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导航
- 棕榈科属:棕榈科棕榈属开花时间:4月中旬结果时间:7月下旬拍摄地点:丁家桥校区图书馆
摘要: 拍花小语:南方植物多奇葩,棕榈散开的枝叶在逆光中光影斑斓,尽显南国风情。迪奥有款经典白礼裙或许就是模仿它的形象。翻翻
- 岁月郭建坤
摘要: 苏子持节守北疆,北疆飞)育公羊。风疾虽可摧旄旗,胡酒空暖我心肠。廿载夜夜头南向,腥膻洗尽归故乡。岁月蹉跎吾安在,千古
- 蒙特利尔的阴郁与阳光张娟
摘要: 来到蒙特利尔之前,就听说这是加拿大最美的城市之一,也是加拿大的法语区,有“小巴黎”之称。陈河的小说《我是一只小小鸟》



蒙特利尔的阴郁与阳光张娟
期次:第1378期
来到蒙特利尔之前,就听说这是加拿大最美的城市之一,也是加拿大的法语区,有“小巴黎”之称。陈河的小说《我是一只小小鸟》中写的过一个细节,两个在多伦多上学的富二代,买豪车都要特意到蒙特利尔来买,因为这里是法语区,这里的牌照更有派头。其区别就像多伦多是土豪,而蒙特利尔是贵族。真正来到蒙特利尔后,却发现这里混合着一种阴郁和激情并存的气质。
进入蒙特利尔,却下着蒙蒙细雨。车开得并不太快,马路两边建筑精致,有欧洲之风,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楼梯都建在楼体外面,而且很少直上直下,而是有曲径通幽之美。阴雨天的MontRoyal有一种欧洲城市特有的阴郁气质,这个世界上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法语城市,优雅迷人。“蒙特利尔”一词来源于中古法语“MontRoyal”,意思为“皇家山”,至今蒙特利尔城中心的地标皇家山仍以此命名。法语是蒙特利尔的官方语言,也是城市里最常用的语言,使用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70.5%,使得蒙特利尔成为世界上仅次于巴黎的第二大法语城市。
由于下雨,很冷,只穿着一条薄纱裙的我被冻得瑟瑟发抖。冒雨来到约瑟夫大教堂。教堂入口处的门廊,耸立着四根按古希腊克林斯风格建造的巨大石柱,高十八米,托着上方刻在同样巨大的石头上,用法语篆刻的礼拜堂全称,SaintJosephDuMontRoyal.建造礼拜堂门廊的这些尺寸巨大的花岗岩石材,全部产于魁省东南部的Meg-natic山区。此时才早上八点,教堂非常安静,游客也不多,正符合教堂庄严肃穆的气质。
一走进教堂,挑高60米的穹顶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拥有2,200个座位和10,000个站席的空间敞亮大气,教堂的四壁是混凝土和花岗岩的结构,中间的彩色玻璃窗,以红色为基调,描述着一个个圣约瑟夫庇护下发生在加拿大的奇迹;教堂的地板选用石英岩材质,整体的设计,和门廊相呼应;圣坛风格简约,圣坛上的耶稣受难像和十二门徒像是由HenriCharlier完成的,圣像后的青铜作品,是由J.C.Lajeunie根据蒙特利尔的艺术家RobertPrevost的设计制作完成的,而青铜作品两边的镶嵌画,是A.Labouret工作室的杰作。圣坛上的穹顶,用的是彩绘玻璃,玻璃的穹顶从中心圆点向四个方向各拉出两条长长的红色布幔,整整齐齐地沿穹顶的形状下垂、勾起,又顺着墙壁垂下来,给原本冰冷苍白的花岗岩内壁装饰风格中,平添几分神圣和庄严。
最引人注目的是,是教堂里挂满了拐杖。导游告诉我,安德烈(Andre)修士本来只是教堂的看门人,他以圣约瑟夫教堂中的灯油,治愈了许多身有残疾的病人,蜂拥而来的人潮持续了30年之久,很多病患拄着拐杖而来,走的时候已经行动自如,便把拐杖留在教堂。法系的天主教一向有推崇奇迹的倾向,安德烈修士声名远扬,后来在皇家山建起了这一座约瑟夫大教堂,1924年建造,完成于1965年。教堂体积之大,令人炫目,世界上只有梵蒂冈圣保罗大教堂的圆顶大于它。拥有5811支管子的管风琴每天都奏出悠扬的乐声。管风琴是一件纯粹的宗教(基督教)乐器,一般和拥有它的教堂或歌剧院同时建造。因为管风琴的结构是直接依附在建筑结构之上,所以没有明确的规格限制,根据教堂或歌剧院本身的规模和经济实力来决定其大小。从圣约瑟夫礼拜堂整体宏伟的建筑风格,大约能猜到礼拜堂入口处上方建造的管风琴的壮观。这座巨大的管风琴,高18.28米,宽13.40米,由5811根音管组成78组音栓,最长的音管高达9.75米。这么庞大复杂的巨型机器,是由德国汉堡著名的管风琴制造商RudolfVonBeckerath花费两年时间制造,七个月的时间才安装完成。不过最令人惊讶的还是看教堂博馆里的安德烈修士心脏,以及地下墓(中成排的支柱与整墙的奉献蜡烛。
看到庄严质朴的约瑟夫大教堂,一定要去看看圣母院。北美最为重要的天主教教堂蒙特利尔圣母院就位于蒙特利尔旧城区,据说是巴黎圣母院的缩小版。在建筑风格和哥特式的巴黎圣母院有所区别,蒙特利尔圣母院的新哥特风格更多表现在装饰效果而非建筑结构上,圣母院内的多层圆弧形尖顶、拱廊、玫瑰窗和钟楼尖顶都是吸收了哥特式建筑元素的杰作。我们花了6加元进去参观。一进门,就被具有浓厚女性气质的华丽气质所震撼。蒙特利尔圣母院的玻璃窗上绘有彩色的圣经故事和350多年的教区历史,以胡桃木和金叶装饰的墙壁上有精致的彩色雕刻和绘画,整个教堂内部主要以深蓝、天蓝、红、银和金的色调装饰,顶部还有用金滔制成的星星。
