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9-01-01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图片新闻

    摘要:  (上接四版)启未来之途情牵教育走在大山里需要借助脚下实实在在的路,而走出大山,走出贫困,更多的则是需要搭建无形的道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图片新闻

   期次:第1388期   



  (上接四版)启未来之途情牵教育
走在大山里需要借助脚下实实在在的路,而走出大山,走出贫困,更多的则是需要搭建无形的道路,在思想观念上予以引导。正如张广军校长在依黑么村完小调研时所说:“东南大学今后要捐赠更多的书籍给孩子们,他们也许现在走不出这些大山,但是可以通过书籍了解外面的世界。”
  2018年,东南大学在依黑么村完小设立“至善”图书室,所捐图书价值7.5万元,其中既包括《一千零一夜》等经典儿童读物,也包括《复活》《悲惨世界》等教育部推荐名书,每本书一式5本,充分满足各年级学生同时借阅使用。这是依黑么村第一个图书室,为这里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
  这样的改变不仅发生在依黑么村,这里仅仅是东南大学定点扶贫云南南华县的一个缩影,更大更多的改变正在南华县发生着。
  2014年,东南大学王斌同志在南华县挂职期间走访了各乡镇学校,发现当地图书资源普遍稀缺,就连县城里唯一一所高中———南华县第一中学的图书馆里,存放的也多半是封皮破损、纸页泛黄的书籍,书中内容尚停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甚至追溯到文革时期。王斌将调研报告反馈给东南大学,希望借助母校的力量缓解当地图书资源和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当年11月,常务副校长王保平一行来南华县调研,着重考察了南华一中的图书馆,进一步了解该图书馆运行的现实情况。该年年底,东南大学向南华县捐赠5万元图书,这所高中的图书馆终于得以注入新鲜血液。
  此后,东南大学通过东南大学出版社、教育基金会和海内外校友等多方渠道,多次发起捐赠书籍活动,用于支援南华县乡镇中小学图书室建设。短短几年间,东南大学通过持续关注与支援,为扶贫所在地的多所学校遴选并捐赠了价值逾55万元的优质书籍,让当地的校园文化空间脱胎换骨、羽翼渐丰,从而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滋润心灵、塑造人格的育人场所。
  孩子是民族的希望,担负着民族的未来。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东南大学始终将教育视为扶贫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不断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帮助当地用知识和技能斩断“穷根”,决不让贫困代际相传。
  2013年至今,东南大学向扶贫所在地持续捐赠实验仪器、信息化教学设备等教育物资,捐资援建“至善”学生机房、“至善”
  图书室、学生心理辅导室、科学馆等教育设施。此外,学校连续六年向当地选派了共计22名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先后在南华县第一中学、永胜县第一中学、南华县民族中学、南华县龙川中学、南华县思源实验学校支教,他们在当地积极发挥人才优势,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对所在地学校进行支援建设,深入课堂内外对当地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扶贫期间,东南大学发挥教育与智力优势,不断谋划教育帮扶方式,多次联系教授专家、特级教师等为当地师生开展示范公开课、科普讲座、学术沙龙、师资培训等活动,对当地教研工作作深入指导。此外,东南大学积极发挥在职教育优势,由学校继续教育学院牵头,针对扶贫所在地的干部群众、各类技术人员展开多项专项培训。每年暑假,东南大学还会派出暑期支教服务团,在当地学校举办“至善云梦”等主题的暑期夏令营,激发孩子们探索科学、好好学习的动力。
  为保证教育扶贫的质量,东南大学不但注重让外面的优质资源、优秀人才走进扶贫所在地,而且还创造各种机会让当地的老师、孩子走出去,感受外面的世界。自2013年以来,东南大学每年坚持选派当地品学兼优的高中生参加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东南大学分营活动,通过与名家大师对话交流、参观重点实验室及科研场所、参加科技社团活动、体验校园生活等方式,帮助孩子们了解前沿科技知识,品味大师成长历程,感悟科学精神。同时,东南大学还定期选派当地学校的骨干教师到南京进修,组织他们参与进班听课、教研活动、校外交流、文化参观等丰富的培训内容。
  架生命之桥情暖健康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我国近年来实施脱贫攻坚的重要支点。为了不让健康问题成为制约当地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源头上真正帮助当地脱贫,东南大学依托附属中大医院和医学院优势资源,与南华县人民医院和永胜县人民医院达成合作共识,从2014年起,两县医院每年选派优秀青年骨干医生赴中大医院进修,提升业务能力;中大医院每年选派专家赴两县开展短期指导和帮扶,帮助当地建立完备的医疗体系,提升医技水平。让贫困人口“看得好病”“看得上病”。
