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2-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  2019年7月5日,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总体规划调整方案》专家咨询会规划方案调整相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次:第1479期   

  2019年7月5日,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总体规划调整方案》专家咨询会

规划方案调整相关材料

校党委书记左惟到基建工地检查

时任校长张广军到基建工地慰问

工科综合科研大楼(方案待优化)效果图

人文社科科研楼效果图

信息电子教学综合楼

能环科研综合楼

生医科研综合楼

人文社科科研楼


长孙志军和时任校长易红共同为“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落成纪念碑”揭幕。

4.宜学宜居,规划修编新方案

随着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学生数量增加,教学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增设成了迫在眉睫之事。

2012年,为更好地开展新校区后期规划建设工作,学校重新成立独立的基本建设处。该处是学校校园建设规划和基本建设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全面负责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组织编制及建设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基本建设处以“团结、协作、自律、奉献”为工作理念,努力为师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与生活环境,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在首任处长李维滨等历任处长组织协调下,学校九龙湖校区建设进入常态化。

很快,2009年底,二期工程浩浩荡荡地开始了,不过数年时间,体育馆、九龙湖校区桃园学生宿舍(9-10号)、九龙湖校区桃园食堂、九龙湖校区梅园学生宿舍(9号)以及九龙湖校区研究生宿舍三号院等便林立于九龙湖校区之中。

基础设施的群起而建,彰显出学校致力于服务师生的至善精神,将具有东大自身特色的“文化”与实体形态基础设施相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面向东大学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塑造其对于学校文化传统、办学成就和特色等认同感。

然而,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机器人等新学科、交叉学科随时涌现,对原有的学科空间格局产生巨大挑战。原规划的学科类型、学科规模、用地规模、空间组合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目前,大部分学科组团都有部分建设完成,未建设的原规划完整功能组团地块不多,未来发展与优先用地的矛盾日益凸显。

在九龙湖校区2003年规划中,学生总数为30000人,校舍面积115万平方米,校园用地250公顷,容积率仅为0.46。而根据学校2035年发展目标,预计国内学生总数38000人,留学生2500人,教工5000人,比原规划增加33%(10000人)。因此,必须通过功能布局调整、学科格局调整腾出学科用地,对原有学科空间格局、学科类型、学科规模、用地规模、空间组合方式进行调整优化。通过集约化、高效化、立体化等空间利用策略,扩大学科发展用地,解决未来发展与有限用地的矛盾显得尤为重要。

在校党委书记左惟、时任校长张广军的推动下,2019年7月5日,南京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了《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总体规划调整方案》专家咨询会,与会专家推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院士为专家组组长主持方案咨询。专家们普遍认为,基于创建“双一流”大学发展需求和发展现状,落实创新名城战略布局,对原有校园规划进行针对性调整是十分有必要的。

第一,进一步加强校园新增容量分析研究,优化校园空间功能结构关系和空间尺度,注重资源均质化布局和分期实施的完整性;合理确定片区建设强度,并预留未来发展空间。第二,加强校园与城市的融合,注重沿城市道路、校园内主轴线的建筑界面控制,新建高层建筑布局应遵循校园原有空间格局并创造可识别的空间场所;适度安排教学研究综合体,营造多元化空间;沿城市道路的体育用地可结合绿地分散就近布局,让出部分发展用地。第三,优化校园道路系统,加强慢行交通组织;加强地下空间利用,预留市政建设设施发展需求。第四,注重校园建筑风貌整体性控制,建筑风格应吸收四牌楼建筑精髓,深化校园建筑设计导则,通过增加核心区的公共建筑设施,创造富有活力、尺度适宜的场所空间。

基本建设处处长米永强介绍说:“本次规划调整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规划基础上,结合已建设情况,总结新形势、新任务、新问题所做的调整提升性规划。东南大学的城市贡献是不可忽略的,优化城市形象、提供开放空间、激发城市活力,是优化提升城市品质的必经之路,是我们肩上之重任。”该规划要基于生态为底、绿色智慧原则;面向未来、弹性发展原则;以人为本、贴近服务原则;文化为魂、彰显特色原则这四大规划原则,针对功能布局、强度与高度、风貌文化、生态绿地、道路交通及基础支撑六大主要任务,致力于将东南大学建设为不仅在资源教学上拥有一流人才、一流教学、一流科研、一流校园及一流服务,而且在基础服务上拥有一流发展空间、一流景观文化、一流建筑特色、一流创新活力及一流生活服务的世界一流大学。

