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们在这里研讨蒋先生卓越不凡的教育思想,挖掘他光辉岁月中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对于我们学校在新世纪卓越人才培养和师德师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始终为蒋先生的早逝感到惋惜,学生失去了一位好老师,老师失去了一位好模范,学校教学改革失去了一位好先锋!我期待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够把蒋先生的教育思想理念进行凝练升华,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我想借此机会谈一谈对蒋先生的印象。第一,蒋老师是一位对人热心帮助,对事认真负责,克服困难,勇挑重担的长者。这一点是我从1995年到教务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经历了1996年的教学评优,到2006年九龙湖校区入驻,与蒋老师10年间的工作交流中深刻体会到的。后来发现无论是从土木学院师生的交谈里,抑或是从其他单位同行的交流中,还是一同在外参加会议的接触中,包括从单炳梓、吕志涛等老先生们的交流中也能够得到深深的印证。第二,不忘立德树人为本,始终担当教学改革的先锋。从他和沈祖炎院士一起承担“面向21世纪大土木类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加强通识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加强素质教育,应该说当时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到主持国家新世纪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项目,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再到后来承担国家级精品教材课程建设任务的每一轮改革,我们都走在国家最前面,顶着压力,做开路先锋,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三,热心教育教学,帮助晚生后学。无论是从课程建设还是学生实习基地建设,蒋老师都用他的远见卓识、统筹谋划、有效安排,而且亲力亲为,精心组织年轻教师参加到教学、科研、教学改革、教材编写和课程建设中来,大胆放手让年轻教师主持课程和教材建设,自己退后担当指导者和帮助者。教材出版,他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年轻人后面,有的时候甚至不记名。经过了十多年培养,我们土木学院获得的国家精品课程、精品教材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教学方面的所有奖项都居于全国领先地位,这也为土木学院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成果和人才基础,更是发扬和传承了土木学院新老交替、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催生了土木学院快速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我想这个由缓慢爬坡到快速发展20年的黄金时代,离不开蒋先生对年轻后辈的扶持。
在和蒋先生的交往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以下几个字:一是“爱“,他爱学生、爱教师,爱学院、爱学校、爱国家、爱生活、爱事业,这在今天尤为难得可贵!二是”干“,实干兴邦、励志厉行,有条件,做好做精;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而且要做好!这在今天更是让人敬畏!三是“闯”,勇开先河,无往不前。不管是课程体系建设、教材建设,还是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新校区建设,我们都遇到了较大压力,当时沈院士在同济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也遇到了很多困难。
但是我们今天能够走出这条道路,凭的就是这股闯劲,否则我们很难跃到现在这样一个台阶。四是“旺”,从蒋老师的身上,我们能够感受到火热的激情、旺盛的精力和忘我的境界,这些都让我终身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