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导航
- 我校分子铁电科研团队首次提出“铁电化学”的概念
摘要: 本报讯近期,在“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启动培育基金的资助下,化学化工学院国际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研究院暨江苏省“
- 我校举行“强震地震动模拟与空间信息集成技术合作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摘要: 本报讯8月19日,由我校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强震地震动模拟与空间信息集成技术合
- 我校举行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
摘要: 本报讯日前,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高宽带超高速数据率及宽带可重构射频系统集成芯片(RFSoC)技术研究”“
- 图片新闻
摘要: 我校科研团队在Research上发表综述论文并组织专刊本报讯近日,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之“二维材料的精准构筑”
- 崔铁军院士团队在人工表面等离激元系统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摘要: 本报讯近日,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崔铁军院士研究团队和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FranciscoJ.Garcia-Vidal



我校分子铁电科研团队首次提出“铁电化学”的概念
期次:第1431期
本报讯 近期,在“东南大学十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启动培育基金的资助下,化学化工学院国际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研究院暨江苏省“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在分子铁电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科研团队尝试从化学的角度来理解铁电性,经过不懈努力,将铁电体的发现从盲目的寻找转变为靶向的化学设计,并首次提出“铁电化学”的概念。相关研究成果以“Molecular Design Principles for Ferroelectrics: Ferroelectrochemistry”(铁电体的分子设计原理:铁电化学)为题,以Perspective(展望)的形式发表于化学领域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oftheAmericanChemicalSociety(《美国化学会会志》)。
铁电性是指晶体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具有自发极化,且自发极化方向可在外电场作用下反向或重新取向的性质。1920年,Valasek教授在罗息盐(酒石酸钾钠)中发现了铁电性,开启了一个领域的纪元。之后,铁电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机陶瓷领域。伴随着多种高性能铁电陶瓷的发现,铁电性在实验、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经过了一个世纪的发展,研究者们仍然没有真正地全面了解铁电性,对铁电体的寻找和探索一直缺乏可行的理论指导。回望百年,铁电领域亟待新的、颠覆性的理论与方法出现。
恰逢铁电百年诞辰,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熊仁根教授团队经过20多年的努力探索,从化学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并结合居里对称性原理、诺埃曼原理以及朗道唯象理论,创造性地总结并提出了铁电体的分子设计原理———“准球形理论”“同手性原理”与“H/F取代策略”。具体而言,准球形理论,是针对晶体对称性降低的化学设计思想,即通过化学修饰或剪裁高对称性的阳离子,在分子水平上改变晶体的对称性和特定的相互作用,来实现铁电性的设计和调控。揭示铁电性与同手性之间的联系也是分子铁电学发展的重要一步。手性分子的引入使材料更容易结晶在五个手性的极性点群中,
(下转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