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2-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李文正图书馆远眺体育馆建设中的体育馆校长黄如到基建工地调研游泳馆效果图建设中的游泳馆李文正图书馆工程荣获2008年度中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次:第1479期   


李文正图书馆远眺



体育馆




建设中的体育馆




校长黄如到基建工地调研




游泳馆效果图







建设中的游泳馆




李文正图书馆工程荣获2008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




至善亭效果图




办公和实验部分。本项目设计目标是要为生医学院打造新型的实验室和新型的教学科研场所。

人文社科科研楼:作为“精品文科”这一学科布局理念的承载者,人文社科科研楼开创了九龙湖校区建筑史上的先河。该楼是由我校建筑学院钟训正院士牵头,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韩冬青来操刀设计的,未来一定会成为九龙湖校区标志性建筑的标杆。它是在九龙湖校区在建建筑中体量最大的,其建筑面积为76000平方米,建筑高度为87米,采用退台式设计,主楼18层,具有18部电梯。秉承着“龙湖扬帆,登高望远”的设计理念,人文楼在九龙湖畔为一座阶梯形递增式建筑,它不仅考虑了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问题,更充分为城市环境发展作出贡献,秉持公园配套、公共绿地的理念,协调江宁区整体建设规划。

工科综合科研大楼:双生开花,相依相伴,多学科共同发展,理工文医交融互动一直是东南大学追求的学科建设思路。在建的人文社科楼承载在东南大学全体师生对于精品文科建设的期希,而预计在2023年启动的工科大楼项目也被寄予了强势工科建设的期望。该楼由我校建筑学院程泰宁院士领衔设计,是在文科大楼之后,体量更为庞大的学科综合楼,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将涵盖自动化、仪科、网安及电气等学院。有意思的是,在两套方案公布征求意见期间,理工科学生更偏向于榫卯结构的不规则建筑外形,而文科生更喜欢外观较为规矩且美感十足的闭环结构。后期,学校将根据师生意见和实际需要优化方案。

兰园宿舍:在规划建设学科大楼的同时,学校还配套规划建设兰园宿舍,旨在通过集约化、高效化、立体化等空间利用策略,扩大基础建设用地,解决未来发展与有限用地的矛盾,建设宜人、育人的东大空间。我校建筑学院王建国院士主持操刀的兰园宿舍不同于如今的桃园、梅园与橘园。兰园的建设理念旨在从未来远景考虑,从多层到高层,从独立到一体化,完善环境育人、环境留人的建设方针。该建筑群由五栋大楼组成,配有国内学生宿舍、海外留学生宿舍、海外专家宿舍以及海外学院。

大学需要空间,空间也发展着大学。在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列世界第一。“土木交通教学科研楼的建设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舒适的科研空间,其促进学科交叉交融的意义和成果也日渐突出,”来自交通学院研三的田如鹏同学分享道,“学校将学院的教学科研楼和试验中心并行布局规划,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成本,这对我们平日的科研工作十分有益。”万众瞩目的人文社科科研楼同样受到了相关学院师生的密切关注,“目前文科楼的教学空间不足,因此我们不得不去图书馆、纪忠楼等地点与本科生抢占教学资源,”法学院研二的邹珏颖同学介绍起他们日常教学中存在的弊病。她激动地说:“文科楼从当下的6层到新文科楼18层的改变是一种飞跃式的进步,作为将在这样一栋建筑中拥有一席之地的学院的学生,我充满了期待。”二期规划中,学科综合楼群起而建,是学校对于总体规划布局的现实考虑,更是为促进东南大学各学科进步发展中长期规划的关键一步。

信息电子教学综合楼、能环科研综合楼、生医科研综合楼和人文社科科研楼建设正处于新冠疫情暴发期间。面对疫情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材料费上涨、施工人员不足等切实问题时,在学校党政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下,基本建设处全体人员同心同力、迎难而上,怀着积极进取的心态,上下齐心协力,以“两手抓、双胜利”为目标,一边严抓疫情防控,一边有序推进复工复产,蹄疾步稳推动基建工作。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东南大学的校园建筑坚持历史内涵与时代特征统一,坚持大学精神与办学特色统一,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学校在对校园基础设施进行总体布局时,充分考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的统一,让寓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基础设施成为承载大学精神的标签和名片。

