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1-04-12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医疗扶贫:架生命桥梁筑健康防线———东南大学助力脱贫攻坚报道(三)

   期次:第1451期   作者:校报记者韩晓蝶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医疗专家团赴南华县为当地百姓义诊

永胜县扶贫干部杨树东看望张金仁同学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不少贫困家庭的心头事,也是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自2013年以来,东南大学勇于担当,积极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开展精准医疗扶贫,打出一套“医疗扶贫”组合拳,在六朝古都和彩云之南之间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送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医疗物资,请来了一队又一队的医疗博士团,开展了一系列义诊、乡医培训和村民健康科普讲座工作,并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发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综合优势,面向南华县提供远程诊疗,帮助特殊群体实现“不出门就能享受医疗健康扶贫”的实惠,让南华地区百姓享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为脱贫攻坚筑起一道道“健康防线”。

千里送物资,为生命保驾护航

2020年11月10日,天高云淡,日光澄澈,南华县人民医院的门诊楼前停放着两辆戴着大红花的“英雄”,惹得前来就诊的患者驻足观望。它们便是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攀实地访问南华县人民医院时向南华县人民医院捐赠的两辆救护车,承载着希望、友谊、救助于一身的“生命守护者”,即将为南华人的生命健康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东南大学不仅在医疗装备和技术上提供南华县人民医院帮助,医院新区的室外附属工程景观设计也出自东南大学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最值得一提的是,南华县人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建设与东南大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云南省、楚雄州逐年加大血透中心建设,但随着终末期肾脏病(ESRD)发病率的上升和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省、州医院透析资源依然十分紧缺,透析床位更是“一床难求”。据统计,2017年在州级以上医院做血透的南华患者就有近40人。

在2017年7月12日搬迁至新区后,受益于完善合理的新区功能规划设计,南华县人民医院加快了对血透中心建设的步伐,同年聘请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原党委副书记、国内著名血液病和肿瘤学专家、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血液病)医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陈宝安教授为特别顾问。后在云南省三院副主任护师常艳萍护士长、副主任医师荣冬靖指导下,南华县人民医院血透中心于2018年4月13日正式运行。

2019年,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担任肾内科血液净化中心主任高民被派到南华县人民医院进行帮扶工作。当时的医院刚刚迁入新址不久,医院设施和设备健全,但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尚需要提高。高民凭借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到血透室细心指导医务人医如何落实国家最新的血透规范、如何建立规范的血透管理文件以及如何做好对血透患者的宣教,在血透室给血透患者进行透析并发症的诊治指导,并和血透室医务人员互相留了通讯方式以便在线上提供长期的帮扶。之后高民和中大医院儿科主任乔立兴为当地的医务人员做了专科学术报告,受到了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的热烈欢迎。

在东南大学帮扶下,位于整幢住院楼最高层的血透中心短短一年以内便设置了普通病床24张、透析病床5张,为南华县人民就近看病提供了方便。家住南华县龙川镇徐营村委会的建档立卡户小周一大早来到了南华县人民医院内二科血液透析中心进行血液透析。“以前每次做血透都要到楚雄州医院新区进行,交通不方便,有时候病床拥挤,排队要排到凌晨2点多钟,各种花费还不少,现在在家门口可以进行血液透析了!”

定点扶贫南华县的八年中,东南大学为南华县人民医院捐赠救护车4辆及车载医疗急救设备价值160万元,远程会诊、教学信息化建设资金100万元,麻醉机2台、腹腔镜系统1台、进口彩超1台、监护仪10台、心电图机1台等,累计捐赠设备总价超过300万元,使南华医院的医疗装备得到极大的扩充,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东南大学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联络上海乐茶实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向南华县捐赠物资75万余元,助推当地医疗事业发展。

八载树人才,智力帮扶需授渔

从2014年起,除了每年向南华县当地卫生系统捐赠医用药品、医疗设备,东南大学定点帮扶南华县人民医院,定期派出医疗专家博士团赴南华县进行对口医疗帮扶,深入乡镇卫生院开展医疗义诊等活动,当地医院每年选派优秀青年骨干医生赴中大医院进修,提升业务能力。

