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2-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风正扬帆破浪行开拓创新铸辉煌

    摘要:熊仁根教授团队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全出席李政道学术思想及中国科教育人实践研讨会暨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吴敏教授团队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化学化工学院:

风正扬帆破浪行开拓创新铸辉煌

   期次:第1479期   



熊仁根教授团队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李全出席李政道学术思想及中国科教育人实践研讨会暨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




吴敏教授团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



东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前身是原中央大学重要的院系之一,化学系成立于1920年,化学工程系成立于1928年,先后培养了赵承假、恽子强、曾昭抡、赵宗燠、柳大纲、袁翰青、王葆仁、高怡生、黄耀曾、陈鉴远、嵇汝运、陈荣悌、黄葆同、陈家镛、楼南泉、梁晓天、闵恩泽、朱起鹤、陆婉珍、张存浩院士等一大批优秀科学家。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化学系整体并入南京大学,化工系留在南京工学院。1958年,以南京工学院的化学工程系为母体成立了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随着南京工学院复更名为东南大学,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化工人才的需求和学科发展需要,1988年12月,东南大学恢复建立化学化工系,2006年成立化学化工学院,下设化学系、化学工程系、化学生物学与制药工程三个系。办学历程中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发展方向。

 

人才强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高度注重“名师工程”与“创新团队工程”建设。通过遴选团队学术带头人,建立相关运行机制,积极推进适应学科发展的组织创新。全方面促进学术队伍建设,形成了群体优势、构建优秀人才培养平台,不断强化以学科带头人各研究方向首席专家、学术骨干为主的学术梯队建设,特别是加快培养复合型、交叉型的优秀人才。同时,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力度,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先后从英国、加拿大、德国、瑞士、新加坡等国家积极引进留学回国人员,专职教师中70%以上有海外留学背景。目前,全院现有教职工129名,其中专任教师97名(97%拥有博士学位),教授(研究员)51名,副教授(副研究员)40名,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72人;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讲席奖励计划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青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中组部青年人才专家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另有省部级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20多人。学院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来促进学科超常规发展的有效途径,并依托学科的快速发展,凝集、锻炼和培养出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肯于钻研、勇于创新、善于联合攻关的学术队伍。

理工交叉

推进学科发展和基地建设

在校“985工程”的支持下,学院的学科建设取得飞速发展。学院大力支持各学科在研究方向、内容和方法上的创新,通过积极组织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促进学科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根据化学化工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学院的具体情况,积极开拓发展空间,占领学科制高点,形成理工交叉、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发展理念,打造以工为主、理工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推进学科发展和基地建设。

学院现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点,“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另有“材料物理和化学”二级博士点和硕士点,“应用化学”和“新材料”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化学”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行列,目前居全球第159位。建有“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院设有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科)、化学生物与制药工程(工科)和化学(理科)3个本科专业,实行大类招生,每年招收40至50名博士生、140至150名硕士生和70至90名本科生。

学院先后设立精细化工研究所、制药工程研究所、东南大学新药研发中心、有序物质科学研究中心、化学化工学科研究生科技创新才培养基地,建有东大-海昌技术研发中心、东大-中盐常化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和江苏省分子铁电科学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药物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电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富碳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等科研机构与研发平台。近年来,学院瞄准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新成立了分子铁电研究院、智能材料研究院。设有教学实验中心,同楼宇共享校级分析测试中心设备资源,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同时,学院与学校相关院系共建江苏省生物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设立了多个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省教育厅)和东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购置了一批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为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发展科研