但同时,蒙特利尔又是一个富于动感的城市。在穿越城市的过程中,导游告诉我们旁边就是一条由街道与正规赛车场混合而成的赛道,紧挨着景色秀丽的圣劳伦斯河,赛车还会穿越一个美丽的公园。提起蒙特利尔最有名的赛事,一级方程式(Formula-1)赛车大奖赛绝对榜上有名!蒙特利尔大奖赛作为加拿大唯一的F1大奖赛,从1978年开始一直举行至今。在赛车比赛同时,蒙特利尔这座浪漫之城也将一改往日形象,点燃速度与激情的夏日狂欢!读研的时候有几个好朋友,虽然是女生,却热衷于各项体育赛事,其中之一就是F1方程式赛车。和上海的F1赛道比起来,蒙特利尔沿着圣劳伦斯河,穿越城市的赛道实在是太美了。
我们在蒙特利尔的时候,正是阴雨天气,停留时间短暂,没有看到浪漫的露天派对,也没有体会到赛车的激情动感,不过还是有幸去了1976的蒙特利尔夏季奥运会场馆。和市区的法式优雅比起来,这里更富于现代都市的动感。超过比萨斜塔的倾斜程度的蒙特利尔塔斜刺天空,据说设计师是来自法国的RogerTaillibert,这位浪漫的设计师为蒙特利尔设计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斜拉提升的蒙特利尔塔,塔高175米,作为该馆的重要标志。同时该馆巨大的顶棚可以开启,达到场馆既能露天又能封闭的目的。不过据说这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斜塔在魁北克并不受欢迎,正是由于这个场馆的修建,使得加拿大联邦政府和魁北克省政府欠债三十年。斜塔和体育馆的圆形顶棚从某个角度看,就像一只优雅的天鹅,又像一艘准备扬帆远行的巨轮,就像地处太平洋畔的加拿大,总是保持着面对暴风雨的姿态。我们乘坐缆车一直升到最高空,在高空以飞鸟的视角俯瞰蒙特利尔的城市风光,我忽然明白了骨子里具有法国浪漫精神的魁北克人,其实是用这样一个超乎想象的巨大的体育场馆来表现自己民族的独立精神和艺术才情,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债务是沉重的,但是这却是向上帝和民族精神献礼的不计得失的浪漫建筑。
下塔之后,才明白原来的体育馆已经改建为生态馆。有点像国内的热带植物园,有很多学校组织小朋友参观,萌萌的企鹅馆门口人气最旺。魁北克作家郑南川已等在生态园门口,为我们带了各式加拿大特产和150年国庆纪念币,上面有红色的枫叶图案。郑南川的到来也给我们的蒙特利尔之行带来了灿烂阳光,同行学者江少川教授兴至赋诗:“昨日才别安湖水,又闻微信传乡音;赠我红豆重几许,蒙城满天云多情。”
进入蒙特利尔后便一直身处阴冷潮湿之中,整个教堂之旅都充满压抑和沉闷;到奥林匹克场馆后,却忽然峰回路转,阳光灿烂,天空蔚蓝。回程的路上读着郑南川的小说集《窗子里的两个女人》,觉得这个城市的另一面也和作家具有某种同构的意义,都有开朗热情、充满活力的一面,郑南川1988年出国,定居加拿大蒙特利尔。在出国前,他就具有法国文化研究背景,得多项小说,散文专业作品奖。居住在魁北克法语区的郑南川,因其法语文化背景、浪漫诗人个性和多元文化精神,在创作中很少流露出身份认同的焦虑,和思念故国的伤感。而是以客观理性的笔调,站立在中西文化之间,关注日常生活,探究人性伦理,进一步开拓了海外华文写作的疆域。回国之后,看到郑南川发在群里的蒙特利尔同性恋大游行的图片,热闹非凡,欢乐奔放,加拿大和爱尔兰的总理都来参加,有的同性恋父亲举着两个男人卡通形象拥抱在一起的图片,婴儿车里推着自己的宝宝;有的加拿大警察穿着白色制服,挥舞着彩虹旗;还有穿着比基尼的性感女郎和戴着熊猫头套,挥舞着棒球棍的游行者。简直就是一场夏日的狂欢。事实上,在加拿大很多这样的游行,政治意义都不是特别强,很多人都是把这当成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狂欢,和一年到头生活得沉重抑郁、谨小慎微的中国人相比,这里的人性更加自然和奔放。
回想在皇家山的山顶上,拥有5811支管子的管风琴奏出悠扬的乐声。俯瞰整个城市的屋顶与河流,风声与飞鸟滑过,这是一座以神迹闻名的教堂,不论在市内西南方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看到这座礼拜堂的屋顶,给这个城市信仰与庇护。据说蒙特利尔有不同规模的教堂450多座,蒙特利尔有“百座钟楼的城市”一说,又被称为“尖塔之城”,在这个被神庇佑的城市,旅居蒙特利尔的华裔作家薛忆沩隐身于皇家山脚下,作为全球化时代的孤独个体,他把文学当作宗教在写作;加拿大魁北克华人作家协会现任主席郑南川在诗里写到:“诗人不是文学家,不是天才,是旗帜,是一句话唤醒一个祖国。”隐身在城市背后的暗流涌动的华文文学,是这个城市最动人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