2019年7月30日,东南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周明阳带领9名医疗专家到南华县人民医院实地访问,并开展了义诊、培训讲座、教学查房等一系列活动,获得了南华县医务工作者的一致好评。在学习了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刘文革的讲座《危重患者的评估和处理》之后,南华县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张鸿香感触很深。每个医院各病区均存在着大量的危重病人,在危重病人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只有突然发现的病情变化,没有突然的病情变化,因此病情观察与评估是一项极为重要又风险重重的工作。当张鸿香对护理工作背后沉甸甸的责任感到一些无措的时候,刘文革对“危机感”和“危机”的关系阐述让她静下心来,“没有危机感,其实就有了危机;有了危机感,才能没有危机;在危机感中生存,反而避免了危机”。

回忆起东大医疗专家团的带教活动,当时刚进入南华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工作的医师鲁富达一方面感慨自己临床实践中解决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特别是刘兴教授正确示范的专业查体让自己认识到了“多学、多看、多操作”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觉得自己在临床理论知识、临床逻辑思维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带教查房是提高临床医生能力,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我很庆幸自己有机会参加这种查房活动。”鲁医生如是说。

2015年9月,中大医院与南华县人民医院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双方签署《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与南华县人民政府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协议》,内容包括医生培训进修、现场讲座培训、互派医疗工作人员、医疗设备援助、远程培训等。

2016年,东南大学依托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在校试点实施以及附属中大医院优势医疗资源,建立“走出去”“请进来”和“送上门”工作机制,逐项落实《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与南华县人民政府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协议》,切实推动南华县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发展。

有赖于这一协议的落实,南华县罗武庄乡卫生院的吕天宇于2019年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开始了三个月的进修学习。回顾这段美好的时光,他深深为中大医院谨严有序的管理、浓厚的学习氛围、细致的工作作风以及医务人员的敬业精神所折服,并动情地说,“我感学习之辛苦、生活之清淡,不如我感学识之贫瘠、理念之落后更甚。”在审视自身的变化时,除了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和增长、先进技术和方法的习得之外,对吕天宇来说,“最重要的收获还是观念上的改变,现在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感到快乐。”

谈到医疗人才的培养,高民认为,“比起大医院,基层医院很难会有足够的资源去支持医护人员后续的成长,我们通过实地手把手对南华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帮扶,让他们更好更快速地成长,同时我们也在探索通过互联网线上交流和培训来提高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作为线下扶贫的有益补充和重要方向。”

目前,中大医院已实现对南华县人民医院的疑难病例讨论远程共享,开辟了远程线上医疗帮扶的新途径。南华县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可以在会议中心直接参与学习中大医院的疑难病例讨论,从而提升医疗技能和水平。

用爱心架起一座从东南到云南的生命桥

除了定点扶贫南华之外,东南大学还将健康的暖阳带到了永胜县。在永胜县,尽管东南大学只在2013、2014年向当地派驻了两位挂职干部,但关于生命和真情的故事并没有因此结束,一座横跨了2000公里的联结了东南大学和云南的生命之桥在人性的光辉中闪烁。

2014年年底,当时在永胜县的东南大学挂职干部杨树东牵线南京民进党爱心人士,共同组织了“穿越两千公里的爱,南京市民进赴永胜捐资助学”活动。在此次爱心活动中,杨树东遇见了张金仁。

在永胜县仁和镇小学就读的张金仁三岁时因家中失火痛失胞姐,自己也被重度烧伤,双手只剩下两团肉球。由于手术费用高昂,家中无力送他去整形。但他从不抱怨,再艰难的境遇,都是微笑面对,从小到大成绩优异、乖巧懂事。

2015年暑假,在杨树东的牵线搭桥与爱心人士的助力下,从小生活在云南大山里的小金仁两次前往南京鼓楼医院,分别针对右手虎口和脸部接受手术,手术均获得了成功。从那以后,小金仁的生活有了新的模样,他终于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握笔写字,正常上学了。

回到东大后,杨树东把烧伤男孩的故事讲给党办的老师们听,老师们被小金仁的乐观坚强打动,决定以党办支部的名义每年资助他2000元。直到现在,这笔资助还在坚持,小金仁已经成为东大人的一份牵挂。

东南大学与扶贫所在地之间并不仅仅是资源与智力上的帮扶,更多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情感牵挂,那种跨越两千多公里用真诚的交流、善意的关怀和长久的惦念在彼此的生命里烙下的有温度的印记。

从2013年到2020年,一批又一批东大人来到南华县,抬头望天、低头做事,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止于至善”的精神,与南华人一起用八年的热情和奋斗架起了一座跨越2000公里的生命之桥。这桥从繁华的东南之境通往美丽的彩云之南,将健康、希望与幸福送往每个南华人的心间。

{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