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2-06-06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聚焦人民健康研究建设一流生物学科

   期次:第1479期   


谢维教授牵头获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1项,林承棋教授、柴人杰教授分别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



2019年10月,生科学院成功举办中国生命科学院长论坛




学院获评2019年度“东南大学人才工作先进集体”




2020年9月,东南大学首届生命科学专业本科生入学开始军训




2022届毕业生胡癑(右三)作为“四重”岗位就业学生代表在学校大会上宣誓,表明东大人对初心的坚守,对未来的期待




2021年6月,生科学院举行生物学科创立100周年纪念活动




江苏省首届生物学联盟于2021年在东南大学成立,谢维教授出任联盟理事长




2016年5月,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细胞生物学家兰迪·谢克曼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5年11月,生科学院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和研究生培养



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探索疾病防治规律

东南大学生物学学科最早可追溯到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系及后来的南京铁道医学院基础部的若干学科。1979年遗传学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生物学现为国家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拥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科长期以来聚焦疾病发生本质与转化医学方向,以整合生物学的思想和“理-工-医”高度交叉的手段研究人类疾病的基本生物学问题。学院坚持“四个面向”,聚焦发育与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干细胞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发育疾病的遗传调控与临床转化研究等三个重点方向,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引领领域发展的研究团队,加快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和“转化医学”特色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为建设“健康中国”作出应有贡献。

学院“以人才为载体”着力建设和优化科研共享平台。根据研究方向,重点建设生物影像分析、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动物实验、抗体制备与蛋白质分析等五个共享科研平台,配备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平台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形成完备的开放、共享、运行和服务体系,为院内外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支撑和技术服务。科研共享平台根据引进人才的特殊要求,添加软硬件设备,不断提升平台建设水平,为人才引育提供支撑;引进人才带来的新设备和新技术又可以惠及团队的其他人员,形成良性循环。

近5年,学院牵头承担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1项,科技部重点研究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6项;在Molecula rCell、Science Advances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70多篇。生物学科的发展有力地支撑生命健康相关学科的发展。

秉持人才为先战略

积极引育优秀青年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主动抓住学校“人才年”契机,开创性地开展人才引进特别是青年英才引进工作。学院发挥政策优势,以事业汇聚人才,有目标地追踪海外引智专家动向以及潜在人才的成长,加强联络,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人才,他们的加盟不仅大大加强了学院的研究力量,同时也进一步浓厚了团队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

全职教师中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名,青年长江学者1名,中组部“青年千人”5名,国家优青2名,海外优青2名,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6名,江苏省特聘教授2名,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2名、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名。正高职称的师资中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的比例超过70%。

学院不仅高度重视人才引进,而且特别关注存量人才的培育。学院坚持选派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到高水平机构进行项目合作,提高科研水平。学院还特别注重科技人才的全面发展,支持年轻人参与教学和管理工作,不断压担子,锻炼人才的综合能力,3名青年教师获得了长三角神经科学青年科学家奖。

学院青年人才引育工作受到教育部关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研究报告获《中国高等教育》刊发,认为学院“堪称高校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主动抓住时机、开创性工作的典范”。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

培养卓越领军人才

学院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秉持止于至善精神,立足生物学人才培养规律,在借鉴国际一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结合实际大力发展具有东南大学特色的生物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育创新能力、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国际视野,不断推进生物学学科领军人才培养,为国家生命健康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院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倡导主动式、浸入式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培养。依托高端师资人才队伍和高水平科研实践,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领军人才国际视野与国际交流能力;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为抓手,推动人才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创建了通识性和个性化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创新地将原有生物学二级学科培养模式调整为一级学科培养模式,夯实通识性专业必修课程基础。以学生为本,建立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了“本研一体化培养”“研究生轮转制度”“生物学全英文课程建设”“研究生指导小组”“综合能力提升”等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院共获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2篇,2人入选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2021年,研究生入选学校至善博士计划2人,本科生入选校级学习优秀生2人。毕业生涌现了一批包括国际知名学者、优秀企业家和在“四重”岗位上做出突出业绩的杰出校友,体现了学院在人才综合素质和家国情怀全面培养方面的成效。

加强学院文化建设

营造优良学术环境

一个优秀团队,“领头雁”作用非常重要。以学科带头人谢维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用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卓越的工作成绩,感召了一批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加盟学院,同时也大大激发了青年教师和广大学生拼搏奋进、勇于进取的科学探索精神,极大地推动了学院的快速健康发展。

2021年,东南大学生物学科迎来100周年华诞,学院积极梳理和挖掘学科发展历史,收集和整理学科发展珍贵史料,成功举办东南大学生物学科创立100周年系列活动,通过塑树秉志先生、蔡翘先生铜像,组织开展全国性学术报告和出版学科发展纪念文集等形式,为赓续东南大学生物学科文脉、凝练学科文化、凝聚各界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激发全院上下对学科历史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学院通过定期开展行政技术人员例会、课题组进展报告会、“青椒”进展报告会等促进各条线、课题组间的交流合作。学生定期举行文化交流、体育竞技、学术沙龙等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学院大力推进李文正楼实验空间、设备和环境综合治理,有效解决设备空间不足等瓶颈问题,消除众多安全隐患,实验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学院还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党建工会综合活动室、视频会议室和母婴室等空间,在微波楼、李文正楼设置学院文化角,师生学习工作条件不断改善。

深化学术交流合作

推动学科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学院一直重视学术交流合作。高级职称师资100%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奠定了广泛深厚的学术交流合作基础。创办了“三江大讲堂”,每年定期邀请20位国内外高水平专家到校授课,拓展师生科研思路。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加拿大UBC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连续十年聘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加正平教授为兼职教授,还聘请了国际知名的结构生物学家James Whisstock和Ian Smith为客座教授,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和本科生教学工作。聘请苏州康宁杰瑞董事长徐霆博士、南京诺唯赞董事长曹林博士为江苏省产业教授,参与研究生培养与短训,深化产学研合作。

学院还定期组织学术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每年5月份定期参加由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发起的“全国实验开放日”活动,向社会大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开放,让他们亲自动手开展简单的生物学实验。每年11月份举行诺贝尔奖解读活动,科普当年相关诺奖的研究内容及科学意义,配合新闻媒体撰写诺奖研究介绍,弘扬科学精神。2022年5月,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入选东南大学首批“大中衔接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让中学生通过走进大学实验室了解我国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成就及未来趋势。

(供稿:董世坤)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