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8-10-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上接四版)

    摘要:  主要分管科技孵化器建设、科技管理和高端人才引进等工作。两年的辛苦工作也获得了学校和省委组织部的认可,成为科技镇长团十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接四版)

   期次:第1378期   





  主要分管科技孵化器建设、科技管理和高端人才引进等工作。两年的辛苦工作也获得了学校和省委组织部的认可,成为科技镇长团十年历史上第三位连续两年获得省级优秀的团长。
  程斌到岗后,积极转变角色,主动学习、虚心请教,掌握行政技能、科技人才政策,短时间内就实现了从高校人员到地方干部的跨越。妻子、父亲相继生病住院,这个中年汉子急得焦头烂额。纵然如此,他还是通过压缩自己的个人时间,做到了凡事率先垂范,带领全团积极开展工作,多项考核指标取得好成绩。
  作为团长,程斌将生活的重心放在带好队伍,整合资源,开展团队服务上。他发挥组织协调、资源整合功能,将全团10个人有效整合,协同效应使团员个人均成果斐然。力促载体建设实质化、常态化、长效化,促成吴江与苏州农校全面共建,协助新建创新载体59个,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科技园·汾湖”“太湖新城省级科创园”以及苏州市院士工作站等,实现了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各板块全覆盖。
  除了团长,程斌还是东南大学的优秀教师,在任期间,他发挥主动性,充分利用东南大学资源,开展了一系列校地、校企合作。他牵头组织了“感知吴江”品牌活动启动仪式,并牵线促成吴江区与东南大学签订了《校地深化合作协议》《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吴江分中心》等8个协议。吴江创新创业环境展、吴江卫生人才专场招聘、“创业吴江”青年精英创业大赛推介等一系列子活动也在东大同步举行。“感知吴江”活动在东大取得了成功,圆满推介了吴江的科技和人才政策,吸纳了大批优秀人才资源,获得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评价。后来,“感知吴江”活动又连续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水平大学举办。目前,这一活动已被苏州市委市政府拓展成为科技人才的主打品牌“感知苏州”活动。
  2015年8月,在程斌之后,苏州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于向军来到吴江,接替他担任第八批、第九批科技镇长团团长。于向军把“众创空间”的发展与推动“大众创业”作为镇长团的重点工作之一。在科技镇长团的大力推动下,吴江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客空间。其中,一定规模的创客空间16家,其中国家级备案创客空间1家,省级备案9家,市级备案2家。
  为进一步加快全区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发展,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通过行业性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促进众创空间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在吴江区科技局的牵头指导、科技镇长团的支持和参与下,吴江区成立了苏州市吴江区众创空间联盟,并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米龙谷众创空间担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单位,唐僧创业众创空间、同立方创客空间、“蚕蛹”孵化园担任副理事长单位,武汉大学苏州创客中心、麻印象众创空间、光明顶创客空间为理事单位。
  科技镇长团突出优势在于团队整体作战。于向军结合团员的工作背景、专业特点和资源条件,对每个团员进行了分工。在分工的同时注重团队协作,坚持“一人多岗、一岗多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服务,全团同下一盘棋。镇长团以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为抓手,加强全团业务协调机制,促进合作交流,充分利用每个团员的优势,使全团每个人在促进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上均有明显成就。全国“时代楷模”崔根良所在的亨通集团是中国光纤通信、智能电网规模较大的系统集成商与网络服务商,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企100强、全球光纤通信前3强。对于亨通集团这样的重点企业,镇长团进行重点服务,大家抱团作战,发挥各自高校、学科优势,共同为企业服务,团内有来自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的3位专家负责与该企业对接。通过广泛对接交流,3所高校分别与亨通集团签订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合作协议。名校反哺名城“名城哺育名校,名校反哺名城”,江宁是南京高端产业聚集区、长三角自主创新区、美丽乡村典范区和南部主城中心,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活跃,这是东南大学的根之所在,也是东南大学最为重视的政产学研合作阵地。东南大学作为驻宁国家重点建设高校,长期以来,坚持创新驱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重视和支持科技镇长团工作,选派优秀的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江宁挂职。
  科技镇长团计划实施以来,两任团长周勇、米永强,带领团员们努力工作,取得学校和江宁区委区政府的鼎力支持。期间,东南大学与江宁区先后建设了中国无线谷、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生物材料与医疗器械研究所、中大医院江宁分院等,东南大学与江宁企业建立了18家校企产学研联合研究中心,校地合作之路正越走越宽广。
  科技镇长团生于创新时代,成于创新浪潮,始终把对接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服务创新实践作为自己的核心使命,在推进“两落地一融合”的新实践中创新作为,努力成为对接高校院所的“直通车”、集聚创新资源的“强力胶”和江宁创新发展的“催化剂”。江宁科技镇长团紧紧围绕“聚力创新”这一主题,按照“聚焦重点、精准发力,聚焦难点、突出特色,聚焦问题、强化支撑”的工作思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东南大学发展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实现了地方和高校的双赢。
  2016年8月,时任东南大学发展委员会副主任米永强(现任产业党委书记)来到江宁,任省第九批、第十批科技镇长团团长,江宁区副区长。在挂职期间,他主动思考,积极融入,精心谋划,提出了“聚、精、新、实”的工作思路,推动工作顺利开展,出色完成各项任务。