  2015年9月,中大医院与南华县人民医院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双方签署《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与南华县人民政府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协议》,内容包括医生培训进修、现场讲座培训、互派医疗工作人员、医疗设备援助、远程培训等。
  2016年,东南大学依托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在校试点实施以及附属中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建立“走出去”“请进来”和“送上门”工作机制,逐项落实《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与南华县人民政府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协议》,切实推动南华县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南华县人民医院药剂科的方玮医生是在该协议落实过程中受益的一员。2016年5月,方医生赴中大医院进修,回到南华后,他将进修所得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县医院配液中心的筹建工作中,积极推动配液中心的成立,让南华县老百姓看病用药得到安全保障。回忆起在宁三个月的进修,方医生一方面感慨自己在知识、技能和眼界上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觉得进修期间收获的情谊十分珍贵。
  2017年,方玮医生所在的南华县人民医院,聘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国内著名血液病和肿瘤学专家、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血液病)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陈宝安教授为特别顾问。在中大医院的对口帮扶下,院内硬件设施日益完善,拥有多种大型、精密的医疗设备。
  目前,中大医院已实现对南华县人民医院的疑难病例讨论远程共享,开辟了远程线上医疗帮扶的新途径。南华县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在会议中心直接参与学习中大医院的疑难病例讨论,从而提升医疗技能和水平。
  除了对口帮扶南华县人民医院外,东南大学每年向当地卫生系统捐赠医用药品、医疗设备,定期派出医疗专家博士团赴南华县进行对口医疗帮扶,深入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义诊等活动。东南大学校长助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书记刘乃丰一行专家曾赴南华县,通过专业讲座、临床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科培训指导、特诊咨询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医疗帮扶,并为当地卫生系统、县医院、乡卫生院的管理人员进行医院信息化平台的流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培训指导,受到当地医院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结帮扶之网情驻云南
在永胜县,尽管东南大学只在2013、2014年向当地派驻了两位挂职干部,但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新的道路被连通,新的力量涌进来,新的情谊在延续。
  2014年年底,正在永胜县挂职的杨树东牵线南京民进党爱心人士,共同组织了“穿越两千公里的爱,南京市民进赴永胜捐资助学”活动。在活动中,杨树东结识了在仁和镇小学就读的张金仁。
  张金仁三岁时家中失火,痛失胞姐,自己也被严重烧伤,双手只剩下两团肉球。手术费用高昂,家中无力送他去整形,他就这么艰难却乐观地成长起来,从小到大成绩优异、乖巧懂事。
  大家同情张金仁的不幸,又欣赏他的坚强,决心帮助这个孩子。经过杨树东牵线搭桥,再加上民进党爱心人士从中助力,张金仁的生活迎来了转机。2015年暑假,小金仁在南京分别针对右手虎口和脸部接受手术,两次手术都获得了成功。自那以后,小金仁终于能握笔写字了,做起事来比以前灵活不少。
  回到东大后,杨树东把烧伤男孩的故事讲给党办的老师们听,老师们被小男孩的乐观坚强打动,决定以党办支部的名义每年资助他2000元。直到现在,这笔资助还在坚持,小金仁已经成为东大人的一份牵挂。
  而当初让大家结识张金仁的那个活动———“穿越两千公里的爱,南京市民进赴永胜捐资助学”,如今已连续举办5年,成为南京民进在云南省永胜县所开展的精准扶贫项目。
  在南华县,自2013年至今,东南大学与扶贫所在地党政领导校地互访20余次,经过六年的深耕细作,校地之间建立起千丝万缕的关联,如同一张坚不可摧的网,承载着彼此间的深情厚谊。