这次规划调整中,文化特色塑造是一流景观环境的核心内容,但现行旧有规划中存在主要景观空间尺度过大、单调、图案化、亲近性不足等问题。新的规划总体蓝绿形态调整概括为:一湖、一岛、一草坪、一森林、一湿地、双绿轴、三绿廊、三绿环、两花园。

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园建筑特色主要为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以及折中风格,总体造型稳重,色彩以浅灰色系列为主。九龙湖校区现已竣工的建筑特点为三类:核心建筑———李文正图书馆,体量水平向展开,竖向分格构图,具有纪念性,与四牌楼古典风格有气质上的呼应;学科楼、宿舍建筑,主体24米以下,主要以四牌楼校区的“五四楼”为样本,特征为四坡顶、灰面砖;土木交通大楼高层建筑,采用三段式、坡屋顶的简化风格,对校园风貌影响较大。但是,一期工程总体统一有余,个性不足。

在这次新规划调整中,强调统一与个性结合,高层与多层呼应,按照凸显主轴文化特色和环境特色两个原则,以现有风貌作为风貌协调区,突出南北主轴和东西主轴为具有四牌楼校区厚重精致特点的重点特色区(新古典风貌),九龙湖为滨水特色建筑风貌区,东南、西南组团中部、校区中轴线北部、东北部为个性风貌区。

九龙湖校区建设之初,周边尚未开发,而近十多年来,江宁的开发建设日新月异,尤其校园四周,高层建筑纷纷出现,对城市和校园风貌造成影响。调整后的现行规划中,校园中轴线北端为80米高层,东北区以及西门附近布局60米高层建筑,其他区域为多层建筑。

随着江宁产业转型,城市空间功能和高度同时升级。位于校园东北角的地铁三号线东南大学站东侧,由生产型设施正在规划调整为科研型设施,规划节点建筑高度在100-150米,意图把该节点塑造为城市重要的标志性节点。内在发展需求和城市发展态势,都促使必须深化建筑高度控制,达成城市和校园空间风貌整体和谐的目标。

本次规划编修后,校区容积率由原来0.46调整为0.9,增长近一倍,规划建设面积达254万平方米。该规划修编于2021年8月完成控规图则批复,2022年2完成规划修编批复。

5.学科交互,综合高楼鳞次比

作为新时代大学校园建筑,应具有开放性、复合化、互动性、建筑景观一体化等特点。为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自2016年10月开始,东南大学开始在九龙湖校区加大建设力度。目前,已完成项目有土木交通教学科研楼,在建项目主要有信息电子教学综合楼、能环科研综合楼、生医科研综合楼三大工科学科综合楼和人文社科科研楼,以及万众瞩目的游泳馆。此外,还有将于2023年启动的工科综合科研大楼项目和兰园宿舍项目。

“此阶段的学科建筑在命名上都加上了‘综合’二字,这不仅标志着新建的学科楼具有课程教学、实验科研、学术交流多功能一体化的特点,更承载着对东南大学不断精进、止于至善的学科教学与科研期待”,基本建设处周林老师介绍了此阶段建筑命名的改变,“这不仅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精进,是我校向着世界一流大学规划的大踏步前进”。

土木交通教学科研楼:从多层到高层,从统一到个性化,作为前后两次规划的过渡性学科建筑,土木交通教学科研楼矗立在九龙湖校区的北部。针对第一次规划中存在的建筑风貌总体统一有余、个性不足的问题。该楼采用三段式、坡屋顶的简化风格,对校园风貌影响较大。

信息电子教学综合楼:作为规划修编布局的“领军人物”,其主要建筑为信息学院科研楼、信息学院特殊实验室、电子学院科研楼、电子学院特殊实验室以及位于两大科研楼之间互通的公共空间。整个建筑群由南北两个功能单元组成造型,总体外形融为一体,相互交融。建筑适度强化竖向韵律,与南侧土木交通教学科研楼相呼应。

能环科研综合楼:能环科研综合楼是新型现代化实验教学综合楼。该项目是国家“双一流”重点建设支持项目。本项目建设内容为能环学院的教学实验室、科研用房及相关教学配套服务用房,设计总体原则为:既富有时代感,又简洁干练,表现能环学院高科技与实体产业相辅相成的气质特征,旨在优化建筑本身的存在与周边校园环境优化的交融共生关系,师生工作、学习与享受美好生活的交融共生关系以及人类使用能源与缔造优美环境的交融共生关系。

生医科研综合楼:生医科研综合楼是一座现代化、理念先进的标杆科研综合楼。该项目建设内容为生医学院教学实验室及科研用房以及相关教学配套服务用房。建筑的主楼和裙房,功能大致区分为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