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1-05-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至善十年黔程万里———高芒支教十年记

   期次:第1454期   作者:冯玉颖 高睿




“支教的意义是什么?可能在于我们给这些孩子的一年带去了21天的陪伴,给他们的未来带去了一点微光,而这微光积累所带来的改变,则需要时间来证明。”东南大学本科生曾泓周同学这样回顾自己至善黔程的支教经历,一语道尽东大支协人的执守初心。

江苏南京,秣陵深处,有这么一群学生,他们响应国家三下乡与对口扶贫的号召,跨越千里从南京走进黔东南的深山,他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却怀抱同样的热忱初心,正是他们的“走进来”,为这片土地上的更多孩子打开了“走出去”的道路。

至善黔程,东南大学支教协会的十年,将阳光带入崇岭,携希望走出深山。

十年伊始 为爱筑梦

2010年7月13日,隐没在贵州省黔东南州群山之中的从江县翠里乡迎来了一批崭新的客人,小小的高芒村,又多了一群年轻的孩子。

应高芒小学校方邀请,在东南大学团委的指导下,东南大学支教协会组织了主题为“情系山区教育,践行至善精神”的爱心活动。我们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竹木楼屋,层叠梯田,潺湲溪水,高芒小学三层教学楼孤零零地矗立在一片木瓦砖墙之中,是村中唯一的水泥建筑。六位老师,六个班,一百二十名学生,是这座小楼的忠实守护者。队员们倾心于这里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更痛心于严峻的现实:多年来,这个小小的瑶寨,只走出过一位大学生。即便如此,办公室墙上的“人民教师,任重道远”八个大字,昭然宣示着老师们的信念与希冀;乡亲们赠送的新鲜果蔬与糯米酒,道出了山中人以教育改变命运的渴望。看着这一切,支教队员们暗暗下定了决心:哪怕只有二十天,也一定要让这里发生改变!就这样,至善黔程第一期的十三名支协成员,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将支教的种子播种在高芒这片热土。打那时起,这颗由一代代支教团成员的心血浇灌的种子,在扶贫的时代沃土里已生长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推进扶贫事业。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至善黔程”有了更加明确坚定的意义。

一届届出山人忘不了孩子们的笑语,忘不了流星下的誓言,抱一腔热情,在山外延续着星火心愿。爱心义卖在东大校园中凝聚冬日温暖,资助人的笔笔善款助力孩童求学之梦。新支教地点的开辟,让爱的温度在更广的地方蔓延……就是这样一点一滴,至善黔程的行动已经走过十年。往事历历在目,在时光的打磨下历久弥新,指引着明天的脚步。至善十年,黔程万里,我们的故事永不落幕。

十年热忱 星火燎原

第四期高武支队的成员刘希玲在支教回忆中写道:“刚到的时候班里的孩子问我:‘老师,你从哪里来的?’我说:

‘老师是从山那边的那边的那边的平原来的。’他们就会很疑惑地告诉我说,在山的那边还是山。”

短期支教的意义,并不是让孩子们一下子拥有走出深山的能力,而是播种希望与梦想。崇山万里双足可渡,碧海汪洋难阻轻舟。大山困住的从来不是人,而是人心中的念想。不知富有则不解贫穷,难觅出路便难寻希望。许多孩子对山外的世界毫无概念,对改变命运也没有强烈渴望,只是漫无目的地玩耍、生活、辍学,亦步亦趋地踏上父辈的老路。

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班纳吉曾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写到,贫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不在于经济,而是在于观念。由于学校教育质量的低下和地区教育氛围的缺失,很多贫困家庭儿女并不能得到足够的教育,也就没有用来打破贫困枷锁的力量。在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应当发展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补齐农村教育短板。长久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号召广大一线工作者通过“扶智”“治愚”来推进当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给当地百姓带来打破祖辈循环的希望。高芒十年,东大支教团队正是在这股时代浪潮中成长起来,为当地教育事业点燃一点微光,在光芒中给当地百姓带来希望。

自2010年东南大学支教协会与高芒建立长期支教帮扶关系以来,两地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教育协作效果显著,支教队员们为高芒地区教育扶贫补短板、强弱项作出了突出贡献。在第十期至善黔程的家访报告中,两个高芒村走出的大学生不约而同地强调,没有至善黔程,他们根本不会考上大学,或者根本不会想到考大学,取得现在的成就。这些受访学生大多都参加了5期以上的至善黔程,对至善黔程的感情较深。他们都认为自己参加至善黔程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激发了自己的求知欲,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十年至善,我们都像是说故事的人,将一颗颗种子埋入孩子心中,让他们知道外面还有一个世界,机遇无限,精彩灿烂;让他们明白人生的轨迹不被外力左右,心怀希望方能走出大山。这一点小小的希望,就能够点亮大大的梦想,走出万里前程。

