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1-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再遇“未来之梦”

   期次:第1456期   作者:彭铖


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旧址

住在牌区的那一年里,我经常来梅庵踱步。以前很喜欢“六朝松下听箫韶”一句,六朝松千年遗物,惯看其下风流人物的哭笑悲欢。我爱坐在这里的花园小径边,于六朝松下张望隐匿于历史纸页间的梅庵,去尝试听见六百年前瞿佑于剪灯时的歌吟,听见百年前邓中夏满怀豪情的呼喊。

作为一个常州人,我会自豪地说出,恽代英祖籍常州,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名的“常州三杰”之一。但这似乎也是我来东南前对恽代英的唯一印象。瞿秋白有他的一座觅渡桥,可我却一直没有找到发现恽代英的钥匙。直到,我在梅庵前读到了一篇名为《未来之梦》的文章。

这位叫作恽代英的青年人在文中这样写:“我们今天何妨再来共同做一个大梦!倘若被后人说几句,‘理想者,事实之母也,有志者事竟成,岂不信欤’。那便是我们最快意的事了呢。”

这时候才忽有所悟。南京,东大,梅庵,自然是恽代英追梦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恽代英于少年中国学会慷慨陈词,于共青团二大针砭时弊。他亦站在百米外的孟芳图书馆,向曾经的青年们发表题为《五四运动》的演说。他最终也把自己献给了自己的梦,站在如今的南京茶亭东街边走向了人生的最后一刻。

恽代英当然可以走上一条无涉政治的路。父亲身为官僚,母亲书香门第,自己毕业于中华大学,这样的履历足以让他享受一生。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躺在家族功劳簿上吃饭的人数不胜数,能不坐吃山空、欺压良善者,已经是值得称道之辈了。可他没有。从互助社到《勿忘五月七日之事》,他做了一个救中国的梦,想用自己的所有为这个国家做点事。

其实,恽代英才华横溢,文笔如花,凭文采便可完成足够多的成就。三十六年三百余万字的著作,南京国立暨南学堂里被演说打动的青年学子,足以证明这一切。走一条学术路未必不好,同时代的沈从文笔耕不辍,从文学到文物,也为中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更何况,那个黑暗时代里做一个纯粹的“笔杆子”也更安全。但恽代英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未来梦,这个梦的对象是整个中华。他不会甘于缩在文人圈子里做一些漂浮的事。“中国若盼望他有救,一定是要盼望一班有能力的青年,一般有能力的青年的团体。这个人物,我们同志应该肩负起来,我们学会应该肩负起来”,能说出这样语句的人,又如何肯拘泥于纯文人的那些贡献呢。

恽代英也可以走一条看似更温和的路。不止他一个人试图为当年那个孱弱的中华民族做点事情,我们也从来不会否认他们的贡献。若是他属于改良派,或是一开始便在国民党效力,以他的自洁与才能也能实现一部分的救国梦,自己的人生也更为顺遂。譬如胡适,文采斐然,生活舒适,也在新文化运动里作了贡献。也有龙云、陈明仁的例子,足以证明我们并不要求每个人在一开始就怀着红色中国的梦。但恽代英却不愿走上这种“两全”的路子。他从一开始就做着“干犯法律骇人听闻”的社会主义梦,并从来没有试图放弃自己的梦。从武汉的一个热爱革命运动的学生领袖起步,办社团、发文章、传思想,再到南京城里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再到之后的五卅运动、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直至在南京江东门牺牲,他从来没有考虑过退让与妥协,而是“吾意今日欲救国家,惟有力行二字。力行者,切实而勇猛之实行是也”。我们肯定那些中途加入的革命者。但像恽代英这样,彻头彻尾地怀着救中国梦的人,更显伟大。

可若仅止于此,仅仅止于恽代英有着自己的救国梦和坚持自己的救国梦,那我们大概只会记住这个烈士的名字。每年的清明,我们会在他的墓前献上一朵花,却不会如此地怀念这个人。恽代英在青年面前做的一切,才更让他挺拔。严格来说,恽代英是以教书先生的形象出现在很多学生面前的。他在中华大学、黄埔军校和暨南学堂等等,都留下了属于共产主义的火苗。互助社“群策群力,自助助人”,利群书社“利群助人,服务群众”,《中国青年》鞭辟有力,《红旗》宣扬思想,这都是恽代英为了让每一位青年后辈敢做同样的梦,敢同样为了未来之梦而一往无前而做的努力。郭沫若言:“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因此,恽代英用自己所为让每一位后来者接过自己的火炬。其实他并没有期待别人会记住自己,只不过期待解决“教育未能普及,实业未能振兴”的弊端而已。可每一位被帮助的后来者,自然会敬重地记得这位前辈。也因此,恽代英从就义的一刻起,就活在了每一位青年心中。

我坐在四牌楼西北角的这个小花园里,一字一句地读完了恽代英的《未来之梦》。整整13页的长文,写尽了恽代英在自己25岁时的“大梦”。我想着梅庵、东大、南京乃至中华大地,勾勒出恽代英用自己“真诚向上的精神,勇猛无前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梦,让别人发现自己的梦。这是属于恽代英的价值。他当然是属于英年早逝的,既没有感受到1945年8月时弥漫中国大地的狂欢,也没有看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美场景。但我也坚定地相信,他其实看到了,因为这些都是他曾经的“未来之梦”,也是他让每一位后来者都产生的“未来之梦”。匡亚明在恽代英牺牲41年后仍不忘他的样子,便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如今的中国已不是恽代英看到的那个积贫积弱的中国,我们最大的使命也不可能再是救中国,而是取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胜利。但我们依旧该敢有未来之梦,也该愿让更多人有着和我们一样的未来之梦。这是继往开来所必需的。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百年华诞,让我们接着有梦,接着带梦前行。

本文为“同心同向同行,赓续百年初心”主题征文比赛一等奖作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