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新第一天,校报记者于上午9点准时“上班”,宿舍围合大厅早已熙熙攘攘,挤满了新生及家长,学校的马路上到处都有身穿黄色上衣的志愿者———“小黄人”们积极地为新生指路。
梅园校车站牌附近,络绎不绝的接驳车送来一批又一批学弟、学妹们。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迎新志愿者潘纪洵正在接驳车停车处手举经管学院的牌子迎接来自祖国各地的18级新生。从上午8点到12点,志愿者需手举牌子站立4个小时。中午时阳光毒辣,志愿者在零星的树荫下仍坚守着岗位,看到新生走下接驳车的那一刻或许是他们最大的回报。
记者乘地铁前往南京南站,从学校到南京南站,一路上都有东南大学志愿者的身影。东大九龙湖地铁站校车站牌下,老师和志愿者尤其忙碌。志愿者们负责将学弟学妹的行李箱放进车厢内,老师们则将报到流程图发给新生。甚至地铁站出站闸机处、2号口外,也有志愿者在认真地为新生指路。
来到南京南站,各个铁路到达处都站有两个高举东南大学标志牌的志愿者。在这里,我们采访到了信息学院志愿者王恺祺、电子学院志愿者叶培林。
他们在24号和25号两天从早上八点便举着标志牌迎接新生的到来,直到下午六点才可以离开自己的岗位。被问到参加志愿的原因,王恺祺说:“自己入学时也受到了学长学姐的欢迎,想把这份爱和热情传递下去,为延续东南学子真诚待人的品质接力。”期间10小时,志愿者要时刻注意火车到达时间,及时为新生指路。王恺祺说,新生看到东南大学的牌子时的惊喜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此时,东南大学的牌子有了家的温暖,志愿者与新生之间也产生了亲人般的情感。
由于当天学校送到的凳子不多,所以两个志愿者只能挤在一张凳子上。校报记者深感志愿工作的不易,所有“小黄人”们都在这两天为新生服务,用最大的热情迎接他们。
在南京南站,我们接到了能源与环境学院2018级小学妹马梦莹。学妹来自宁夏银川,和妈妈乘火车24个小时千里迢迢来到江苏。先到镇江表姐家,然后和妈妈、阿姨、表姐一行四人前往南京。
记者陪学妹来到学校,一路上相谈甚欢。学妹告诉校报记者,虽然对九龙湖校区不太了解,但是对校园建设很期待。谈到对学校的印象,大概就是学校学风严谨、为人称道。
到校后,记者帮学妹找到宿舍、放下行李,时间已至正午。因为学妹是回族人,所以校报记者带领学妹来到了梅园食堂二楼清真窗口吃午饭。看到种类丰富的面食和米饭等,学妹和家长一时无法做出选择。犹豫再三之后,大家分别选择了拌饭、凉面等,都找到了自己爱吃的食物。
学妹是第一次出远门,虽然高中住校,但还是会想家,这也是每一个初到东大的新生的共同感受。学妹觉得学校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标志性建筑是体育馆,校报记者也向学妹推荐了被选为“中国最美图书馆”之一的李文正图书馆。大学的生活相对于高中轻松了许多,有更多自己的时间可以去选择,学妹表示想在大学期间把因高中学业繁忙而落下的舞蹈、朗诵等兴趣爱好重新拾起来,希望能在军训之后的百团大战中加入自己喜欢的社团,站上自己喜欢的舞台。我们也祝愿学妹在大学遇到更好的自己,成为新一代优秀的东大人。
迎新,既是憧憬的相遇,也是温情的离别。
孩子远行求学,最高兴也最难舍的都是家长。一路走下来,记者发现,无论是宿舍、食堂还是超市,家长的数量远远多于新生数量。食堂里新生与家长围坐一桌吃饭的情形,超市中家长帮孩子认真选购生活用品时的情形,树荫下家长等待孩子体检三五成群围坐一圈的景况,都令人感动不已。“晾衣杆用得到吗?”“不知道。”“那就先买了,万一用得到,你就不用再买了。”在超市听到的这段对话令记者尤为感动,这也使记者想起了自己去年报到和爸妈分别时父母眼中的盈盈泪水。无论什么时候,父母为孩子考虑得总那么无微不至。
记者今天也采访到了马梦莹同学的母亲。阿姨在采访中笑言,从宁夏银川到南京,见到的是另一番风土景致。陪女儿报到的过程中,九龙湖校区的面积之大给阿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必不少家长都有此感触吧。
儿行千里母担忧,女儿远离家乡来到南京上学,每逢寒暑假才能回家,阿姨内心的不舍流露在脸上,“最重要的是保重身体,当然也希望她能专心学业……”特别的是,这是跨过千里捎来的叮嘱。
当然,对于女儿专业的选择,阿姨的态度比较开明。“尽管以后回家乡发展的可能性很小,但作为父母,还是会尊重和支持……”
今天的离别是为了更好地归去。看到学弟学妹们神采奕奕的神色,眼中闪烁着自信和憧憬,我们相信他们会在新的生活中创造东大人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