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2-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摘要:健雄书院秉文书院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奖证书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获奖证书东南大学首届“杰出教学奖”颁奖典礼效果实起来。针对

放大 缩小 默认
   期次:第1479期   


健雄书院




秉文书院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获奖证书




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获奖证书







东南大学首届“杰出教学奖”颁奖典礼



效果实起来。针对全校通识选修、系列研讨、学科基础、专业主干、创新创业、在线开放等课程,不断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按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等五个类别,建设了一批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分四批立项建设校级在线开放课程244门,获批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49门,130余门MOOC首批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8门全英文MOOC入选教育部首批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建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6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4门、2020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9门,2021年获首批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66门(全省第一)。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国教材工作会议精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出台《东南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成立东南大学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健全教材管理机制,强化教材的审核和选用管理,马工程重点教材课程覆盖率和使用率均达到100%。加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紧缺专业教材和数字化教材建设,立项校级规划教材121部,获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9部、国家级精品教材8部、江苏省高校重点教材93部、江苏省本科优秀培育教材16部。2021年,我校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11项,并列全国第九,其中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教材建设先进个人2人、先进集体1个。

(五)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重塑教学新态

全面实施“理论导研、实践强研、课外拓研、网络助研”四位一体研究型教学模式改革,出台《本科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意见》,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办法,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大课堂教学质量KPI考核,进一步优化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以“主讲教师—助讲教师—教辅人员”为主要构成的教学团队,根据课程类型和效果灵活组织教学,实施“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小班授课”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率超过70%;推进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讨论式、小班化教学,倡导教师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针对某一专题方向的核心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将学科前沿、科研课题、科技开发、工程实践、社会服务中的课题引入课堂教学,分类建成手机互动教室、网络互动教室、多视窗互动教室、远程互动教室、多屏研讨教室和专用研讨室等多类型智慧教室67间,集成跨学科资源,探索智能技术应用,搭建智慧教育教学平台,“5G+在线直播全场景互动教学的实现”获评国家首批“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强化作业、练习、报告、课堂表现、测验等形成性考核,提倡讲一、练二、考三,使学生的学习拓展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得到全面、科学的评价,认定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0门,获评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8门;化危为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改革,面向社会免费开放我校100余门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线上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六)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

加强产学协同育人,大力推动与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校企深度融合、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建立专职/兼职结合、教育/工程界共同组成的师资队伍(产业教授、企业导师),企业参与到培养方案制定、联合开设专业课程/讲座、提供实习(实践)基地、多专业协同毕业设计、支持学科竞赛、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联合指导、工程师认证、学生俱乐部、师资培训等人才培养各环节。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推进校企深度融合,构建功能集约、资源共享、开放充分、运作高效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加快以推动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新工科”、以促进医教协同的学校教育与毕业后教育紧密衔接的“新医科”、以推动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的“新文科”的发展,形成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联合相关企业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0余项,2022年电子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机器人工程获评江苏省首批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教育教学保障

(一)优化教学奖励机制、实施名师培育计划,激励教师潜心育人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师发展大会精神,设立多层次教学奖励制度,激励教师潜心本科教学、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推广和宣传在教书育人中取得重大成效的先进典型,在全校范围内形成重视人才培养、重视立德树人、重视改革创新的教学文化和育人氛围,引导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颁布《东南大学“杰出教学奖”实施办法》,奖励长期承担教学任务、课堂教学综合评价优秀、在教学改革和建设中取得重要成果、教学实践成效突出,并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的一线教师。“杰出教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分为“教学成就奖”“教学卓越奖”“教学新秀奖”三个类别,分别给予100万元人民币/人、20万元人民币/人、10万元人民币/人的奖励,2021年首届评选出教学成就奖1人、教学卓越奖12人、教学新秀奖12人。设立“学科竞赛指导教师及指导团队奖励制度”和“教学督导奖励制度”,分别奖励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竞赛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团队,以及为教师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支持、协助、咨询与服务,深受教师和同行好评,且为教学质量提升做出重要贡献的教学督导。学校高度重视教学名师工程建设,选拔教学带头人作为名师培养对象,发挥教学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入选“万人计划”教学名师6位、国家级教学名师6位,获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15人、宝钢优秀教师特等提名奖3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01人;51人次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其中主任委员3人次、副主任委员10人次。