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

在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方面,学院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紧密围绕国家中长期发展需要,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和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在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应用研究、新药研究及其制药的现代化、新材料和环境保护等新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创新。通过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在化学工程与技术、新材料制药等领域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服务的重要基地。近十年,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及课题8项,SM重点项目10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科技支撑计划、省基础研究计划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48项。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一等奖2项、江苏预防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及省级各类奖项10余项。学院每年在J.Am.Chem.Soc.,Angew.Chem.Int.Ed.,Chem.Rev.,Chem.Soc.Rev.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50余篇。其中:熊仁根教授团队《新型分子基铁电体的基础研究》项目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该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研究成果3篇,影响巨大,并先后在PNAS、JACS、Angew、PRL等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论文累计他引2万余次,H指数83,奠定了东大在分子铁电材料方向的国际领先地位。熊仁根教授长期耕耘在分子铁电体领域,开拓引领了国际分子铁电科学的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子铁电体的设计原理—“铁电化学”,为分子铁电体的实际应用奠定基础。研究工作被Science专栏点评,得到诺奖得主Stoddart等学者的引用与评价,并入选2018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此外,学院于2021年1月引进欧洲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李全教授。作为液晶技术领域的国际顶级学者,液晶光显示和液晶智能变色玻璃的发明者,李全在智能液晶材料、智能纳米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仿生材料和分子构造软材料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以及国内外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Chem.Rev.,Chem.Soc.Rev.,Acc.Chem.Res.,JACS,Angew.Chem.,Adv.Mater.,Nat.Com鄄mun.,Sci.Adv.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并多次被世界顶级期刊评论和报道。在过去10年里,李全先后主编了8本英文专著(2本Wiley—VCH、2本Wiley以及4本Springer),涉及智能材料和工程领域最重要的科学前沿和应用。以受邀作者身份在著名的Kirk-Othmer百科全书中撰写“液晶”词条,以最权威的方式阐述其定义和发展。李全在东南大学创办了全球首个智能材料研究院,打造世界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并在材料科学方面创造新的重要知识。

学院积极实施前沿技术、先进成果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先后承担了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江苏省产学研前瞻性联合研究、省工业科技支撑、省高技术以及企业委托的技术开发项目80多项,在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先后获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百余项,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吴敏教授开展的项目“无泥芬顿催化氧化技术与产品”,作为减污降碳技术,成熟度高,获得军队客户、政府等认可。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决策时代,能够发挥多场景作用,响应国家重大需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引领示范,是东南大学赋能国家、政府、企业的原创技术和产品。除此之外,“高性能环氧沥青复合材料制备和应用成套技术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先后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优秀成果一等奖和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学院先后主持、参与编写教材/专著12部,包括药物化学、组合化学、计算机辅助化工设计等多部教材和专著。先后获得校“九五”“十一五”科技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稳定的研究方向。

开拓创新

注重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

教师方面,学院以建立国内外开放式学院为目标,注重扩大学术交流领域,主办化学化工综合类全国性核心期刊《化工时刊》。并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会,通过组织承办相关领域学术会议,与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国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选派若干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并合作研究,先后聘任闵恩泽、张存浩、金涌、曹维扬等院士为学院兼职教授,聘任金陵石化公司董事长王永杰等企业家为学院兼职教授,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院士和教授来学院作最新学科进展和科学研究学术报告。

学生方面,学院一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完善和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学院致力于构建与国际评价体系相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拓展院级国际教育教学交流,先后与境外3-4所知名或特色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包括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多渠道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如交换生、短期访学、海外游学等。同时,学院设立了校级化学化工学科研究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获得多项省研究生科技创新计划,并有多位研究生同学先后获得校级和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学科创新培育工作,获得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竞赛奖项。近年曾连续三届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金奖。

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80名左右,拥有完善的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培养体系,优秀本科生可免试攻读相关专业硕士生或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院在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强化其实验和工程实践环节训练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适应面宽,毕业以后可到有关科研院所、高科技公司、高等院校、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工、制药、环保、材料等方面的科研、开发、教学、生产、管理和营销等工作。学院的毕业生深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与认可。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连续为100%,其中考研升学率约50%,出国(境)率约在10%左右。毕业生考研选择面宽,专业选择跨界面大,涉及材料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电子学、交通学等学科领域。

展望未来

风正扬帆 破浪前行

回顾过去,我们信心百倍;展望未来,我们即将风正扬帆,破浪前行。学院成立30多年来,是学院在学科发展、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上拼搏奋进、克服困难、阔步向前的30年。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共存,我们激情满怀。我们将经历的艰辛与辉煌编织成新的使命与梦想,努力探索,博采众长,勇于开拓,再攀高峰。牢记责任使命,挺起硬核担当,促进东南大学“争先进位”战略稳步实施。风正扬帆破浪行,开拓创新铸辉煌,为把东南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出积极贡献。

(供稿:周建成)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