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导航
- 吴刚副校长一行拜会雄安新区主要领导
摘要: 本报讯9月27日上午,副校长吴刚带领校长办公室、科研院、建筑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学院、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规
- 曹进德教授应邀出席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摘要: 本报讯9月17日至19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上
- 我校师生被英特尔研究院授予“突出成就奖”和“最佳学生贡献奖”
摘要: 本报讯近日,英特尔移动网络与计算协同研究院半年会暨项目结题会议在北京英特尔中国研究院举行。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中华空间基因传承段进
摘要: 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批复了,作为一个规划设计工作者,有幸率领团队参加了总体规划工作营、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以及部分深化工



中华空间基因传承段进
期次:第1377期
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批复了,作为一个规划设计工作者,有幸率领团队参加了总体规划工作营、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以及部分深化工作,多层次地参与和学习形成了一点体会。
雄安新区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其规划设计既体现了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城市化道路与城市建设的新方向,也体现了城市规划设计在理念与方法方面的新探索。《纲要》第三章中提出:“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文化基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并形成“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体现了城市形态的“中国脸”。
在这张“中国脸”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塑造一种形式和风貌,而是努力探索形式的逻辑和科学内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营城的空间基因。它是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空间标识,包括空间结构、空间肌理、空间尺度等,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生再造、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进城市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中国脸”的形成应该是中华空间基因传承的结果,通过中华空间基因的研究、提炼和应用,实现中华传统营城精华在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
首先,在我国数千年的营城实践中,方城形制一直是平原地区营造城市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建设在世界城市文明中的典型标识,建造方便、使用合理、可识别性强,符合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习惯。雄安规划构建了布局规制对称、街坊尺度宜人的中心“方城”,传承了中华营城理念。
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以中轴为城市空间骨架,主次轴层次分明并以此为体系的“以器显礼”的城市设计方法,在雄安规划中予以很好运用。以中轴为核心,建立对称均衡的空间格局,次序井然。南北中轴分为华夏文明、民族复兴、中华腾飞三段,层次分明。东西轴线通过地面生态空间与地下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设计,串联城市组团级公共活动,形成充满活力的生活轴。更为重要的是传承中国营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成了城市与自然共生的大格局,营造“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大尺度生态园林意象。整体为“北城、中苑、南淀”,北部充分利用较高的地势,通过布局城市组团、小尺度街区、多层建筑为主的空间肌理,组织产城融合的功能等,避免现代城市摊大饼造成的一系列问题;中部利用历史上低洼地带的大溵古淀,保留历史记忆,形成生态湿地公园,建设用地科学利用场地标高与地形,灵活建造,保留台地系统,形成生态空间;南部面向白洋淀碧波万顷、荷塘苇海的水域生态景观,整体上形成城水相依,城淀共荣的网络生态空间,用中华传统智慧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蓝绿空间结合,创建生态湿地网络组团,并形成滨水空间串联景观,实现城淀共荣。
中华空间基因传承下的雄安新区,我们翘首以盼!
注:日前,《城市规划学刊》编辑部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中包含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及规划体制创新等内容,对中国规划实践和理论发展的示范性以及对规划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此为建筑学院段进教授发言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