(二)强化新型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高院(系)教学管理能力

以强化内涵建设为根本,出台《东南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管理规定》,按照全体覆盖、灵活设置的原则,采取教研室、学科组、实验组、教学(科研)团队、课程组/课程群等模式组建基层教学组织。突出基层教学组织在专业建设、课程实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功能、激发基层教学组织活力,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突破专业壁垒、适应大类培养,面向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基础力学、电工电子实验、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全校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组建跨院系共建的教学团队,打造一批科教融合型、校企协同型基层教学组织,先后获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1个。近年来,学校依托一流学科专业和优质教学资源,联合国内外高校和行业领军企业,充分运用MOOC、虚拟仿真等信息技术,聚焦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等任务,共同探索建设标准、建设路径、运行模式,跨地域融合、强化共建共享,着力打造跨校、跨区域和全国性的虚拟教研室,构建多层级、多学科领域、全覆盖的“智慧+”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体系。2022年我校牵头的10个虚拟教研室获评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数量并列全国第三、全省第一,涵盖建筑城规、信息电子、土木交通、生物医学、经济管理等学科领域,建设类型包括课程(群)教学、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改革3个类别。

(三)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形成教学管理闭环

构建完备的“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在校院(系)管理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三个维度,实现质量管控的全员参与、有机互动;设立短学期实践环节检查、督导随机听课、期中教学检查、学生评教、考场巡查、课程小结与成绩分析、试卷检查、毕设检查等9个固定监控点,实现质量监控全覆盖;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效果与专业目标达成度分析,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建立并持续更新毕业生信息数据库,通过毕业生、校友、用人单位以及专门研究机构形成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反馈,聘请第三方定期进行教学质量调查,定期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评估(认证),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

建立健全一整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构建了“多元监督、分类评估、考核激励、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的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构建教师自评、学生评教、校内外同行专家、督导与领导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加全面科学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严格执行教学事故认定办法,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制定了包括教学计划定期修订评审制度、教学运行定期检查监控制度、专家委员会参与咨询决策制度、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教学奖惩制度、学生评教与教师评学制度、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制度、教学工作情况定期通报制度等,形成了“计划-运行-控制-反馈-改进”的质量管理闭环。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实施有温度的教育,多措并举助力学生学业成长。以信息化数字技术为支撑,开展学习辅导网站建设、微信公众号推送和手机端程序等学业指导平台建设,做好大数据支撑下的学情调研与反馈。建立健全“学业预警-深度辅导-定期反馈”的学业指导体系,集成教育教学和思政育人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学生学业发展的主动性和教师学业指导的积极性,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师师互动效应,促进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成才。

(四)完善教师考核晋升制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优化人事积分系统,增加教学部分的基准分值,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权重。充分发挥院(系)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职责,鼓励院(系)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调整与教学相关量化指标的加权系数。修订和完善职称/职级晋升等相关规章制度,加大教学质量考核评价结果在教师职称/职级晋升、岗位聘用、评优评奖等中的运用力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办法,实施《东南大学教师教学工作量考核要求的管理规定》,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教学课时要求,落实教授全员为本科生上课要求,将教师日常指导学生学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等计入教学工作量。加大对教师绩效考核和奖励的力度,实行关键业绩指标(KPI)绩效考核,将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的占比设定为60%,进一步确立人才培养在绩效考核中的核心地位。

(五)构建教育教学研究体系,教学综合改革成果丰硕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引导广大教师回归教学、热爱教学、研究教学,形成追求卓越的教学学术文化。在知识体系、育人模式、优化结构、完善保障等方面深化教育改革,着力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三层次的教研体系,每两年培育建设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00余项,设立“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思政”“美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类”等专项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00余项,近年来获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专项教改项目等省部级教改项目100余项,2020年新增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3项(全国第三)、2021年获评首批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1项(全国第五)。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深入研究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教育教学改革与领军人才培养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培育一批高层次的优秀教学成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一流本科教育可持续发展。获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获奖总数并列全国第三,一等奖总数并列全国第二,连续四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回首百廿辉煌历程,东南大学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践行“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大批为国家战略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领军人才。展望新百年未来,我们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使命,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遵循,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全面加强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知识基础、深厚的人文素养和突出的创新能力,努力造就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担当引领未来和造福人类的领军人才。

(供稿:陆金钰)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