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7-10-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图片新闻

    摘要:  行专题部署,尽快掀起学习热潮。二是教起来。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要承担起学习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第一责任人的责

  • 东南大学新一届本科教学督导组成立

    摘要:  本报讯10月13日下午,东南大学举行新一届本科教学督导组成立大会,金保昇副校长代表学校为新一届本科教学督导组成员颁发

  • 东南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问与答”

    摘要:  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答: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为统领,扎根中国大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大学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问与答”

   期次:第1352期   



  我校的办学定位是什么?
  答: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中国特色为统领,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卓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建设一流学科,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办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我校的校风是什么?
  答:严谨求实、团结奋进。
  我校的校训是什么?
  答:止于至善。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答:东南大学致力于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具有远大的志向、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宽广的国际视野、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创新能力,能够报效祖国、引领社会、造福人类的栋梁之才。
  我校近年来在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答:学校以七大类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共有5个专业入选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6门课程获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荣誉称号,14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的称号;9个实验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2位教授当选新一届全国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5位教授当选高等学校相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6名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奖,3名教师获得“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的称号。11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连续三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建有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近三届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2项(特等奖9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7项),201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做了哪些改革?
  答:(1)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模式:学校构建了以通识教育基础、大类学科基础、专业主干和专业方向为主要层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要求各专业的选修课比例不能低于35%,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性。至2010年,全面实施按院招生、按大类培养、按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院(系)开设主辅修专业、双学位课程计划,鼓励学生跨专业选修,拓宽学科基础。
  (2)个性化的优才优育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个性化需求,实施优才优育人才培养模式。吴健雄学院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区,全面实施“2+2+X”本硕连读培养;在无锡分校进行“3+1”的特色培养;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进行“4+3”、临床医学专业实施“5+3”一体化培养。建筑、交通、土木、计算机、医学院等学院分别组建杨廷宝班、茅以升班、丁大钧班、计算机理论强化班以及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班。通过1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实施医工、理工、工管、工法、理管、文管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另外为全校3%的优秀学生配备学业导师,实施个性化指导培养。
  (3)多元化的国际化育人模式:学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多元化的国际化育人模式。如: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等国际一流大学开展了“2+2”、“3+2”等联合培养模式;与德国Hella、美国赛灵思等著名企业举办暑期学校,进行项目研习和体验;与德国Hella、德国博世转向等国际企业开展卓越工程人才国际化培养,其中中德拔尖工程人才创新培养项目获得2016年CSC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资助。
  (4)卓越人才协同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探讨培养方案,共同开展培训活动,共同建立培养基地,共同评价培养体系,15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和1个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6年底,参与“卓越计划”的本科学生累计达到3772人,其中已毕业人数2997人。
  学生有多少种途径获得课外研学学分?
  答:2003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完成科研训练创新实践必修学分(2学分)方能进入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为此学校优化拓展了自主立项科研训练、自主参加各类竞赛、自主参加教师科研、自主研修前沿讲座、自主提交研学作品、自主发表论文或申请专利等6种自主研学途径;精心搭建了大学生科技成果展示会、大学生创新论坛、大学生学术报告会、大学生科技节、大学生学术走廊和网络展示等6种自主研学交流平台;逐步建成了队伍组织保障、基地条件保障、过程管理保障、网络管理保障、评价引导保障、政策经费保障等6种运行保障机制;形成了面向全员、贯穿全程、多元引导、自主选择、规范实施、稳定运行的大学生自主研学体系。
  学校如何构建第二课堂?
  答:学校积极适应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新发展和当代大学生新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把握第二课堂思想引领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两大着力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和多元开放的平台搭建为主要载体,构建第二课堂理想信念育人体系,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学堂;构建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育人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学堂;构建第二课堂志愿实践育人体系,打造志愿者学堂,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领导力、执行力、创新力等综合能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大爱仁心和精英气质。
  学生在近年来重要竞赛中获得了哪些突出成绩?
  答:学校每年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90余项,并在众多重要的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在2017年第三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金一银二铜,其中“全息3D智能炫屏”获得全国季军;获得2017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第五届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特等奖、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在2017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9个,获奖数在全国高校中并列第一;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获得本届竞赛最高奖“高教杯”;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两次夺得总分第一,捧获“挑战杯”,是京沪两地以外唯一两次获此殊荣的高校。
  学校的生源状况如何?
  答:近三年全校本科生总体生源规模保持在4000人/年左右,生源地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类别包括普通高考(含艺术类)、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高校专项计划、外语类保送生、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少年大学生、内地西藏班、内地新疆高中班、少数民族预科班、国家专项计划、港澳台侨联招、澳门保送生、台湾保送生、香港保送生等16类。近三年本科生生源质量逐年稳步提升,2015—2017年理科类学生在全国各省市中录取分数线高出当地一本线100分以上的省份数分别为18、24和25。
  我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情况如何?
  答:(1)就业率高近三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一直保持着较高水平,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4%以上,年终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2)深造率高近两年深造率超过协议就业比例,本科生国内外深造率超过48%。其中本科生国内升学主要在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双一流”建设高校,出国(境)学习主要前往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
  (3)毕业生满意度高“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表明,我校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77.70%,与职业期待吻合度为71.79%,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为81.24%,总体协议履约率为84.05%。毕业生对自身发展的满意度为89.10%,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6.19%,对学习环境的满意度为94.54%,对母校课程教学的满意度为90.01%,对母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满意度为92.24%,对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为90.46%,对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满意度为90.67%,对母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满意度为89.77%。
  (4)用人单位反馈好根据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开展的“2016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99.77%。对毕业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管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都很满意,尤其对动手操作能力满意度最高,达到92.37%;在知识结构方面,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满意度较高,分别达到92.80%和91.35%。
  我校的教学质量控制是如何实现的?
  答:学校牢固确立了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建立了以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目标—标准—运行—控制—反馈—改进”的质量保障的闭环。学校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保障闭环的多元监控:通过听课、学期检查、师生评教评学等手段进行有效管理;通过试卷分析、毕业设计(论文)分析以及就业质量分析等方法实施质量监控;通过教学管理信息与毕业生问卷调查、专业认证(评估)、年度教学质量报告、院系考核等形成校内教学质量信息反馈;通过用人单位调查、校友调查、家长及社会满意度调查、第三方机构调查等形成外部教育质量信息反馈。(节选)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