

有目标,规划做方向的指南;会拿捏,平衡是成果的保障;担责任,态度成梦想的力量。
4个社团负责人,8篇SCI论文、6项专利,“创青春”全国金奖、“挑战杯”全国银奖等25项大大小小的奖项,还有10所美国名校的offer———梁爽,现化工学院大四学生,与你分享他的大学故事。
《岛上书店》中写道“想要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问一个问题:‘你最喜欢什么书?’”。要我说,如何了解一个人,你只需要细细倾听他说话,他说话的内容、他说话的方式。
梁爽说:“你现在在做的东西,就是你以后要给别人说你做过什么东西。”
规划———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进入大学之后,有人目标清晰,有人勇往直前,然而更多的同学面对的是一种空洞的迷茫。梁爽也是如此,大一刚从高三紧张的压力和巨大压力中释放出来的时候,他也曾因为好奇尝试逃课,这些“使大学生活更为完整”的经历。直到某天他在一堂课上听到一位教授问:“你们之中还有多少人希望成为这个领域中在世界领先的人?”
小时候我们梦想成为一位科学家,用自己的发明发现去改变整个世界,现在我们长大了,这样想着的人却越来越少。“成为这个领域在世界领先的人”———梁爽听见心中一颗种子破芽的声音,使得梁爽从此在迷茫中有了前进的方向,不可谓不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杨绛先生有一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言:“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的太多。”即使只是在我们身边,每天也有无数句发人深省的“震惊”话语脱口而出,但是真正因为一些微小的触动就能落实到行动的人却非常少,而成功的人正是这一部分落实到行动的人。对此,梁爽与我们分享了他贯彻行动的方法:“要说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我想就是它可以将你的指标量化,使得你可以更好地证明你自己。”
什么是量化指标?梁爽解释道,量化指标就是指到自己设定的那个达成目标的时间来临时,你可以用结果来证明自己确实做过,而不是苍白的“我一直在做”,“这样至少来说,你的简历上会非常漂亮”。
这个方法简要来看就是一个四步的过程:
首先你需要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对于王健林来说可能是先赚他一个亿,但对我们来说更大的可能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或是考上一所心仪学校的研究生。
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去了解目标与实际的差距,即你需要清楚意识到自己的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譬如说拿到理想的offer需要GPA高于3.5、有一定的社团和志愿活动经历、需要一份实习证明,而现在我还没有达到的要求,就是我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在了解了这一差距的基础上,我们就可以开始制定行动了,这一步主要是需要将大目标变成一个个小目标,譬如“在大三的暑假完成一次海外志愿活动”。
最后一步是去细化行动,把每一步都细化成可以直接操作的行动,类似于“20:30在桃园操场跑两圈”。
这四步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而且执行过程只出现在极度理想的情况下,更多情况下我们会遭遇各种突发状况,譬如计划好跑步却下起了雨这般让人无奈。
当记者问及梁爽在执行计划时是否遇到这些状况,遇到之后如何处理时,梁爽与记者分享了他的一段经历。介于家中父母皆从事经济金融有关行业,在大一时他也曾考虑过是否要转系,并为此尝试过去到金融行业实习,正是这些实习经历让他意识到了目标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即目标的实际情况与你想象中的很有可能大有出入。
“但我并不会认为这段尝试会成为一种浪费,”梁爽谈及自己感受时说道,“你所拥有过的经历在未来的某一天都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它们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帮助,所以不要因为做了一些‘无用的’事情而懊恼。”
正如梁爽所说的那样,他所拥有的这些“有用”“无用”的经历在他日后申请学校时成为了他收获众多offer的重要帮助,可以说,正是他的综合性优势使得他能够拿到佐治亚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
细看梁爽的简历让记者有一种他读了八年本科的错觉,一个人怎么可以同时完成那么多的事情呢?既发表了众多的文章,又广泛地活跃在各个社团;既在创业比赛中获得了不凡的成绩,又拥有优秀的语言成绩。
对此梁爽表示这些板块并不是像表面看来这样毫无联系的,科研能力与创业经验事实上是相互成就的,科研时的专业素养帮助他创业时克服种种难题,而创业时的经验可以帮助他判断什么样的科研方向是更符合市场需求的。
当记者再进一步问到他是如何在紧张的大学生活中完成尽可能多想要完成的事情时,梁爽给出的答案是学会合理抉择。
平衡———学会选择与舍弃“事实上到大三的时候,我的重心就已经放到科研上来了”,谈及如何平衡社团活动和科研学习时梁爽说道。在采访的过程当中记者明显感受到,由于非常清楚自己的目标,梁爽在进行选择时方能较为从容地应对。
