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0-11-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微”成著驱动未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背后的故事

   期次:第1438期   作者:吕玉林





2020年8月30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落下帷幕,能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吕玉林团队(指导教师:肖睿,巩峰)的作品《凭“空”发电———基于空气湿度的柔性微能源发电装置》荣获特等奖。据悉,本次比赛共有4138支参赛队伍参加,其中特等奖的获奖比例仅为0.24%。

从报名到准备,从初赛到决赛,这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日臻完善的过程,更多的是代表着一群骄如烈火的年轻人在把自己锻造得更完美。切身的经历以及重重的挑战都是他们成长路上最好的导师。与其仰望星空,不如去做摘星星的人。既然渴望冠军,为何不去做争夺冠军的人。回首这半年多的历程,秉承着东南大学“止于至善”的校训,怀揣着争夺最高奖项的赤子之心,他们对每一个细节都“斤斤计较”,以“利用空气湿度发电”这一理念为精神,众人共聚成锤,在“千锤百炼”之后,一件承载着他们所有希望的作品出现了———《凭“空”发电———基于空气湿度的柔性微能源发电装置》。

灵感—参赛

2019年11月一个平常的下午,一则关于微能源回收利用的微信推送,其中空气湿度发电的部分无意中让吕玉林眼前一亮。空气湿度还能发电?带着这个疑问他调研了一些现有的研究,有了字里行间的小小灵感。

有了初步的想法后他找了同课题组的几位师弟进行交流,听完“天马行空”的介绍后,大家一致表示很想参加。于是大家开始调研现有的一些研究数据,提炼出自己的切入点进行深入研究。一次小组讨论中,刘攀笏提出材料要简单、易得,制作不能太复杂,成本不能太高;罗俊仪提出要把空气湿度产电和专业所学结合起来,大家讨论后,决定先用纸和墨水进行尝试,之后再考虑其他生物质材料比如秸秆和木头。

11月底的组会,他们将调研的数据、具体的想法跟在节能减排比赛领域有着丰富经验的肖睿教授进行了详细汇报,请肖老师提供一些意见。肖老师非常肯定他们的想法,愿意担任指导老师,但是肖老师指出这个想法很有新意,要想去参加比赛,还要有自己更多的创新点。肖老师推荐了有微能源领域研究基础的巩峰老师提供指导。得到肖老师肯定后,他们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有所作为。

参赛—校赛

前期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有了灵感,但具体实验怎么开展还是一个问题。吕玉林带着大家一次次地在实验室尝试,经常做完实验之后已是深夜,走在四牌楼的中央大道上,疲惫的身体但却带着满腔热血。终于,经过一个多月不懈努力后,实验有了初步的成果,面对着电脑里一堆数据和图表,孙向阳才深刻感受到光有灵感是不够的。如何向别人展示,如何清楚表达想法,同样也是竞赛和科研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申报书和说明书一遍又一遍修改过程中,项目指导老师肖老师不厌其烦地为他们提供意见和参考。

印象深刻的是一天晚上,吕玉林第一次给肖老师发了封邮件请他指导申报书和说明书,没一会儿老师就打来电话,吕玉林带着忐忑的心情接起了电话,肖老师从说明书的逻辑、故事的连贯性、科学问题的阐述等等方面给出了具体的指导。肖老师专业的建议也为他们后续的修改指明了方向。

校赛前一周,一边紧张一边准备,也是课题组组会的契机,肖老师安排了一次组内预演,第一次的线上展示得到了组内老师对于想法的肯定,也得到了有过参赛经历的师兄师姐们的宝贵意见。带着满满的信心,我们终于在校赛18个作品中脱颖而出拿下了研究生组一等奖的好成绩,同时也获得了参加国赛的入场券。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专家评委们认为虽然创新性不错,但是依然存在实验数据不足和作品展示方面薄弱的情况。实验思路是有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却打断了他们前期设想的实验安排,后续的计划停滞不前,团队一度陷入低落。这时团队指导巩老师考虑到本科大四学生已经返校准备毕业设计,于是安排大家与本科生丁业煊进行沟通和接触,充分了解之后,顺利加入他们的团队开始补充实验的工作。丁业煊加入团队后,一边忙着自己的毕设实验,一边熟悉新的实验设备、实验要求,每天虽然很劳累,但也是尽心尽力地为这个项目付出。虽然有完善的团队和新颖的创新点,但在紧张的等待过程中,能否进入国赛决赛,始终是一个问号。

