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 一 个 北 方 孩子来说,南京的冬天有着精灵之美。
早 晨 七 点 钟 的校园澄澈宁静,湛蓝的天空渲染在相互纠缠的枝叶间;有风过境,梧桐树唱起了古朴的音调,金黄的树叶旋转下落,落在涌泉里、 落过衣帽边。 铺满梧桐落叶的小路的尽头,六朝松沉默地伫立着,斑驳的树干上篆刻着古都风韵。
记 得 在 上 高 中的时候,我是不喜欢冬天的。 家乡的风寒冷刺骨,每天五点半起床穿过两条街上早自习,最多的记忆是我裹在棉袄里瑟瑟发抖地向前走的场景。
但今年的冬天是温柔多情的,沙塘园宿舍区旁边的烤红薯和炒栗子弥漫开甜甜的香气,路上遇见的同学们眼神明亮,谈笑间尽是少年人的洒脱。
热闹的烟火气息,要从清晨持续到深夜才肯罢休。
这倒是与我的家乡很是相似,哪怕是冬天,也有踏雪外出喝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汤的人。
然而,虽说“风月同天”,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们一样能停下脚步享受生活。
同为一个冬天, 在国界线外,数不清的人们忍受着饥饿、严寒,对他们来说, 在暖意融融的街道上彻夜长谈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啊。
同为一个冬天, 边疆战士们可能正在枯燥痛苦的过程中练就军人毅力,无论是茫茫雪野或是戈壁荒漠,他们永保冲锋的姿态, 只为用行动告诉祖国、告诉人民,“边疆有我,请放心”。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南京的冬天很美,可我忘了在家乡的雪夜,我也享受着“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暖意;也享受着不曾为食物担忧, 不曾被战火惊起的安逸生活。
想起那天参加社团例会时, 冬意渐浓, 校园里的六朝松在风中显得有些萧瑟。还没等我为此景感伤,同行的老师告诉我:“听说学校正在尝试用六朝松的果实培育新的‘六朝松’”。
不知道为什么, 每次会想起这件事都会感动。
“老将不死,薪火相传”在六朝松伫立的千年间, 人类的肉体敌不过岁月的侵蚀,许多英雄倒下,又有无数的后辈站起。 中华民族之所以传承五千年而不断绝, 依靠的不是几个人的付出,而是千年不绝的精神传承。
就像六朝松一样,尽管历经千年、树皮开裂, 可它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学子奋发向上; 时光铭记的不是它的身躯, 而是温暖而坚定的内核。
“六朝松精神会永远地传承下去”, 那位同行的老师如此动情地讲道。
是啊,总会有下一个冬天,我们也将挺身而出,传递火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