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2-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面向国家战略逐力一流学科

    摘要: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概览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9年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2017年宋爱国教授领衔获国家技

放大 缩小 默认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面向国家战略逐力一流学科

   期次:第1479期   


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发展概览


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9年获全国“挑战杯”特等奖




2017年宋爱国教授领衔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8年王庆教授领衔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




奖2019年暑期本科生整建制赴德国亚琛工大交流


学院概况

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属学科专业创建于1960年,于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东南大学传统优势学科之一。1981年和1984年先后获批设立“精密仪器及机械”和“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990年获批设立“精密仪器及机械”博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5月从自动控制系分出成立了仪器科学与工程系,2006年9月成立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

1998年全国首批获得“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现建有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导航、制导与控制,并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建有“微惯性仪表与先进导航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类)、“远程测控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土地实地调查监测技术”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农业物联网感知与系统控制”江苏省工程实验室,并参与共建“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发电装备安全运行与智能测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慧建造与运维”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在2016年教育部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评估中,本院该学科入选“A-”学科,排名并列全国第四位。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保障,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专家以及一批国家级、省部级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职教师64人,专兼职教授37人、副教授29人,具有国内外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约93%。教师队伍中,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等,以及若干省级人才项目获得者。“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科研团队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研创新团队。

人才培养

学院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江苏省品牌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专业之一。“智能感知工程”为2020年新获批的本科专业,为全国首批四所高校之一。学院在“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招收学术型博士、硕士研究生,在“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博士点招收工程型博士研究生,在“电子信息(仪器仪表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学院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其中宋爱国教授带领的遥操作机器人技术教师团队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现有国家教学名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和优秀奖各1人。

学院开设有通识教育基础课、电类平台基础课、学科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大型实验课和集中实践环节等,具有规范化、系列化和内容现代化的特点,既为学生奠定宽厚的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又反映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中的新思想、新技术、新手段。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坚持“重交叉、强实践、促交流、塑品格”的育人理念,建立了科教结合、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研学、网络助学”的多方位人才培养特色。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各1个,江苏省实验教学中心和工程实践中心各1个,每年服务于1500余名学生。同时,学院已建成8门在线开放课程,2门全英文慕课。“传感器技术”入选国家级一流线下课程,7门次课程入选省级各类课程建设项目,《传感器技术(第四版)》(国家级规划教材)已在130多所高校采用,每年使用千余册,课程和教材资源辐射到自动化、电气、电子技术及通信工程等电类相关专业,受益学生2万余人。

学院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课外研学提供良好平台和环境,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优秀生培养方面具有显著特色与优势。在校生100%参加课外研学训练,在科研活动中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实践能力,超过1/3的本科生在省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上获奖。

学生就业适应面宽,多年来毕业生供不应求,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众多毕业生成为各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如美国工程院院士沈向洋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朱向阳教授、中国电科集团首席科学家朱健博士等。

学院先后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教学成果,获2009年、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江苏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数次。

科研特色

学院科研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紧密结合国家航天工程、国防装备建设、智能制造、健康中国等战略,以解决关键领域与重大工程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和核心技术为目标。五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国防重点型号、国防创新特区项目、载人航天工程项目等国家科研任务400多项,以及企事业委托合作课题110多项,年均科研经费到款超过6200万元,其中近70%为纵向科研经费。

学院科研特色显著,为我国舰船导航与微惯性仪表技术、遥操作机器人技术、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技术、北斗精密导航定位技术、健康医疗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代表性科研成果如下:

先进导航与微惯性仪表技术。本学科长期开展舰载捷联惯性系统的理论、技术研究和工程装备研制,在快速对准、组合滤波、长时间高动态保精度等方面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先后研制成功舰船挠性陀螺仪、磁浮陀螺仪、硅微加速度计以及高精度舰载捷联惯导系统,已列装用于我国海军各类先进战舰与航母上,为我国海军装备建设和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技术。面向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迫切需求,突破了人机交互遥操作机器人力感知、力反馈、力控制三大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高精度六维力传感器、大量程力反馈设备、大时延遥操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形成相关的机器人遥操作系统服务于探月工程三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研制的小型核化探测遥操作机器人,已装备我国防化部队、秦山核电站工程等,并先后承担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4年南京青奥会等安保任务。

土地调查空地一体化技术。紧密结合国家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迫切需求,攻克了轻小型无人机航测、动态景象匹配与定位和嵌入式大容量数据实时处理等系列难题,率先研制了国家空地一体化土地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与装备,在全国二十余个省(市)实现了规模化应用,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土地督察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支撑,提升了国家自然资源的动态管控能力。

高精度北斗/GNSS定位技术。针对国防装备、新兴产业对高精度空间位置的实际需要,依托北斗导航重大专项实施,学科团队突破了北斗/GPS/GLONASS/GALILEO等多星座网络差分定位技术,研制了自主的高精度卫星导航地基增强定位系统,成功用于十余个省市、重点行业及重大工程GNSS基准站网建设,为国防、交通、测绘、电力等关键领域提供了安全、精准的空间定位服务。

智慧医疗监测与康养装备技术。针对人民健康事业中助老助残、生命体征监测的迫切需求,研制成功力触觉感知肌电控制康复训练机器人,突破心脏-睡眠-情绪量化评估由院内检测到院外监测的关键技术,研发了动态-实时-连续-长程的人体生命体征监测装备,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产业化规模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成果持续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近五年来,学院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8项;日内瓦国际发明金奖5项、银奖3项。

国际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西北大学、马里兰大学、凯斯西储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大学,瑞士核子中心,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等国外知名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先后参加了丁肇中教授领导的国际重大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C”的研究任务,以及中欧国际重点合作项目“伽利略卫星导航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学院主办了“中日传感技术研讨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人机协作分会”“2018年第七届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国际学术会议”“IEEE国际测量与仪器会议”“2021年第二届人工智能时代的感知、测量与数据分析国际学术会议”等一批国际学术会议。

学院重视学生的国际化培养,每年均有本研学生到国外高校进行交流与联合培养,如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每年约有15%的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此外,学院都邀请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高校的著名学者定期进行学术讲演和授课,为学生的国际化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供稿:王军)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