校赛—国赛预答辩

进入国赛之后,由于初评是网上评审,需要提交电子材料,比如演示动画这些。仅两三周的时间就得从简单的讲稿到作品的提交。平时涉猎哔哩哔哩学习区的傅岳峰,背着几次视频剪辑练习经验就担起这个任务。可是要将平平无奇的讲稿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动画,这可难坏了他,号称创意枯井的他也硬是在团队成员你一句我一句的构想下把这个动画在脑海中慢慢勾勒出了框架。然后就是一帧一帧的动作设定、场景切换,就这样缝缝补补出来了一个雏形。紧接着又是针对动画的全组讨论,老师同学们都给出了这个初稿上的修改意见。二稿、三稿也随之产生,修改意见渐渐少了下去,演示动画更趋向于大家心中该有的那个样子了。就在他以为已经定稿时,吕玉林又提出来一些细枝末节的小问题,此时的傅岳峰早已疲惫不堪,然而在巩老师的心态梳理下,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还是认认真真把细节补齐、提交。

7月25日,国赛决赛名单如约而至,全国4138支参赛队伍,最终仅有219支队伍入围决赛,其中研究生团队只有33支,他们便是其中的一支,这也算是给他们打了一针强心剂,驱散了前期的阴霾,他们又开始激烈的讨论如何进一步完善作品。

8月中旬学校组织的预答辩,带着他们自认为还不错的作品,孙向阳作为代表进行了展示。而评委老师们的专业意见给他们当头一棒,老师的意见记了满满一页,包括作品的展示性,PPT的制作,汇报逻辑和表达方式等等。这也让他们意识到与优秀的作品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先前的固定汇报方式让他们深陷其中,要解决眼前的问题,经过仔细考虑,孙向阳提出推倒前期PPT重来,更加注重展示性和逻辑连贯。预答辩—决赛既然决定要重新开始,他们要做的不仅仅是作品的完善,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重新分工,各自明细任务,吕玉林和孙向阳重新梳理的逻辑制作PPT,罗俊仪和傅岳峰对制作PPT里的一些展示性动画和三维图片,而刘攀笏和丁业煊忙着展示性实物的制作。有了明确的分工,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最终在决赛前4天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在肖老师的组织下,进行最后一次决赛前的演练,好在最终的PPT也得到肖老师的认可,同时肖老师也针对一些细节问题提供具体的指导。

8月27日下午,巩老师组织他们每个人轮番提问答辩人孙向阳同学,整整一下午的时间,问了四十多个问题,与老师和同学一起讨论,反复改进,认真记录要点,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力求把每个问题都回答好。细细回想起来,正是这些细节的准备,才有了最后的收获。

8月28日,决赛日。15分钟的答辩就是一瞬间的事情,焦虑、紧张、忐忑、如释重负,百般情绪汇集一刻。评委专家认为创意很好,但也对未来应用提出宝贵建议,比赛虽然告一段落,但是对可穿戴式设备的发展才迈出一小步,未来,他们需要做得更多。

所幸,一切都好,顺利获得本次比赛的特等奖。

最后他们表示:“这一路,是指导老师和评委老师孜孜不倦地指导引领着走来的,是团队成员组内同学不厌其烦地聆听建议推动着走来的。于我们而言,本次比赛不仅仅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也是后续科研和迎接挑战的一次重要尝试;不仅仅是一次写作创新的锻炼机会,更是学会团队协作、细化分工的智慧考验。”

正如标题所言,积“微”成著,此次获奖不是重点和终点,而是未来挑战的提醒和起点。无论如何,此次获奖都是“微”小的成功,对于学术科研、人生考验,以后定会遇到更大的风浪,我们坚信会以最饱满的热情和最大的努力,带着自信和梦想不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