十年披荆 见证成长

第七期至善黔程,高芒的队员们永远都记得那场朗诵。初二的小兰自信泰然地站在讲台上,一篇《致大海》抑扬顿挫,字句铿锵。

“呵,生活/固然你已断送/无数纯洁的梦/也还有些勇敢的人/如暴风雨中/疾飞的海燕。”

至善黔程的第一年,这个稚嫩腼腆的二年级学生羞涩寡言,在临别时揪住支教老师的衣角低声挽留;第二年,她已不再怕生躲闪,常带着甜美的笑容依偎在老师身边;第四年,老师们见到的小兰是一个自信开朗、乐观昂扬的漂亮姑娘;第五年,六年级的小兰用年级第一的升学成绩单,兑现着最初的诺言。

教育几乎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然而,教育资源的落后贫乏,使这里的家庭不得不直面现实的无奈。2010年第一批队员到来时,在这个荒远的苗寨,语言都成了沟通的障碍,即便是高年级的学生,也有好多人听不懂普通话。孩子们对许多常识不甚了解,缺乏必要的礼仪,似乎不太理解学习的意义,也不太理解尊重他人的含义。正是在这样缺乏教育滋养的土地里,贫困扎根了数千年,而也只有换了“土质”,才能斩了这穷根。

“不会有人一直在这里,但一定会有人在这里。”短期支教不是马拉松,也不是短跑,而是一场接力。十年里,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扶贫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茁壮成长。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只有支教人的一腔热血洒在贫瘠的教育土壤上,而十年后,这里有了完备的教育设施,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更多更好的师资力量。学校操场上竖起了高高的旗杆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广播播放系统取代了需要人工敲打的上课铃;小小教室内安装了崭新的投影设备。足球场、村民图书室、大量的资金精准扶贫以及红色知识宣传,使山中的生活更有声色。十年里我们见证了高芒的教育事业发展,而这背后,又是多少个像这样的高芒!

在推动当地蓬勃发展的伟力中,有一条涓流正是源自我们的支教活动。东南大学建筑小分队为山村规划发展的蓝图,医学院的“医·路”活动为乡亲们送来了义诊;窗明几净的图书室里,从未走出大山的孩子贪婪地翻阅着我们带来的书籍;宽敞舒适的教室里,接受了“至善奖学金”的贫寒学子已不再为费用担心。我们坚信,虽涓滴之细尘雾之微亦有补益,更何况十年的努力绝非细流,而是千里烟波。

塞缪尔·约翰逊曾言:“伟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坚持来完成的。”短期支教,长期帮扶,高芒,高武,盘石,乃至云滇的林兵组村,支教脚印一直在扩展,力量一直在壮大。至善黔程的队伍遭受过非议,经历过困境,却依然凿石劈山似的踏上这条至善之路,十年如一,义无反顾。

十年珍忆 似锦黔程

至善黔程十年,我们始于支教,却不止于支教。十年来,一代代支协人不忘初心,从更多层面上扩展支教活动,赋予“至善黔程”更广阔的意义。

我们欣喜于十年支教的累累硕果,却也深知,千载之业非一人之功。作为大学生,我们所能调动的社会资源毕竟是有限的,仅凭自己的力量很难给当地带来太大的改变。因此,我们积极地探索支教以外的路径,以汇集更多人的力量,把更多目光带到支教地。第四期活动开始,我们与南京无敌少儿团合作,带着高芒的孩子走出大山,让他们亲眼看到山外世界的样子。第七期活动中,我们与明志书屋合作,用两千册图书给当地孩子带来了丰沛的精神滋养。同时,我们在每一期支教活动开始前都开展“寻找资助人”活动,集各方力量为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构筑坚实的后盾……十年里,我们接续前行,探索着更有效帮助当地的方法,努力为当地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们以胸中的热情引燃支协不灭之火炬,让这火燃得更旺,让这澎湃的热情流向更多人的心中。

多少个夏日的夜晚,我们一次次地约定,明年见,明年见。一代一代的支教人,将自己化作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希望的、永不磨灭的信标,在寒夜中光明耿耿,望进过去,照亮未来。萧伯纳曾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何以薪火相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孩子们眼中的星芒,照亮通往一切可能的未来之路。中国支教者初心不泯,中国大学生薪火相承,中国青年才人辈出。将来,这条路将走过更多赤心不改的青年,能为地平线的彼方输送更多光芒!

注:从2010年起,支教高芒小学的团队除去年因为疫情没有去成外,至今累计十年时间。

A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