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2-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踔厉前行勤勉不倦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期次:第1479期   


陈明教授(左一)带领团队正在施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邱海波教授(左七)、杨毅教授(左六)带领的重症医学科团队正在进行早交班



滕皋军院士(右一)带领团队正在为患者手术 王倩摄


 

东南有医,止于至善。

在东南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也走过了87年风雨历程。87载筚路蓝缕,87载岁月峥嵘。历经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和奋勇拼搏,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果,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位列复旦大学排行榜全国百强医院50强。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始建于1935年,其前身为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历经第五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第84医院及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几个重要历史阶段。历史上名家辈出,戚寿南、姜泗长、张涤生、牟善初、阴毓璋、王士雯、贺林、杨焕明、樊嘉、滕皋军等众多院士和专家学者曾在此校园求学或执教,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笃学重研的传统。经过87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A类、“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附属医院,也是江苏省首批通过卫生部评审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现有编制床位2499张(含江北院区)。年门急诊量239万人次,年出院病人10.6万余人次。作为国家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承担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医院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7个,国家级质控中心1个,省级质控中心2个,市级重点专科3个。现有医疗设备数量达8000余台。医院高度重视高端设备的引进,拥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512层CT、3.0TMRI、PET-CT、ECT、平板DSA、直线加速器、数字化乳腺机、高端彩超、手术导航系统、3D腹腔镜、基因测序仪等高精尖设备。泌尿外科机器人手术量位居全国20强。2021年获得甲类设备PET-MR配置许可。

院士引领人才团队建设

中大医院致力于引进高端人才、培育领军人物、打造人才梯队,结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多个人才计划,依托江苏省级人才工程项目,采取省部共建形式,建设优秀资源平台,致力于培养一批高技能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医院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强势引领高端人才团队:长江特岗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卫计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卫生计生系统“白求恩奖章”1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同时入选省级、校级人才150余人次。

着力打造区域诊疗“新高地”

在最新年度的复旦大学专科排行榜上,重症医学科排名全国第二,放射科排名第九名,肾内科排第十三名。中大医院积极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重点支持专科诊疗能力提升,积极引进医学新技术,努力填补区域临床诊疗技术空白,补齐薄弱专科医疗资源短板。以发展放大优质医疗资源为目标,成功打造了区域内唯一的南京都市圈医疗联合体,在医联体内大力推广适宜医疗技术,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解决实际健康问题的能力,成为惠及民生的创新举措。

国家级科研项目及成果位居全省前列

近年来,中大医院围绕“加快创建国内一流研究型医院步伐”的目标,始终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瞄准医学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批2项、合作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4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一等奖6项、二等奖13项。近五年累计获得各级各类课题600余项,科研经费近2.5亿元。其中,主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重点项目7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2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

全面构建科研平台创新体系

医院现有重症医学、分子与功能影像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肾脏病2个省级临床研究中心,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诊疗1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重症医学、肾脏病学、心血管病学、血液病学4个省级医学重点实验室,27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东南大学急诊与危重病医学研究所等25个校级研究所。医院现有院级公共科研平台、生物样本库、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提升基础和临床研究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医学影像国家重点实验室,影像医学、危急重症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积极搭建具有强大科研资源集聚能力的平台,争当科研领域中的“国家队”。

医工融通助力形成“产学研医”科研格局

与东南大学强势工科协同创新,按照“多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的一流学科建设思路,加快学科建设,科研格局更为完善。现有重大疾病的智能影像诊断、个体化精准介入治疗、精准重症和智慧重症、肾脏纤维化机制及其转化等前沿性研究方向,在放射粒子系列支架、介入手术机器人、细胞外囊泡递药技术、重症关键材料仪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转化成果,实现产学研医一体化发展。现有高等健康研究院、影像介入与AI研究院等2个东南大学新兴科研机构,打造出基础前沿与多学科交叉的科研高地,大幅提升新兴交叉研究的培育能力。

构建一体化医院临床教学体系

中大医院构建了集院校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为一体的医院临床教学体系。建立教师发展长效机制,打造出一支甘于奉献、德医双馨的临床教学团队。滕皋军院长获得2020年国家十佳优秀住培基地负责人称号,邱海波教授团队荣获全国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医院获评全国优秀住培基地主任、全国百名住院医师心中好老师5人次。示范中心领跑国内省内。2018年入选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现有住培基地25个,覆盖所有西医临床专科,专培基地4个。现有国家住培重点专业基地3个,充分发挥示范中心辐射影响力,带动区域内教育教学创新发展。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获评国家首批一流课程3门,省级首批一流课程2门;重症医学课程获得国家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生培养占据高峰领地。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更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在院学生取得中国国际互联网+竞赛金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术竞赛特等奖和创业竞赛金奖三个国内最高赛事金奖大满贯。同时荣获全国志愿服务金奖、全国无偿献血金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二等奖、华东赛区特等奖等、全国首届医学影像研究生临床能力展示赛特等奖等优异成绩。

医联体建设“中大模式”助力分级诊疗

中大医院发挥三甲医院辐射带动能力,全面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创新医联体建设的“中大模式”。自2015年至今7年来,带动苏皖地区71家集团医院和12所社区医院快速提升,为构建以医联体为切入点的分级诊疗模式进行有益探索,实现患者、医院、政府多方共赢的良好成效。

医院探索院府合作融合型、院府合作紧密型、院院合作松散型等多种合作形式,与南京周边3小时交通圈的基层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管理为手段,以技术为纽带,各成员间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支持、分级医疗、共同发展。医院医联体建设的探索,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健康报等中央媒体关注,也受到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目前,蜚声省内外的中大医院医联体建设正在进一步转型发展。

为国抗疫贡献突出展现东大风采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院闻令而动,不辱使命,始终战斗在江苏及全国多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最前线。两年多来,医院先后派出数十批抗疫专家、医疗队,指导和参与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工作,特别是重症医学科团队在疫情大考中交出了优异答卷。在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专家组专家邱海波教授的带领下,担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医疗救治组专家的杨毅教授、黄英姿教授、刘玲教授、谢剑锋教授、李晓青主任等一批医护专家,白衣执甲,逆行出征,先后奔赴鄂、黑、吉、辽、新、冀、滇、闽、甘、晋、蒙、陕、津、沪等地指导新冠肺炎疫情医疗救治工作,为国家抗疫作出了突出贡献。

医院还积极应对国际需求,组织重症医学、医学影像、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等多学科专家,通过数十次视频会议等形式向美国等30余个国家传播中国抗疫经验,并参与制定新冠肺炎国际治疗指南,将中国救治方案推广成为世界救治方案,为全球抗疫贡献了东大智慧和中国力量。

(供稿:程守勤)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