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载文枢江左,东南辈出英豪!
近年来,东南大学不断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不断提高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在为江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008年9月开始,为推动政府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打通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隔膜”,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一个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科技镇长团”在江苏大地诞生了。东南大学闻讯迅速发动,组织精干管理人员和优秀科技人才,又一次奔向江苏省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正如东南大学校训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十年以来,东南大学通过科技镇长团对国计民生的参与,实实在在地践行了大学之道,展现了求真育才的大学风貌。
截至目前,东南大学先后派出了王勇刚、郑建勇、张继文、程斌、于向军、余新泉、周勇、米永强等八位同志担任科技镇长团团长,并派出了李向锋、贾芳、黄永明、徐照等近百名同志担任团员。十年来,他们担负着省委省政府的重托,代表东南大学持续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想方设法、历尽辛苦,像接力棒一样,累计行程数万公里,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点燃太仓星火东南大学老师担任科技镇长团团长的足迹,从太仓开始。
2008年底,时任物理系副主任的王勇刚(现任物理学院党委书记)作为我校派出的第一个科技镇长团团长,来到苏州太仓市。他到任后,立即组织团员学习,大家一致认为要做事先做人,做到“摆正位子、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并将这个态度贯彻执行到各位高校教师、挂职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建立起了镇长团的做事准则,并很快与地方形成工作合力。
有了态度,再讲方法。镇长团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太仓市委市政府“新城市、新人才、新产业”的工作思路,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条主线,紧扣科技和人才两大工作主题,注重打造“校地联合、校企联姻、镇团联动”立体工作格局,积极为太仓市经济升级转型贡献智慧力量。镇长团还结合自身特点、围绕太仓市中心工作,在推进太仓港建设、中德合作、智慧城区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
除了按照部署的工作思路进行高校有序的调研牵线工作之外,镇长团还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开创人才培养新模式。王勇刚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和人才是助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双翼,明确了“一手抓科技,一手抓人才,实现科技工作与人才工作紧密结合和良性互动”的工作思路。针对太仓市本土科教资源相对匮乏、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的情况,镇长团多次召开研讨会,积极牵线搭桥,精心策划方案,每位团员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最终促成太仓市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东南大学等国内十余所知名高校组建了联合研究院。健雄联合研究院集高层次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为一体,是由政府、高校和企业联合共建的综合性公共技术服务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两大创新:一是在地方高职院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实现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创新;二是引入德国“双元制”模式培养研究生,实现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大创新,《光明日报》等专门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在具体工作方法上,科技镇长团始终贯彻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原则来进行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高效配置科技资源的要求,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也是镇长团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镇长团坚持点线面相结合,不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模式,形成了“校地联合、校企联姻、镇团联动”的产学研立体合作的工作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太仓市产学研工作的实绩实效。
太仓是中国著名的“德企之乡”。为扩大“德企之乡”的品牌效应,镇长团主动承担了江苏省太仓港经济开区“中德合作十八周年”大型纪录片的摄制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克服各种困难,历时一个多月,组织拍摄了《我们在这里很好》的中德合作专题纪录片。该片随时任太仓市委书记陆留生一行出访德国,并在庆祝酒会上放映。这部独具特色的短片,以在太仓的德国企业家为主角,由他们来介绍在当地工作、生活的各方面感受,视角新颖,且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其平实、真诚的特点,赢得了许多企业的赞誉。
万千勤苦励才俊,吹尽黄沙始到金。两年中,太仓科技镇长团深刻领会党的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政策,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密切配合地方政府,聚精会神干实事,一心一意促发展,努力把上级的政策和要求化为丝丝春雨,洒向太仓这片美丽富饶、生机勃勃的土地。东南大学的优秀教师们辛勤浇灌科技创新之花,积极培育思想智慧之果,在磨练之中将科研成果推出去,使科研接地气,促进科研转化成第一生产力。书生亦可分国忧,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留下了产学研合作的硕果,得到了太仓市政府的充分肯定。星火燎原苏南在太仓之后,时任科研院应用技术办公室主任郑建勇(现任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常务副院长),时任教务处副处长(现任无锡分校常务副校长张继文),材料学院教授余新泉等三位同志来到苏州江阴市,医学院副书记、副院长程斌、苏州研究院副书记于向军等两位同志来无锡吴江市,担任科技镇长团团长。来自东南大学的五位“大将”,继续在科技镇长团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把东大的科技、人才精准地带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去,给企业带来创新的智库和源头活水。
在江阴期间,郑建勇、张继文、余新泉全身心投入到镇长团所肩负的科技和人才工作中,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学习,将科技政策宣传贯彻到地方乡镇、街道、园区与企业,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牵线搭桥,促成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并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战略,突出“服务企业发展”的宗旨,积极维护企业在科技投入、技术研发、引育人才的主体地位,统筹全体团员的科教、行政等各方面优势资源,健全优化产学研合作机制,在企业良性发展、产品技术创新、研发平台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育等方面献智献策,为推动江阴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郑建勇、张继文、余新泉结合近年来江阴科技镇长团的工作特点和工作实践,提出和推行了“一三五二”的工作模式,即叫响“一个品牌”、打造服务企业“特殊力量”,抓好“三支队伍”、激发各方资源内在潜力,建设“五型团队”、实现综合能力跨越提升,围绕“两条主线”、推动产学研良性互动,取得了较好成效。创建和推行“一三五二”工作模式,在健全科技镇长团工作组织化、程式化和系统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也为后继科技镇长团的工作提供了良好范例。
为了切实解决企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展开针对性调研,科技镇长团制定了三个“什么”工作法则,即:“企业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能为企业做什么,我们为企业做了什么”。这三问大大提高了镇长团解决企业现实问题的效率。镇长团通过集中走访调研、个别走访调研和专题走访调研等形式,先后走访调研了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人社局、商务局、科协等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开发园区、乡镇(街道)和700余家(次)企业,收集整理近300余项技术和人才需求,凡能现场解决的及时提出技术方案;对于事关重大、涉及学科多、现有技术不成熟或一些特定高层次人才等,逐一分类整理,通过团工作例会、项目分析会等形式集中研讨,寻求解决办法,指定专人对口接洽。
在助推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和引进高层次人才方面,镇长团也有了新的创举。镇长团成员着眼于构建科学、顺畅、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主题对接活动为载体,搭建政、校、企三方交流平台,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围绕企业需求,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主题对接活动,推动政、校、企三方融合互动,加快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向江阴本地和企业汇聚,为企业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按照无锡统一部署,镇长团先后组织江阴本地110余家企业分赴武汉、西安、合肥、南京等地,与当地高校联合举办“江阴名企专场招聘会”,吸引高校应届毕业生1000余人咨询交流、达成就业意向近300人。除了引进人才和科技之外,科技镇长团还积极打造科技、人才工作创新高地,提供人才培育的土壤。一是积极推动国际、国内著名高校与江阴联合办学,构建江阴科技、人才“蓄水池”;二是结合苏南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高层次产学研创新平台;三是一批创新实践基地即将建成,形成江阴科技、人才平台建设新亮点。
2013年,医学院党委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