6.三馆鼎立,四海校友共“筑”梦众

所周知,九龙湖校区有“三园”,桃园、梅园、橘园;亦有“三馆”,李文正图书馆、体育馆和游泳馆。除了学院教学楼外,课余时间东南学子们最常出入的地方莫过于图书馆和体育馆等公共空间,在体育馆里举行比赛,在图书馆前的大草坪上参加开学典礼,将来还可以在游泳馆里感受速度与恒温。未来,无论东大学子走到哪里,他们都会记得这一楼一景、一句一教诲。因而,这图书馆、体育馆、游泳馆将成为同学们难忘的共同记忆,也注定是广大校友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图书馆(李文正图书馆),在三馆之中历史最悠久。从三江师范学堂简陋的藏书楼到国立东南大学典雅的孟芳图书馆(俗称老图书馆),从1915年建成的仅有“三楹”房舍的南高师图书室到2002年启用的占地16000平方米的浦口图书馆,再到今天建筑面积52838平方米的李文正图书馆。一百多年以来,东南大学图书馆历经沧桑变迁,和母校共命运、同发展。李文正馆由我校齐康院士设计,齐院士的作品一向讲究洗尽铅华,追求纯真,展现赤子之心,求得百年流传,该馆也不例外。它位于校区中央中心圆环北侧,南为校区中心广场,各院系群及公共教学组团分布在四周,对图书馆形成围合,结合环绕的水系和宽敞的中央大道,使图书馆成为整个新校区的中心,位置十分重要。作为校园内的标志建筑,它典雅不失凝重,崭新而又古朴。在图书馆(包括他主持设计的行政楼、校区大门)建设过程中,齐康院士不顾已经年逾70的高龄,24次来到工地指导施工,为该建筑最终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作出了卓越贡献。

体育馆,三馆之中最具个性化。九龙湖校区体育馆与训练馆形态与材质的统一、对比凸显出现代高校体育建筑的包容与个性并蓄的精神特质。在主体建筑上通过结构和构造的精心设计,挺拔洗练的线条塑造出体育建筑升腾向上的动势,并实现了外部形象与建构逻辑的统一。在湖区一期工程近乎统一的“五四楼”建筑风格中,体育馆这座结构特别的“庞然大物”被不少同学形象地称为“钢菊”,有时也成为茶余饭后讨论的对象,但这都不影响同学们乐在其中参与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游泳馆,三馆之中期待最大、难度最大。游泳馆由人民日报社新大楼设计师、我校建筑学院周琦教授操刀,整体为曲面结构,最大跨度达39米———在高校游泳馆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该曲度完成难度大,为此,施工中不断更换经验丰富的工人,八九批师傅因技术要求高而摆手退出,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建设过程中不曾降低半分要求。高难度的曲度设计之下,本应采取钢结构以便于设计,可是,经过历时两年对于采用钢结构还是混凝土的结构的考察论证,得出的结论显示钢结构投资少、建设快,但是游泳馆属于高温高湿的环境,而钢结构易锈蚀,最终设计改成混凝土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九龙湖校区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国家拨款、学校自筹外,社会各界,特别是校友们对九龙湖校区建设给予了大量支持。除了李文正图书馆、焦庭标馆、金智楼(电工电子楼)、纪忠楼、田家炳楼(物理学院楼)、陈锦石楼(土木学院楼),能环科研综合楼(南京科远智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耀、胡歙眉夫妇捐助)等也得到慷慨捐赠。在不远的未来,九龙湖畔将建设一个钟山书院,它将由东南大学1978级校友、经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华生捐资兴建。该书院建于校园西北角的一个小岛上,规模达12000平方米,既是创新领军人才培养和改革的试验田,又是面向全校师生从事教学和科研,促进多学科融合的高端学术研讨、交流互动空间。尾声九龙湖校区建设无疑是东南大学历史上需要浓墨重彩的一笔。她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无论是学校决策层、新校区建设指挥部工作人员、相关学院负责人和广大师生,抑或是规划设计人员、监理人员,施工工人,基本建设处、审计处、财务处等相关部门管理人员,无一不以做精品工程为己任,无一不怀着喜悦的心情配合设计与建设。“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万丈高楼平地起,原四牌楼校区空间小、难以满足当下科研要求的难题一一迎刃而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诚然,校内建筑群落已趋于完备,但其规划与建设还在不断地改进与完善中。为贯彻“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设一流工程项目、打造一流育人环境,持续推进“美丽东大”建设,九龙湖校区不断增建、修缮建筑,从早期的标志性中轴线建筑李文正图书馆,到后期为服务学科而林立的各学科大楼,再到当下正在建设的游泳馆……穿行在建筑钢筋、水泥孔隙间的是百年传承的味道,也是育人的先声。

就在即将迎来120年校庆期间,九龙湖校区将增建至善亭。该亭由我校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成玉宁教授设计,其设计在四牌楼校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九龙湖校区建筑风貌及场地空间特征,同时兼顾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视觉对景效果。除了造型上的巧思,至善亭更融入技术元素,亭内铸铜穹顶内设有感应音响与灯光系统,当师生进入亭内可自动播放校训、奏校歌。您可以想象:当立于至善亭下,春嗅百花,夏感凉风,秋赏明月,冬听落雪,触摸自然向上向前的力量,顿感愉悦之际,还有一抹归属感无形涌入心间。这个亭子不仅是东大人未来的新人文记忆,也一定是九龙湖校区建设的一个惊叹号!

广厦千间,每一栋都有属于自己的意义,记忆与信念凝成建筑符号,讲述岁月的故事。春来秋往,行走于九龙湖校区间,凝视着平地而起的高楼,以微毫之饰诠释盛大,感受文化与生命的力量穿越时空。

当下,正是开启新征程、勇担新使命之际,时代的考题已经列出,而建设的答案仍在写就……(注:本文基本素材和图片由基本建设处提供,并得到时巨涛、郑立琪、郭学军、张星等同志支持,特此感谢。)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