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7-06-03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此心安处彩云之南———东南大学滇西扶贫工作纪实翟梦杰

   期次:第1343期   





  “一开始我是拒绝的,云南啊,好远!南华?怎么感觉在广东,有没有南华老仙故居?
  一年啊!Duang~”初看这句让人忍俊不禁的话,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某位九零后手笔,然而这却是“七零后大叔”、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豪裕挂职初的心声。
  南华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这里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水平都相对落后。2016年4月,张豪裕被选为教育部第四批云南滇西挂职干部。4月28日,他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转变为“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副县长”,协助分管副县长开展教育、医疗扶贫工作。
  2016年12月初,我们代表东南大学党委宣传部去采访、“看望”在南华县扶贫已大半年之久的“张副”和其他在南华县挂职的老师以及支教学生们。
  “每餐必吃西红柿炒鸡蛋”
  一大早,我们从南京出发,飞机穿过雾霾、穿过喧嚣,终于伴随朝阳抵达彩云之南。
  冬季的云南,阳光煦暖,空气澄澈,大朵的白云安逸地卧在碧蓝的天空。路边的狼尾草、不知名的美丽野花,都似乎卯足了劲儿地向着阳光“野蛮生长”。不知道出生于江南小城的张副抵达这里时,又是怎样的心情?
  出生于1975年的张副算起来已年逾不惑,但乍一看也就30岁出头。一副近视眼镜,一件利落的夹克,虽然挂职半年多了,但他看上去仍是书生模样。“吃的习惯吗?”作为饕餮货的我,忍不住问他。“哎呀别提了,我很不能吃辣,所以你懂的。刚来的时候瘦了好几斤……”我们刚准备同情,他赶快又接着说,“但是后来习惯了,所以现在比来的时候还胖几斤呢。”“张副刚来的时候每餐必吃西红柿炒鸡蛋……”旁边的同事替他补充。虽然是几句玩笑话,但是听得出来他一开始的不适应。不过,生活的不习惯并没有影响到工作。在办公室,张副如数家珍地给我们看他厚厚的学习资料,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南华县的历史书籍、他自己的扶贫笔记等等。
  来到这里之后,张副的工作成果斐然。在他的牵头、联络下,2016年7月,东南大学选派师生赴南华县民族中学开展了“至善东南”科技夏令营活动,包括“机器人与赛车”专家讲座、“小小科学家”机器人大赛、“至善东南”大学生科技作品展等系列活动,让这里的孩子们领略到了科技的魅力;8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向南华县捐资5万元,用于资助南华县内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新入学大学生;此外,东南大学还为南华县第一中学和南华民族中学捐赠电脑220台,援建“至善”学生机房,加强了当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为南华民族中学、南华县第一中学、南华县思源实验学院购置了4114册、价值15万余元的图书,援助当地学校的图书馆建;医学院组成医疗博士团到南华县人民医院、沙桥镇中心卫生院和龙川镇徐营卫生院,共义诊约200人次、教学查房5次、疑难病例讨论2次、学术讲座3场、急救技能培训3场……繁忙的工作让张副很少有时间回南京。“上一次回家是什么时候?”我问张副。
  而他似乎有点记不起来了,“应该有近两个月了。”我知道张副家的宝宝还在读幼儿园,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没有什么比思念孩子再难熬的了吧。“那您可能要过年才能回去了。”“不不,家人今年来这边和我一起过年。”他转而开心。咦,看来张副是要把家搬到云南的节奏?
  “说到这里,我正好带你们去见杨爱军老师,他才是把真的把家搬到了这里呢。”张副笑言。
  南华县里的“苏A”车牌杨爱军老师此前在东南大学产业党工委工作。2015年8月,组织选派他赴南华县龙川镇龙泉社区担任社区党总支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促进新农村建设。到社区后,在龙川镇党委的领导下和社区“两委”班子的帮助下,他深入居民小组开展调查研究,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全面融入社区工作,加强社区党建,推进“和谐龙泉、幸福社区”建设。除日常工作如理论学习、社区调研、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工作之外,杨书记还尽力“牵线搭桥”,使得东南大学各部门为龙泉社区伸出了春风夏雨般的援手。
  在龙泉社区有不少涉农小组的失地居民,如何帮助他们二次创业成为杨书记工作表中的一件大事。南华县又被称为“野生菌王国”、“中国野生菌美食县”。但是由于地处偏远,如此“宝藏”在此前却鲜为外界知晓。2015年之后,南华县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扶持,运用互联网提升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建立进村入户的电商服务体系,提高野生菌、核桃等特色农产品和乡村旅游的网上销售率。
  2016年,在杨书记和张副的共同努力下,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企业与社区“双带”党员共同出资10万元创办电子商务企业实体,帮助龙泉社区居民二次创业。所建公司将借助龙川镇龙泉社区电子商务服务站这一平台,推广销售南华高原农特产品及农村旅游产品。2017年1月,南华思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这样的合作方式在拓展南华农特产品市场空间的同时,也为社区居民开展电商业务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杨书记说。
  如今,杨书记对社区各居民的情况都“了如指掌”。2016年下半年,经过细致调研,他了解到,龙泉社区尽管各涉农小组集体经济发展较好,但各涉农居民家庭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尤其是因病因残致贫的情况在各涉农小组中均有存在;另外,有9个涉农小组预留宅基地已分配完毕,近300多户居民准备建房,还有部分土地尚未分配到户,因此社区涉农居民对预留宅基地上建造住房的设计与规划有着强烈的需求。基于上述情况,杨书记联络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采取党组织结对共建的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帮扶,包括捐献善款、结对帮扶社区困难党员、举行社区居民建房技术咨询会等等。目前,东南大学设计院专家团队已经对纪家村二组小区已有设计方案的进行了全面会诊,提出了改进建议,原设计单位已着手按照建议对原设计方案进行改进;已为待建的300多户居民设计出8套户型图样,供建房居民参考选用;马呼屯二组22亩预留宅基地的总平面规划方案在反复征询意见后已经确定,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预计近日完成。
  除此之外,杨书记还联络东南大学校长办公室法制办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艺术学院帮助龙泉社区设计“一村一品”龙泉社区标识、产业党工委委员于2016年底自发捐资4000元帮扶社区生活困难家庭(帮扶方案正在制定),等等。每一次成功的“结盟”都凝结着杨老师的心血,对于他来说,“我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了。”
  在社区院子里,一辆“苏A”车牌的汽车格外醒目———这就是杨书记从南京开到云南的车。车子开来还不算,杨书记甚至把自己的父母也接了来,“今年就打算在这儿过年啦!”他幸福地说———看来,来此建设“幸福龙泉”的人,自己也获得了别样的幸福。“我们在这里真的见到了彩色的云”
  告别杨书记,张副说:“带你们去学校看看孩子们吧!”
