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毫无疑问,2017年春天中国最火的景点位于一所大学校园,那就是号称“东南影视基地”的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人民的名义》一剧的热播为本已声名在外的校园环境和校园建筑进一步添加了热度,套句时髦的话就是成了“网红”。
原国立中央大学作为中国最早兴办的近代高等学校之一,其校园建筑大多是在1921年后建造的。当时的校长郭秉文聘请杭州之江大学的建筑师韦尔逊先生拟订通盘规划,校舍基本上呈对称布局,从南大门至大礼堂形成一条中轴线,其他的建筑物依次排列两侧,形成排列有序、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这所由中国人创办的大学,明显受到西方建筑史上复古思潮的影响,用西洋古典建筑式样的建筑外壳去包装具有现代特点的使用空间(图1、图2)。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的进程不是对传统的“国子监”、“书院”的继承,而是移植和传播外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结果。犹如蔡元培1930年时所言:“吾国之今日大学,乃直取欧洲大学之制而模仿之,并不自古之太学演化而成也。”同时也将美国大学视作欧洲同类。特别是民国时期,美国教会大学的示范和留美人员在首都南京的独领风骚,于是南京的高校树林最终都被修整成了以“美国模式”为主导、兼取中外之长的风格,既包括完全移植美国模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这两所教会大学,也包括原国立中央大学。它们不仅管理体制效仿美制,连校园规划都受美国模式影响,即规划布局都借鉴参考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校园形制。
弗吉尼亚大学形制是指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首创的,不同于英国传统的庭院式校园的一种开敞的规划方式。该校园采用开敞的三合院布局,以大草坪为中心,空间向南打开使师生与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东西两面对称平行排列10个系馆,学生宿舍在两边排成两排,三合院的轴线在北端结束于带圆形穹顶的图书馆(图3)。
由于这种三合院形制与中国传统宫殿的院落式布局颇为相似,其中轴对称、主体建筑位于尽端的格局符合传统伦理、等级的纲常文化,因而这种西方大学校园的轴线式三合院布局在近代中国获得广泛认同,也成为中国近代大学校园的基本形式。如原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群旧址的规划轴线,是以校门为起点,并结束于带有穹顶的大礼堂,图书馆、生物馆分布大礼堂前方两侧,与大礼堂组成类三合院的开敞布局,轴线两侧布置规则形状的大草坪(图4)。
在校园建筑风格的追求上则体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极力追求模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式样,如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大学、长沙雅礼大学等属于这种;另一种是追求正统的西方古典建筑式样,原国立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属于这后一种。前者乃西方教会为顺应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运动趋势,将模仿中国古代建筑式样作为表述“发扬东方固有文明”的重要手段。而后者则以追求正统西方建筑式样,来标榜西学新风尚(图5)。
为什么国内影视剧组如此青睐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除了因其浓郁的民国风貌,具有时代特色外,校园主要建筑所采用的西方古典风格其实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也别有一番寓意。原国立中央大学校园的校门、生物馆、孟芳图书馆、大礼堂、金陵院等主要建筑组成了南京地区最大规模也是最正宗的一组西方古典建筑群。西方古典建筑形式最早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神庙建筑形制,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化发展形成特定的造型:立面采用山花、柱廊和基座的三段式处理,有着比例匀称的构图,线脚和装饰细腻优美,整体看上去对称均衡,端庄典雅,气派十足(图6、图7)。
18世纪德国著名艺术史学家温克尔曼(JohanJoachimWinckelmann,1717-1768)曾评价希腊建筑为代表的古典艺术的最高理想是“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近代西方社会普遍将这种有着高度美学质量的建筑样式与国家的文明强盛,制度的民主公正联系起来,大量的政府办公、博物馆、美术馆、宫殿、研究机构、银行、法院、高等学府、城市标志物等都喜爱采用此类造型,其形式美背后蕴含的是高尚情操和美好品质的寓意,所以不难理解《人民的名义》剧中的检察院、反贪局为什么会选择东大校园内的古典建筑做外景,而电视剧的主要宣传海报也是以孟芳图书馆为背景架构起来的,一方面是这种建筑风格有利于体现政府办公机构的稳重大气,另一方面也可以视作是对追求公平正义剧情的一种回应吧(图8)。
汪晓茜 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建筑与艺术史、中国近代建筑、建筑遗产保护与更新、可持续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迄今已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5部,论文50篇,目前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历史与理论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暨轮值主任,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暨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专家委员会成员,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英文SCI期刊《亚洲建筑和建筑工程》编委,现代画报专栏作家。曾多次荣获东南大学的奖教金、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历史分会勒·柯布西耶奖,两度被评为“东南大学最受喜爱的十佳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