  东南大学与扶贫所在地之间并不仅仅是智力与资源上的帮扶,更多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牵挂,那种跨越两千多公里用真诚的交流、善意的关怀和长久的惦念在彼此的生命里烙下的有温度的印记。
  2013年,东南大学派驻南华县挂职副县长的赵剑锋和派驻永胜县挂职副县长的邢纪红在各自所在地开展了“大手拉小手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从当地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分别选拔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由东南大学教职工一对一开展结对,通过电话、书信、网络等方式建立起长期的联系,成为孩子们的校外辅导员和知心朋友。
  六年来,该活动在东南大学“民间”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很多善举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张豪裕在挂职结束后,坚持每年回去看望结对资助的小朋友;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军在暑假时将结对资助的小朋友接到南京的家中,与自家的小孩共享假期的欢乐;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马强听闻结对资助的学生没有一双像样的鞋子,心疼极了,没几天,一箱新鞋子就托在当地挂职的东大老师送到了孩子手中……温暖的细节那样多,总也举不清,东大人用善良和真诚,将相隔两千多公里的心,紧紧贴在一起。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开展,东南大学加强整合校内外资源,协同助力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在江苏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借助校办企业、校友企业、兄弟高校力量以及云南省校友会优势,构建多方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在挂职干部杨爱军的联系下,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党总支与南华县龙泉社区党总支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不仅向社区残疾困难人员、贫困学生捐赠爱心款,还免费为社区预留宅基地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为村民的待建房屋设计了户型图样,并开展东南大学优秀建筑设计师关心下一代结对帮扶活动,公司11名年轻优秀建筑设计师与南华县龙泉社区11名在北城小学就读的小学生进行结对帮扶。
  潘勇涛挂职期间,为了帮助当地传承彝绣文化,联系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众公益基金提供了12万元专项资金资助,邀请云南省内彝绣专家对南华县各乡镇彝绣教学人员进行了师资培训,并联系江浙一带服装企业帮扶南华县刺绣加工厂不断改进布料材质,提升绣品品质。
  此外,挂职干部们依托学校的力量,积极调动校友企业、兄弟高校等优质资源,助力南华县发展。曾邀请校友徐宁、杨琂斌等多家知名企业董事赴南华县考察招商项目和投资环境;曾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教授赴南华县考察指导教育工作;曾邀请南京农业大学科研院的领导、专家赴南华县调研野生菌种植加工产业,对当地野生菌种植、加工产业发展给予指导和建议……回望东南大学的教育脱贫攻坚之路,许多人奔赴彩云之南,亦有许多人来到六朝松下,学校以智力、资源和情谊为路基,铺就了一条温暖的帮扶之路。扶贫六年来,东南大学共帮助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对扶贫所在地的城市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教育医疗事业发展给予了大力帮扶,取得了显著的帮扶成效。
  2018年年底,南华县已然处于奋力实现全县脱贫摘帽目标的关键时刻,正在南华县挂职的邱峰、傅敢峰两位同志也一直处在下乡调研、走村入户、脱贫验收的忙碌之中。近期他们向母校东南大学传来了一个喜人的消息,南华县经过县级自查、州级审核,已符合申请退出贫困县的标准和要求,取得脱贫攻坚工作的阶段性胜利。东南大学的教育扶贫攻坚工作也因此迈入新的阶段。
  新的阶段,新的征程,东南大学将围绕脱贫攻坚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强化统筹,持续深入推进定点扶贫工作,全力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效,为当地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准备,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东大贡献。(本文图片摄影:杭添)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