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2-06-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春逢盛世奋斗正当时---记第十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熊昱安

   期次:第1481期   作者:凝 安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这是巴甫洛夫的名言,也是熊昱安从步入大学时准备为科研奋斗终生的信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的信念,展现了东大学子“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拼搏精神。

 

他探索未知、瞄准前沿,本科期间就表现出优异的科技创新能力。设计合成了世界首例亚硝酸镍分子铁电体,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Ange鄄wandteChemie Interna鄄tionalEdition上。在此之后,探索了具有反常光伏效应的二维分子铁电新材料,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 AdvancedMateri鄄als。

 

他锐意创新、磨砥刻厉,作为队长多次参加国内高水平科技创新竞赛,在2019年第十六届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由他和团队所设计并经熊仁根教授与游雨蒙教授所指导的项目成功夺得一等奖。他也在2020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获优秀学术论文奖。

 

他德才兼备、勇担使命,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始终冲锋在前。为疫情防控,他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从科技创新到应用实践,从专注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到研制基础关键材料,他从未停止思考,也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

 

少年立志 倾心科创

 

熊昱安从小在部队大院长大,父亲是一名军人,在中国卫星和导弹发射事业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年幼时,父亲身着防静电服早出晚归的模样,一直深深地印在熊昱安的脑海里。“科研”的种子深深扎根于他的心中。

 

随着“强基计划”“理科计划”的落地与实践,基础学科研究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重点方向。填报志愿的前夕,究竟是选择看似冷门的基础学科,还是选择就业前景更优的热门应用学科,让他一度陷入了纠结和迷茫。

 

就在此时,他收到了来自父亲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基础理论研究是枯燥的,但基础学科是科学创新的一块基石,是战略安全的底牌,是国家富强的血脉。基础理论研究注定是默默无闻的,但它是最有价值与意义的。”他领悟到父亲的深意,决心坚持自己的初心,立志科技报国。因此,他第一志愿报考东南大学化学专业。这是一条漫长且孤独的道路,但他无怨无悔,一往无前。

 

青年立誓 坚定科创

 

“科创兴国”一直是熊昱安从小埋在心里的种子,但这对大二本科生而言无异于天方夜谭,但他从未放弃任何一个微小的机会生根发芽。终于,在科研竞赛宣讲会上,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挑战杯”成为他科研生涯的“入场券”,其赛事水平之高、规模之大深深震撼了他。他立志也要成为专业知识强,创新能力佳的优秀学生。

 

导师是他科研的启蒙人与领路人,他们的启发与教导是他选择科研的动力。当时有幸聆听了熊仁根教授所作的题为《从歪瓜裂枣到对称性破缺》的演讲报告,这让他对铁电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借着学校组织“优秀本科生提前进入知名教授实验室计划”的机会,他大二学年进入了熊仁根教授团队、游雨蒙教授课题组开始接触分子铁电材料方面的研究。还记得当时第一次在挑战杯宣讲会上听到游雨蒙的发言,游雨蒙充分鼓励与肯定了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正是这句话燃起了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的热情。天分不够,努力来凑;宿舍-教室-实验室三点一线,成为生活的主基调;科研与实验,成为学业之外唯一的补充。他近乎疯狂地通过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弥补不足的专业素养,也使他握住了“挑战杯”这张科创的“入场券”。

 

挑战杯项目的课题为基于氟代效应的具有钙钛矿结构的分子材料极性调控,主要是研究新型分子铁电材料并探索其在柔性智能光伏、光电器件中的应用。课题进展过程中经历过无数的艰难坎坷:如何设计合成新型分子铁电材料;如何将分子铁电材料应用于光伏光电器件等。他和团队成员无数次推倒重来,他深知清晰的思路比盲目的努力更重要,深入的思考比低水平的重复更有效。在备战挑战杯的二十余个月,六百多个昼夜里,没有周末与假期,他平均睡眠时间只需要四个小时,参与四十余场模拟答辩、二十余场会议讨论,几百次修改与完善备赛资料,完全突破了本科生的正常生活。在学校和老师强有力的帮助下,一次次打磨项目,利用一切机会进行高强度培训。从校赛到省赛,最后到国赛的舞台,他们的团队一路披荆斩棘,终于在众多高校团队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为学校和学院争得了荣誉。

 

成绩的获得不是结束,而恰恰意味着下一段努力的开始。他参加中国化学会无机化学学术会议,做会议报告并获得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作为东南大学两个参赛团队之一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从几百个项目中脱颖而出,夺得桂冠。这只是开始,仍有艰辛而孤独的时光在下一个路口,但他向着梦想努力,乐此不疲。

 

青年起誓 强国科创

 

先进高端材料,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只有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才能逐步缓解受制于人的局面。五年来,熊昱安一直跟随熊仁根教授和游雨蒙教授进行科研工作,两位恩师的言传身教让他受益终生。他始终全身心地投入材料领域最前沿的学习与研究中,致力于设计合成新型柔性、轻质、无污染、生物相容性高的分子铁电材料,应用于传感、探测、存储、光伏等器件。

 

恩师的教导,让他知道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不可能靠运气来创造发明,对一个问题的本质解,就是碰上机会也是枉然。在实验中,原料配比多加0.001g,或者溶液少滴0.01ml又或者ph值差了0.1,都会得到不同的材料。为排查干扰实验的微小因素,可能需要一个月甚至几十组对照实验。但他坚信:每一次的失败都象征着离成功更进了一步。在经过多次尝试实验条件后,成功合成了首例亚硝酸镍分子铁电体以及具有铁电光伏效应的二维杂化钙钛矿,不仅丰富了分子铁电材料,也再次证明我国分子铁电体方面的研究位于世界前列。

 

熊昱安坚信:只有积极投身有价值的研究,才能扛起振兴国家、服务社会的大旗;也只有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最大化其价值。他基于分子铁电的设计合成方法以及分子铁电材料器件应用的相关内容,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分子铁电材料更加理性的设计方法以及可控的制备技术,对其在未来器件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青年担当 不忘初心

 

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学者却有他自己的国家。“要不断自省我们之于祖国的价值与意义,用科技报国的初心激励前行。”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熊昱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党史竞赛,勇夺桂冠;大骨培训,优秀结业。作为院学生会主席,他参与举办大大小小几十场活动。作为班长和团支书,也助力班级获得江苏省先进班集体。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熊昱安本科直博,继续在东南大学攻读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他已经发表了 4篇 SCI和 1篇ESCI论文,2项国家发明专利以及 “挑战杯”国赛等多个竞赛奖项。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希望能帮助更多青年人投身科技创新的伟大浪潮。

 

尽管科创之路漫漫,其亦步履不停。盛世庆双甲,同心创未来。东南大学正值“双甲子”大庆,他作为一名东大学子,将继续坚定科技报国之志,追求止于至善的领军精神,以实际行动在祖国科技创新的广阔舞台上建功立业,创造不负时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