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展
2021年6月末,夏夜炎炎,虫语嘤嘤,闷热的空气中透着毕业季惜别之情,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星光闪耀。毕业生们聚于大学生活动中心广场西侧,共同期待自己的名字出现———这是东南大学送给学生的毕业礼物———“夜空中最亮的星”大型户外建筑3D投影。整场投影浪漫暖心、壮美震撼,各大媒体纷纷报道点赞。东南大学———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高校———竟如此文艺浪漫。
2016年7月,中国共产党东南大学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为未来五年学校的改革发展谋篇布局。近年来,东南大学大力推进“文化校园”建设,积极营造创新争先、担当作为、团结奉献的文化氛围,让文化如源头活水般,润泽校园每一个角落,激发学校各领域事业发展的引导力创造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与精神动力。
奏响千年遗韵 延续历史文脉
在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的西北隅,坐落着一栋由三间草舍复建而成的砖混平房———梅庵。一袭白衣,一把古琴,衣袂飘飘,琴声悠悠。2019年12月14日,数十位古琴名家济济一堂,“东南大学古琴基地”正式揭牌。1917年,古琴大师王燕卿在这里传授琴艺,创设了“梅庵琴派”。2018年,东南大学成功入选教育部认定的第一批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基地,成为第一个古琴传承基地。
千年遗韵奏响,百廿初心不变。一直以来,东南大学积极致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百廿校史校情,每年都会引导、支持学生组织开展包括“中华赞”经典诵读大赛、“我爱东大”校史校情知识竞赛在内的数十场相关活动,主动挖掘中华民族和百廿东大丰厚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和思想资源。
学校曾邀请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等知名学者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讲堂,昆曲、评弹、京剧、木偶剧等民族艺术精品连续16年通过“戏曲走进大学生”系列活动在校园中精彩上演,常年开设的古琴、昆曲等精品人文选修课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提升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同时,学校向社会及大中小院校带动辐射,在对口支援的云南省南华县,对当地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卡舞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可行性方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东南大学近120年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得到了深入梳理和研究,校史馆新馆建成开放,《东南大学史第三卷(1992-2012)》初稿完成,“中央大学旧址”历史风貌得到研究和保护,校内的建筑文化、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赓续红色血脉 汲取奋进力量
2021年6月28日,“初心照梅庵永远跟党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史料展拉开帷幕。1923年,在共青团史、青年运动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夯基垒台意义的会议———团二大就在这里召开。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进一步明晰了坚定不移跟党走的初心,确保了中国青年运动在时代洪流中始终能够把握正确的方向。团二大的精神也从这里埋下火种,影响了一代代东大人。
作为有着悠久革命传统和辉煌革命历史的高等学府,东南大学在国家复兴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历史征程中,涌现出以谢远定、程履绎、成贻宾等为代表的数百位革命英烈。如今,往日的团二大会址已经成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陈从俄罗斯搜集到的全套会议历史资料,令师生市民抚今追昔、以史明志,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东南大学坚持开展红色文化活动、红色主题教育。出台《东南大学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等的实施办法》,“第一时间”“第一议题”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定期举办中层干部“至善讲堂”专题辅导报告;以大学生骨干研习营、“至善”领袖培养营等为重点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开展“与信仰对话”“永远在路上”红色讲堂、国家公祭日、“我与祖国共奋进”国庆升旗仪式、“东大人的国家记忆”千人思政大课等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涵养师生家国情怀,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1年,东南大学更是蓬勃开展特色专题活动20余项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有力营造了“党的盛典、人民的节日”浓厚氛围。全校掀起“四史”学习热潮,线上线下,各级宣讲团成员、校内外名师专家和领导干部进行党史宣讲,师生从党的百年伟业中汲取奋进力量,获益匪浅。
强化精神内核 提升文化自信
除了传承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近年来,东南大学还着力打造新时代创新争先、担当作为、团结奉献的校园文化氛围。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的精神内涵,正从尽善尽美、精益求精,提升为“舍我其谁、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担当和创新。
每年的新生文化季、毕业文化季中,“初识东南”系列名家高层演讲、“青春为祖国歌唱”军训大合唱、“百团大战”社团招新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构建了以高水平人文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的“三位一体”文化创新体系,进一步在“双一流”建设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文化自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值得瞩目的是,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具有东大特质的文化空间不断在校园中构筑起来。学校贯彻“生态布局、绿色智慧、便捷高效”理念,建设打造绿色、智慧、平安、和谐、美丽校园,持续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交通土木新大楼、桃园新食堂投入使用;第一批书院环境空间试点项目———健雄书院、秉文书院建成开放;大草坪改造完工,成为师生休闲、打卡的新选择;信息电子教学综合楼、能环科研综合楼、生医科研综合楼、游泳馆等项目基本完成……学校视觉形象识别(VI)系统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愈发完整、鲜活,校色、校标以统一的标准规范应用在了校园的各个角落。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环境越来越美观、文化景观越来越丰富的校园,在润物细无声中滋养着学子们的精神向度。
走出校园,广大师生深入一线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创新突破,思想深度和文化认同广度迈上新的台阶,先后获评“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最佳实践大学”等称号。2019年,东南大学入选首批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
在网络空间,近年来,东南大学形成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官方抖音、官方哔哩哔哩号“多位一体”,人民号、澎湃号、头条号、学习强国号等多平台共同发力的运营布局,占领网络文化主阵地。“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邱海波领衔的重症医学团队在全国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先进事迹广为传颂,中央大道的梧桐树、四牌楼樱花教室、九龙湖大草坪等也成为“网红”登榜各大平台,学校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
精品文科支撑 理论活水润泽
近年来,东南大学着力加强文科建设,布局建设具有东大特色、东大风格、东大气派的“精品文科”。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东南大学新增国家级文科平台3个、省部级文科平台6个。2021年10月,教育部公布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名单,东南大学以立项11项居中国高校第5位。
在文化理论研究领域,东南大学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组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阐释,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等党报党刊发表高质量理论成果100余篇,相关理论文章入选《伟大变革(1978-2018)———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近年来,学校强调服务国家战略,着力建好中国特色智库。36个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在东大校园绽放文化的学术光芒;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获批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和道德发展智库、文化传媒与国际战略研究院等4家智库获选省部级重点智库,近40篇精品报告获省级以上内参采纳或领导批示。
2020年,依托艺术学理论和建筑学两个A+学科,东南大学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研究基地入选国家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学校还牵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觉形象聚类分析与图谱建构”等重大智库研究课题100余项。聚焦世界学术发展前沿、当代中国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快构建东大特色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推动形成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中国学派,对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文化活水,润泽东南。第十四次党代会以来,东南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多向并进、硕果累累,为百廿校庆献上厚礼。未来,东大将持续厚植古都文脉,大力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承扬“止于至善”校训精神,凝练阐释新发展阶段东大精神,引导师生形成适应时代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共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