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1-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笃志好学格物致知———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陈硕副教授

   期次:第1456期   作者:奚殷殷 张鹤晴


李松泽 摄


院系荐语

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陈硕老师始终坚守育人的初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讲好思政课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以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陈硕老师用一项项优秀理论成果彰显对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思考,并运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支撑反哺教学,不断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始于热爱,忠于坚持,身为东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他用蓬勃的朝气与积极的态度时刻践行着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与担当!———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宋晓燕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依据与内涵》《以产业扶贫推动南京商洛扶贫协作向纵深发展》《在不断创新中育新机开新局》《最大的政治最强的力量》……点开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网站,在首页的思想风采栏目中,转载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硕发表的文章多篇,这些文章大多发表在《光明日报》《红旗文稿》《群众》《新华日报》等诸多重量级报刊,每一篇都璧坐玑驰、笔酣墨饱。我们带着敬意走近这位刚过而立之年的青年教师,了解他的学术与教学成长之路。

喜爱而持之以恒

陈硕出生于苏北一个寻常的农村家庭,自幼便喜爱看书。因父母具有高中文化,家里居然有个小小书柜,上面会摆放着一些当时农村不太常见的中学教材和报纸杂志,它们自然也成为陈硕早期的启蒙读物。或许正是因为喜爱读书、与书结缘,进入高中以后,陈硕选择了文科方向并顺利通过提前招生考试进入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文科强化班就读。匡亚明学院在大一、大二以基础学科教育为主,爱读书的陈硕一头扎进了南大图书馆,他如鱼得水般在文史哲的知识汪洋里纵情遨游。

南京大学哲学系的各学科体系涉及范围广泛,这犹如给陈硕打开了一扇思维宝藏的大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科技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学习,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经典原著到最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状况,都颠覆了他原来停留于教科书的传统认知,诸多新鲜的学理让他看见了马克思主义更为学术性与现实性的一面。受益于此,陈硕便选定马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漫漫求学路从不是一人的孤军奋战,大三时陈硕面临选专业方向,彼时的他遇到了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怀玉。刘怀玉既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经验,同时兼顾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并且对传统文化也有较深的造诣,所以陈硕选择了刘老师作为自己的学术导师,此后硕士、博士学位也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

“人与人的天赋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可能只是开慧早晚的问题,如果真的喜欢一件事,坚持非常重要,其次也离不开引路人。”刘老师的教诲让陈硕得以进一步窥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堂奥,而且刘老师的学风学识有利于帮助陈硕保持一个相对开阔的学术视野,不至于陷入专业主义窄巷。

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思考、写作,在刘怀玉老师的影响下,陈硕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于是,他坚定不移地在自己的道路上开拓下去。“可能是我比较能坐得住吧”,陈硕自嘲自己的求学路颇为“平淡”的历程,没有太多的惊喜与变化,连高考这样的大考都没有参加过。而这看似平淡的背后却是他一如既往的坚持。

志犹学海,业比登山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陈硕将立长志看得非常重要。“若我们没有志向,很容易被一些对人生、对社会并无太多实质意义的东西带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个民族的神圣使命,也是当前全党全社会的总的奋斗目标。”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拥有明确而远大的志向,并且围绕这个志向去思考、谋划,进而形成一个清晰且合理的人生规划,然后沿着这个方向去坚持去行动。”

陈硕读书期间主要从事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空间和城市理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方向的问题研究。来到东南大学任教之后,加入郭广银教授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团队,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问题。研究内容或有所调整,但不变的是他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认同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自信。

在谈话的过程中,在大众眼中深不可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经过陈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地阐述一番后,通俗易懂。在谈到目前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有种误解甚至偏见,他们主观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甚至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对立起来,认为马克思主义抹杀个人。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某种意义上讲,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花朵是由个人主义乃至利己主义原则浇灌出来的,按照斯密经济人的假设,每个人都会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且在这种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会自然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然而,这种推理并不成立。个人利益特别是利己主义的膨胀必然会带来对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损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两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还在持续蔓延的新冠疫情已经让我们对西方社会制度和文化弊端拥有了充分的认知。相反,马克思主义主张的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是整个社会自由的条件,社会自由又是每个人自由的条件。虽然现在还达不到这样的理想状态,但社会主义至少明确且充分地主张社会利益和共同利益,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暂时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而最终实现的却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共赢的和谐局面。中国抗击疫情的成功实践让我们看得非常清楚,在社会利益和公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个人自由和个人抉择反而得到了有效保护。