  张副口中的“孩子”是第四批来到南华的东大研究生支教团学生———两个姑娘和两个小伙子,他们在这儿的两所学校———南华一中和民族中学分别担任数学、历史和通用技术课老师。在南华县教育教学方面,东南大学倾情帮扶,通过“教育人才选派”、“教学设施改善”、“教育资金投入”、“教育项目实施”四项教育扶贫工程全面支持南华县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见到四位“小老师”时,正好到了学生们自由活动的时间。阳光已经温和许多,空气中满是清冽。学校广播放的是一首革命歌曲,“南华县是云南解放战争时期的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张副介绍。踏着铿锵的节拍,我们几人一道去往民族中学校园里一处特别的“根据地”。在热闹的校园中,这一隅土地显得格外安静。过道上方垂落着瓜果,过道左侧是玉米等谷物,右侧则是碧绿诱人的青菜。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蹲在一方生菜旁低语,起身后还不忘回头看了又看。“这是你种的菜吗?”我问其中一个扎马尾的小姑娘。“嗯,这个、这个、还有那个,是我种的。”小姑娘害羞又很自豪地给我指着。“种好的菜是自己吃吗?”我问,“我们拿去食堂,阿姨再做给我们吃。”小姑娘的声音像风铃一样清脆。
  这让我担心起我们的支教“小老师”,“你们自己会种菜吗?”“刚来的时候不会。”其中一位小伙子坦诚,“是学生先把我们教会的。”除了指导学生种菜之外,“小老师”们在这里的任务还包括带领孩子们做一些小实验、给他们进行课程指导以及广播台培训等。
  “觉得辛苦吗?”这是我来之前想问他们的问题,但是我没问出口。看着这水晶般的天,安逸的云,充满生命力的蔬果和活泼灵气的学生,每一天的心情都是充实而愉悦的吧!“新年快到了,好多学生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吃饭,不过我们不太好意思,怕打扰人家。”小老师们腼腆地说。
  说说笑笑间,玫瑰色的晚霞已经浸染在天空。四名“小老师”虽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好几个月,但显然还是和我们一样,享受在这如画美景里。“我们在这里,真的见到了彩色的云!”其中一位姑娘满脸幸福地看着天边的嫣红说道,她灿烂地笑着,把周围的空气全都融化了。
  精准扶贫长效双赢在云南,在南华,张副、杨书记、四名“小老师”,他们也如同片片云彩一般,在这里短暂停留,又离开。但是这片蓝天,这方土地,一定会记得,记得他们的身影,记得他们曾安放于此的时光。
  他们只是东南大学在云南扶贫的师生群体的一部分。2013年开始,东南大学作为教育部定点扶贫滇西边境山区16所直属高校之一,在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在定点扶贫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的要求,东南大学紧密围绕自身优势和南华县实际情况,以扶贫工作新理念把握引领新常态,积极探索实践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工作新路径、新举措,逐步丰富定点扶贫工作内涵,形成了特色定点扶贫工作体系。自2013年至今,东南大学从各职能部门、院(系)先后选派四位同志赴南华县挂职任副县长,积极配合做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工作;在张豪裕之前,时任校团委副书记赵剑锋、无锡分校副书记兼副校长王斌、学生处副处长宋健刚等曾先后在这里挂职。他们有着不同的工作背景,这利于将本职工作与挂职工作结合,不断丰富定点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措施,充分发挥校地桥梁纽带作用。
  除对口支援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之外,东南大学还向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派出两名优秀挂职干部,开展扶贫工作。时任组织部副部长邢纪红,时任党办副主任、统战部副部长杨树东先后来到这里,面对新的岗位、新的标准、新的环境,他们主动学习、深入调研、虚心请教,尽快转变角色、融入环境,积极做好科技、招商、史志、残联、文教卫生等工作。
  自东南大学定点扶贫滇西以来,校地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多次互访。2013年以来,东南大学时任党委书记郭广银、常务副校长胡敏强;现任校党委书记易红、常务副校长王保平,副校长黄大卫等校领导也带领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赴云南调研,有效增强了校地情谊、明晰定点扶贫工作思路。在全面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开展的同时,也让在滇西扶贫的东大师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
  在开展滇西扶贫工作的同时,东南大学也在与时俱进,逐步调整工作方向和重心,由定点扶贫向互惠双赢转型。2017年以后,东南大学会继续融入云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中,将与滇西片区的校地合作纳入学校的“双一流”发展战略,实现双赢长效。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