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药寒露之时,阳光温煦,再无恼人的热,只有飒爽的风。午后的李文正楼下,停车场里一片寂静,孝顺竹的绿篱仍是春天般的翠绿,构树多汁的红果仍有部分挂在绿叶之间。喜鹊不时飞到眼前,眨眼间又飞向角落里的臭椿,高大的那棵已挂满了干枯成熟的翅果,旁边低矮的两棵虽无果实,但枝顶攀爬着绿蒙蒙的细碎小花,那边是何首乌了。
虽然华发早生,我却至今不曾尝试何首乌的药效,它是神药!或者也只是个美丽的传说。与中药补品相关联,印象中就如一块木疙瘩了,所以初见如此繁茂细密的豆绿花盖,错愕中难以置信这就是何首乌的花,但它的别名“多花蓼”能让你安心,感觉这朦胧而清新的一大片,没有被张冠李戴。何首乌开花多在路边的墙头,看似一蓬野花,无人照料,但生机勃勃,令爱花的人不会错过这位蓼科的美人。它将蓼科植物的邻家女孩气质与藤类植物的枝枝蔓蔓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空灵摇曳姿态。
何首乌最有药用价值的部分是它的根,外观看似红薯,但生长周期大不相同。3公斤以上、外观成形的野生何首乌需要500年以上的时间方能长成。与人的一生相比,这是多么漫长的一段岁月啊。吸收了如此的天地之精华,即便能白首转乌、延年益寿,却怎舍得就此吃了它呢。
何首乌以及它的另一个名字“夜交藤”,都来自相传久远的民间传说。李翱著《何首乌传》细详其事。植物与草药、文化的交融,真是有趣。从一朵花开始,你不但可以欣赏诗词歌赋,更有民间故事可听。(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