但他也不是没有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在大三的暑假,梁爽领导两个创业项目的团队的同时,还要备考GRE。“那一段时间几乎是三四点才睡,七点起”,即使是现在回忆起那段时间梁爽的表情也没办法放松,“因为你每天都要迫使自己打起精神,去高效地做一系列事情,但事实上效率非常低。”
人生总是难免面临诸多选择,梁爽最近面临的一次重要抉择是毕业之后何去何从,在出国进修还是继续在国内学习之间进行选择时,他反复思考两者的优劣势后,虑及国外学校在硬性设施方面的优势以及更为纯粹的学术环境,他最终选择了出国:“我还是希望去面临更多的未知、挑战未知。”梁爽希望在国外可以学习到先进的知识经验,学成之后将其带回报效祖国。
而这个选择也让他面临又一次选择,是申请博士还是申请到硕士。这个时候他不禁又一次思考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是去更进一步地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在他人带领下进行研究,还是去成为一个能够改变大家生活的人。
心怀着对专业的热爱,梁爽念及初心,选择了直博。“硕士的offer我很早之前就拿到了,包括学校那边也一直在催促我尽快做决定,最后我把硕士这边都推掉了。”梁爽回忆道,“其实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直博这边是给我提供了全奖,成年这么久了,实在不想因为自己的学业而给家里带去一定的经济负担。”
谈及家庭,梁爽脸上溢出幸福的笑容:“对,我每天都会和家里保持沟通,这是我对自己家庭负责的一种方式,如果说选择直博是在物质上对家庭负责的话,这就是精神上的。”每次需要做决定之前,梁爽也一定会听取家人的建议,“但是我会自己做决定,并对这个决定产生的后果负责到底。”
在采访时,梁爽反复提及“责任”二字,足以见得这两个字在他心里的分量。
责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说起责任,让记者真正感动的是梁爽对自己专业的那一份由衷的热爱,提及环保时他一双眼睛总是闪闪发亮。
梁爽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是钟情已久,七岁时他就组织起了一个社团回收废旧垃圾,希望作为小学生的自己也可以为环保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在高中时他听父亲谈起一个废水处理的项目,就强烈希望自己也能参与其中;高三时,他迎来机会,在全国青少年环境类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进入大学以后,面临更为广阔的舞台,他意识到行动的重要性,梁爽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可以真正做一些可以影响到每个人生活的事情,而环境问题确乎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在大一暑假进入实验室学习后,他认为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在专业学习中投入了更大的精力。从专业学习到社团活动,从科研项目到未来研究方向,因为热爱,他一直在追求环保梦想,并坚定地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而大多时候,我们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身处团队当中我们更需要为集体负责。谈及团队合作,梁爽认为对于足球这一运动项目的喜爱着实给了他不少帮助,通过一场场比赛,一次次团队合作,他学会了在团队合作中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自己应该要做哪些事情,要怎样使得每个人在团队中去发挥他的作用。这在他之后参加各类需要团队合作的竞赛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人对事都要负责任,这几乎算得上梁爽做人的准则了,负责不仅仅是高标准地完成一个任务,放弃力所不能及的任务其实也是一种负责。说起创业,梁爽的态度非常明确:“我不认为现阶段我对自己的专业、行业有了足够充分的了解,因此我不会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创业,但同时我参与社团、竞赛活动对日后参与创业活动也是积累了一定经验的。”
最后,记者请梁爽回顾大学四年以自身经历给学弟学妹们一些建议,他想了想,说了三点:
第一,无论你对未来的规划或者现下的重心是什么,请务必好好学习,把GPA放在第一位。
第二,一定要对未来早做打算,有了打算之后尽早开始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第三,多去经历一些事情,这些事情在将来的某一天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帮助。
“每个人都有机会比自己优秀”,当你清楚自己的目标,认真执行规划,对所做的事情充满热爱,我相信,你也会像梁爽一样,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引吭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