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8-12-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系学生师若友腹有诗书气自华———访第八届“我最喜爱的研究生导师”张宇教授研究生记者团汤海林

   期次:第1386期   



  他是一位老师,善于传道授业;他是一位益友,乐于引路解惑;他是一位学者,忠于“止于至善”。在他身上,温文尔雅与学术气质兼容,独善其身和关心学生兼顾,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并重。他就是东大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副系主任兼研究生导师———张宇教授。
  就是这样一个人,以“流动性教学”上好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每一节课,被学生们视为“男神”“学术帝”;就是这样一位研究生导师,照拂弟子开展创新科研,在追求梦想的途中稳步前行;也正是这样一位谦谦学者,积淀学识注重传承,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传道授业立足学生凡是接触过张宇老师的人,无不为他的儒雅和深厚的学术涵养折服。每一年的开学第一节课,张宇老师总有说不完的精彩故事,上到诺贝尔奖获得者,下到学生实验轶事,精彩纷呈。以后他的每一节课,教室前排都会有着“迷妹”和“迷弟”一样的存在,他们目不转睛,盯着面前这位侃侃而谈的“宇哥”。不是追星,胜似追星。生医学院研二的李颢同学就是这样一个“小迷妹”:“张宇老师就是我心目中的‘男神’。课堂上,他教授我们专业知识,更多时候向我们传授许多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我们整个科研生活是非常有帮助的。他还善于与学生互动,能够充分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超级有魅力的一位老师。”
  在教学工作中,张宇老师秉持着一个信念:“老师应该以‘关心学生’作为教学的立足点,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才能真正做好传承。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不一样,前者有强烈的课堂归属感,讨论和兴趣的建立比较容易;而后者的归属感来自实验室,亟待投入科研,课堂的参与度显著降低。针对不同的学生,我们更应该把握学生们真正需要什么。”从2012年至今,张宇教授共参与7门课程教学,主讲5门,授课形式囊括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覆盖东大生医学院本科生一、三年级和研究生一年级。他的课堂融合了基础知识点全覆盖和项目发展前沿,领域的性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未来在领域内的发展前景,通过科研历史穿插知识点,板书加上问题为导向的互动,主讲人的引领作用被他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和课程建设过程中,张宇老师与时俱进,契合体外诊断技术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计划,增设生物电子学综合实验培训及《体外诊断技术》课程教学。在学院科研和学科平台上建立实验教学计划,采用主题模块化教学、强调临床需求、产业牵引以及就业引导结合的教学方法,收获了显著成效。他还汲取课堂经验,将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把握学生与就业需求,通过教师引导,开展研讨式课程,并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科学探索式教学方法,最终实现学生主动学习的机制。“化被动为主动”让张宇老师成为了一个“粉丝收割机”,温文儒雅的谈吐和个人魅力更是赢得了学生们的喜爱。
  良师益友无微不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张宇老师一直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理论培养要注重理论的积累,多读书,读经典,这样才能够在扎实的基础上建立完备的学术框架和思维体系,而作为一名老师更应该注重个人的学术积累,这样才能够将自己丰富的知识和长远的见识传播下去”。他以身作则,要求自己“多阅读、多思考”,阅读经典、学术前沿、创新课程、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书籍,博采众长,学习不同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久而久之,学术气质和教学方法相得益彰,自带说服力。谈及对研究生的建议时,张宇老师说:“现在接受信息的渠道太多,反而容易忽略最基本的东西。每一位科研人应该利用好图书馆这一优质资源,夯实基础;另外,研究生往往欠缺完美的实验设计,只有多阅读、多思考,拓宽了视野,才能不断假设、求证、总结反馈、纠错再继续才能做好真正的科研。”
  在他看来,研究生通过夯实科研基础后,能够与导师进行同一层次的沟通,这样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合作关系的形成。只有两者达成共识,有着共同的目标、相互理解的基础,彼此愿意合作的科研才最为省心省时省力。除了合作,人文关怀会让科研生活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这样的人生才没有缺憾。
  有一年,纳米组的一位博士生在读期间怀孕,她惴惴不安找到张宇老师说明情况,想到自己的科研生涯和不可预知的未来,坐立难安。但张老师没有责怪她,反而在她最无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让她如释重负。她感慨道:“我没想到张老师对我尽是祝福,还关心我说:尽量远离实验室,确保健康。这句话让我十分感动,导师不仅没有责怪我中断学业,而且如此关心我,这样的胸怀,令人敬佩。”这样的关怀不止在一个人身上出现过,同课题组的范霖博士也感触颇深:“今年是我认识张宇老师的第八年,他就像冬日的阳光,温柔却又充满希望和力量,是张老师手把手地陪我度过了新手无所适从的日子。当我逐渐有了独立科研的能力,张老师又给了我充分的自由和适时的点拨,让我幸运地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和适合的科研方向。”
  张宇老师就像他课题组庄林林博士评价的那样———“学术上的好导师,工作中的好领导,生活中的好长辈”。凭借强大的学术感染力和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张宇老师在2016-2017年度被评选为东南大学“三育人”积极分子,以表彰他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大道至简止于至善科研之道,始于追寻梦想。张宇老师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化工系,随后硕博连读主攻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之后进入南京大学攻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后,又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后,正是这样复杂的学术背景让他能够拥有更加宽阔的视野,更能够把握交叉学科的特点,在科研上寻求联合创新。在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交叉学科的平台上,张宇老师主攻磁性纳米材料及生物医学纳米技术,致力于纳米酶、POCT快速诊断、分子影像及肿瘤诊疗一体化研发、应用及产业化,简而言之,就是想通过简单的方法诊断和治疗肿瘤或癌症等疾病。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直以来,张宇老师有着一个梦想,那就是经营出一个世界上最棒的实验室,研发最好的纳米药物治疗癌症患者,做创新又实用的产品,惠及人们的生活。在追寻诗和远方的同时,他还鼓励着学生们追求他们自己的梦想。他的纳米组就像一个梦想“加油站”,在他的指导下,很多研究生都找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并在他们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作为一位博导,张宇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认真听取并记录大家的汇报,简明扼要提出问题和建议,做好针对性的指导和关怀工作,他还会指导学生做出科研计划进度表,严格掌握科研的进度。对此,庄林林博士深有体会:“科研工作中的张老师很忙,但他总会抽出时间参加两周一次的纳米生物与医学技术系列研讨会,他还对纳米产品的发展也倾注了心血,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铸就了东纳生物产品卓越的品质。”“止于至善”不仅是他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张宇老师一直秉持科研三境界的理念:做人位置要低一点,做事视野要宽一点,办法要多一点。位置放低成就了他温文尔雅的气质,谈吐之间方显宽阔胸襟,谦虚之外更是一种学者的风范;多读勤思成就了他宽阔的科研视野,科研求知追求更大的梦想,继往开来创新不断;活学活用让他玩转多重身份和多元生活,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收获精彩纷呈的人生。这样一个儒雅的工科导师,这样一个学术涵养深厚的东大科研人,是你我每一个东大人学习的榜样。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