  在“聚”上谋全局。一是聚学校之力、院系之力和校友之力,邀请专家教授和校友来江宁商谈合作。二是多方联动协调,助推引才聚才;三是聚焦主导产业,积极推进校友经济。
  在“精”字上下功夫。一是精细梳理,深度挖掘。走访调研开发区、园区板块和企业,梳理企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二是精心组织,确保实效。整合校内资源,组建“江苏省高档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省生物材料与器械研究所”。三是精准对接,合作共赢。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暨展示馆建设”、协助5G创业谷成功申报国家级众创空间。
  在“新”字上求突破。一是推动管理创新;二是实践创新。通过整合、集成创新资源要素,创造性地提出“校城融合”概念;三是协同创新。围绕国家战略,协同地方、企业、高校和院所共同推进一流网络安全学院建设、打造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等。
  在“实”字上下功夫。一是围绕企业需求,助推多方合作共赢。促成东大与江宁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成功举办海外中青年学者(土木专场)交流会;二是紧贴地方需求,推动平台落地。落实“两落地一融合”政策,推动“网络安全创新研究院”和“东科建筑工业化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落户江宁;三是强化政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聚力创新是科技镇长团的价值所在。按照“一核三圈多片”思路,米永强积极参与推进建设环东南大学知识创新圈。该项工作列入江宁区政府工作报告和江宁区集成示范改革重点任务,包括了人工智能研究院、量子通信与测量实验室、网络安全学院、法国雷恩联合研究生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等5个项目落户江宁区。
  挂职有期限,服务无限期。为持续发挥镇长团桥梁纽带作用,米永强设法在江宁区打造了“科技镇长团之家”,成为历任江宁团团员的精神家园,持续服务地方的加油站和蓄水池。
  全员奔向“大丰”
  东南大学与科技镇长团的工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不仅体现在东大已派出8位教职人员担任科技镇长团团长,还体现在与之同步派出的李向锋、贾芳、黄永明、徐照等近百名团员。这些在科技镇长团挂职的东大人,在江苏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艰苦奋斗,为江苏省早日达到小康、奔向“大丰”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
  李向锋是东南大学派出的首批镇长团团员。2008年10月起,他挂职常熟东南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一职,分管开发区科技、人才工作。后来根据工作需要,兼任常熟科技城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增加分管科技城建设。2009年3月起,兼任常熟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增加负责科技园日常工作。挂职期间按特派员工作队安排,担任工作队副秘书长,协助队长处理工作队日常事务。新官上任三把火,刚到常熟一个月,李向锋就拿出了两份内容详实、数据准确的调查报告。在调研报告中,李向锋提出了“城园互动、双管齐下,两个依靠、四个转变”的工作思路。不久,在团队的群策群力下,作为前两份报告的延续,李向锋又提交了《关于常熟大学科技园筹建工作的思考》的报告,获得了省调研组和常熟市相关方面的好评。
  贾芳是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在生产自动化方面有很丰富的经验。2002年,在李向锋之后,她来到常熟担任国家大学科技园任副总经理,成为镇长团中少有的女团员。巾帼不让须眉,常熟精工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兰英至今记得贾芳给企业带来的“科技风”。以前,这家企业基本上全靠人力组织生产,效率低、还容易出差错。贾芳建议该公司在数控的基础上,增加自动化流水线,让机械代替人力。这个想法让企业脱胎换骨。赵兰英总经理认为,科技镇长团相比于其他社会上的科研院所,最大的不同是科技镇长团有浓浓的人情味,它的服务质量更高,更具有集体性和团队性,能更准确地把握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更好地解决问题。对受助的企业来说,镇长团的框架设置和团队资源,能更好地照顾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带动了众多企业搞科技创新,“有困难找镇长”
  已经成为当地企业间流传的一句话。
  从2015年自动化学院学院夏思宇来到苏北盐城市大丰县担任第一任科技镇镇长团员以来,东南大学的科技镇长团开始奔赴苏北。
  2016年至2018年,自动化学院黄永明又接过交接棒来到这里。他深入近60家企业调研,整理出一批企业技术需求,为组织精准产学研对接奠定了基础。他带领科研团队深入服务企业产业升级,帮助大丰苏港和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成功了省首台“沼液无公害处理及资源再利用成套设备”,协助海水淡化工程技术公司成功研发了自有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海水淡化大型成套设备集成监控系统,带领科研团队服务企业技术革新。一年来的挂职工作,300多天的情感交融,让黄永明亲身体验了大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赋予了新的视野、新的认知、新的思维,这是在象牙塔里学不到的东西。
  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在范海斯校长的领导下提出了“威斯康星精神”,赋予威斯康星大学两项重大使命———帮助州政府在全州各个领域开展技术推广和函授教育以帮助本州公民。威斯康星大学的办学实践和思想引领大学走出了古典大学的围墙,为大学增加了新的职能———服务社会,使大学获得了新的生命。威斯康星精神不仅深刻改变了美国大学的办学传统,而且成为现代大学的重要理念之一。作为全国高校中工科特色明显的大学,东南大学一直以威斯康星精神为办学的重要理念,时刻以“科教兴国”为己任,走出了一条富有东大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新路。国家已经将江苏开展的科技镇长团工作作为促进地方发展的一个宝贵经验。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日前,东南大学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已经出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东南人,砥砺前行,脚踏实地,以一以贯之的饱满热情和严谨态度,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征程中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注:校党委组织部陆玲和产业党委米永强等同志热心提供相关素材和线索,特此感谢。)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