“尽管西方社会通过福利保障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但只要其资本主义制度不发生根本性变革,那么其结果必然是两极分化,而且分化程度将越来越严重。而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实现一种和西方不一样的发展,我们追求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惠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陈硕微笑着,仿佛早已借着马克思的思想预知了世界历史的演进格局。

用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信任自己

当一名老师,是陈硕从小到大的愿望,正是带着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美好憧憬,他在毕业后抱着极大的热情到东南大学来任教。在学院领导的关心信任下,陈硕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陈硕感慨,一个时代的思想状况和社会条件是紧密联系的,与过去相比,现在的学生眼界更宽广、思维更活跃,也更容易受到消费主义以及一些不太健康的网络文化的诱导。但整体来说,现代的青年大学生有担当,对于中华民族、对于我们党和政府也有着十分积极的认识。特别是疫情期间,西方国家暴露出来的防疫漏洞,让学生们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了更多切身体会,也更增强了青年一代对于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思政课教师就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因势利导,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以及中国道路的认同。

“教育中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用真诚面对学生,让学生信任自己”,陈硕谈道。在本学期初刚上完的一节课后,有一位同学与他通了将近一个小时的电话,向他倾诉了当下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心得和困惑,陈硕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与鼓励,拨开了缠绕在学生心间的迷雾。“大家遇到什么问题困惑,都欢迎来与我讨论”,这是陈硕每学期第一节课都会说的话。“教育的意义有时更能在课后凸显,无论生活上还是思想上,只要能帮助到一个学生,我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在教学生涯也会有让陈硕印象深刻的学生。一次,一位来自台湾的建筑学院学生,在课堂展示中通过对两段沃尔沃卡车与小轿车的广告视频背后设想的细致分析,深刻揭示了什么是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在陈硕老师指导下,理工科院系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巧妙结合,别开生面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艺术、建筑等学院的学生则能够选择有深度的话题,利用拍微电影、视频制作等技能和特长,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轻松诙谐的创意和形式呈现出来。陈硕坦言,他自己从学生身上也学习了很多。

受到求学时南大文科教学风格的影响,陈硕笑称自己的课堂偏向于自由模式。不同于将教材按部就班从头讲到尾或者割裂地讲解一个又一个知识体系的一般教学模式,他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法论自觉以及钻研精神,真正落实“授人以渔”。在遵循中央关于思政类教学相关要求的前提下,他的思政课会尽可能结合思想史以及当下时政热点进行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其认知边界。每个学期伊始,他会给学生提供20个左右的选题,要求学生分组开展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达到了提高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陈硕注重教学创新,深度打造了教研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改革,积极参与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慕课课程建设工作,参与撰写慕课脚本,前后共录制十余个教学视频,方便同学们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

多年来,陈硕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教书育人的初心与热情,无论是通选课、专业课抑或实践类课程,他都一丝不苟地对待。“我总觉得离精益求精的境界还是差得很远”,陈硕对自己的教学要求从不放低。

“陈老师是一位严格又不失温度的老师”,陈硕老师的2019级硕士研究生方亚玲评价道:“陈老师待人谦和,温润如玉,但也有着自身的一套规矩原则”;他的2020级硕士研究生董坤也充满感恩地谈道:“我的读书笔记、学习汇报,陈老师总是字斟句酌,认真提出自己的意见,他始终支持我的研究兴趣,对我提供很大帮助,使我有了坚定的方向。”

“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初心,而无问西东”,少时立志,结缘哲学,任教东南,行过迢迢长路,陈硕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用汗水与热情让平凡的生命熠熠闪光。

 

个人简介

陈 硕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至善青年学者,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1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