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四版) 生、校友、社会各界关心东大、呵护东大、支持东大的热烈氛围。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献礼120周年校庆,共向校友和社会各界筹集捐赠协议总额达8.44亿元。
此外,学校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审计监察、产业、学报、继续教育、成贤学院、附属中大医院等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优异成绩。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学校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体师生员工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过程中,教代会、工会紧紧围绕学校综合改革发展大局,以竭诚服务教职工为宗旨,大力推进强化教职工思想引领、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提升教职工综合素质、关爱教职工身心健康等重点工作,切实发挥好学校党政密切联系教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团结凝聚广大教职工、促进学校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此,我谨向学校教代会、工会以及奋斗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医疗岗位上的广大教职员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同志们,当前,“两个大局”背景下,世界高等教育格局开始调整,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在走向世界舞台。新时代赋予了高等教育新的使命,高校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磅礴力量不断汇聚,助推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推动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今天的东南大学不断强化使命担当,矢志推进改革创新,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已步入“双一流”建设的快速发展期,呈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气象、新速度、新成就。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对复杂形势,当前学校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要求、师生员工的期待、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相比,还有不少差距,还面临许多困难挑战。主要表现为:领军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仍然偏少,新兴、交叉学科发展速度相对缓慢;高层次人才总量依然不足,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尤其缺乏;解决世界科技前沿问题和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难题的意识和能力不够强;干部队伍开拓创新、谋事创业的动力和本领还不够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力度不够大。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聚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着力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快速全面地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今后一段时期的努力方向和关键任务。
未来五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也是东南大学高质量完成“十四五”事业规划、交出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答卷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瞄准前沿、服务国家、师生为本、人才为先”的办学思路,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提升为目标,以院系发展为基础,以学科交叉为抓手,紧紧围绕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确立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和创新驱动两大主战略,聚力攻坚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高端高质师资队伍建设、重大科技平台设施建设三大重点任务,着力实施治理体系结构、学科交叉机制、资源配置机制、服务保障体制四项关键改革,加快推进目标定位、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精神五个提升,力争在“十四五”末,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
(一)坚持立德树人,推进领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始终坚持“以生为首”,将人才培养作为全校 “一号工作”,各项工作真正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四个服务”科学内涵,着力构建具有东大特色的领军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思政育人创优计划,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配齐建强思政教师队伍,实施一批具有东大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加快形成“五育并举”的东大方案,聚焦新时代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学习力、创造力和领导力。持续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重交叉、强创新”的培养路径为指导,完善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一体化制度设计,推进“三制五化”培养模式改革,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空间、满足学生多元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加强一流专业建设与认证评估,推进“四新”建设和基础学科建设,形成服务国家、面向未来、科学合理的专业学科格局。加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力度,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卓越计划2.0试验区、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工文理科试验班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水平建设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和未来技术学院。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支撑领军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全面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形态,建设一批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相关学科紧缺教材。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构建有效反馈机制。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扩大硕博士生规模,推进生源质量提升计划,确保量质齐升;持续优化硕博贯通培养通道,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评估与调整;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强化过程管控和关键环节考核;加强导师岗位管理,发挥高端师资在研究生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丰富实践教育教学,综合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实验实习实训平台,强化科教协同和产教融合育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双创学院建设,探索建立具有东大特色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根据就业状况和形势,制定符合东大实际的工作方案,稳步推进学生高质量就业。
(二)坚持“四个面向”,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遵循“主动作为、部门联动、资源优化、靶向服务”十六字工作原则,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最高追求,持续开展有格局、有组织、有学术引领力的科研。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以国家创新平台建设为主线,整合全校创新资源,组织学科群协同布局,积极谋划开展毫米波、移动通信和生物电子学等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以及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新建工作,加快推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转建工作,谋划推进极地与极端环境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的申报建设工作,加大国家级文科平台建设力度,尽快形成具有东大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优势。
强化目标导向的基础和交叉研究,以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牵引,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区块链、碳中和等国家科技创新行动,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和“卡脖子”技术问题,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环东南大学(南京)知识创新圈、江北新区国际创新港等重大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进一步发挥好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公司作用,加强关键前沿领域专利布局,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完善科研管理服务体制机制,加强对学校科研机构的梳理,构建科学合理、层次清晰的科研机构分类管理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完善科研项目及资金管理系列规章制度;加强科研规范管理,确保改革政策“接得住、管得好”。营造良好科研学术生态,深入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三)坚持交叉导向,深化学科建设内涵
实施“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提升新兴、强化交叉”学科布局。按照国家一流学科、省优势/重点学科和基础前沿新兴交叉学科三个层次分类建设,形成具有东大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交叉融合的优良学科生态。
大力实施一流学科培优行动,力争跻身国内顶尖、世界一流行列的学科达到8-10个。推进现有ESI学科排名稳步提升和ESI学科数持续增长。夯实学科内涵,深入推进“优势理科提升计划”“精品文科提升计划”“特色医科提升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规划”。着力实施“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行动计划”,支持基础前沿和新兴交叉学科快速成长,打造学科交叉创新示范区。瞄准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空天技术、深地深海、脑科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碳中和等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布局交叉学科门类。推进大医科建设,发挥医科在学科交叉中的引领作用。统筹布局新文科交叉研究,培育扶持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彰显中国气派和东大气质的新型文科交叉创新平台。持续推进微纳系统国际创新中心、重症医学中心、优势理科学科交叉平台等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哲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持续打造开放、共享、高效的大型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网络与信息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大数据计算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平台建设。完善“双一流”建设管理机制,强化资源统筹分配,加强学科建设成效和发展水平评估。
(四)坚持人才强校,加快高端高质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把人才工作作为学校“一号工程”,进一步强化引才育才力度,实现人才队伍顶峰高度、整体宽度、基础厚度的协调。
完善人才引育工作体系,延揽学校重点布局的“高精尖缺”领域人才,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人文社会科学家和教学名师,力争高端师资规模实现新一轮倍增,师资队伍整体质量居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强化人才梯队建设,努力形成高端人才、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多层次多类别的人才队伍。加强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持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为青年人才营造有温度的成长环境。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事评价体系;全员实施“分类评价、科学考核、合理激励”薪酬体系改革,稳步扩大二级单位薪酬分配自主权,制定更具竞争力且可持续的高端人才“协议工资+”薪酬分配方案。建立健全具有东大特色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搭建多元化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落实落细人才服务工作,持续实施“人才服务专项计划”,统筹全校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院系引才、育才、用才主体作用。加大高水平实验、教辅等人才引育力度,构建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思政工作队伍,全面提升学校党政管理人员专业化能力与水平。
(五)坚持交流互鉴,实现高水平国际合作
坚持“全球高端、实质合作、引领发展”思路,打造国际合作“卓越伙伴、卓越人才、卓越引智、卓越平台”,构建“多维融合、创新共赢”的世界一流大学合作网络。
深入开展与世界顶尖大学的实质性合作,加强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碳中和世界大学联盟和江苏英国高水平大学联盟等高质量联盟平台的发展建设;提升东南大学-蒙纳士联合研究生院、东南大学雷恩研究生学院等合作办学机构人才培养规模和水平;探索成立东南大学高层次国际战略合作伙伴种子基金。进一步强化师生“引进来”“走出去”的深度和广度,加大力度引进高端外国专家,选派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等赴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归国学者作用,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金课”。拓展学生国际交流渠道,大力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学生交流、学分互认和联合培养,创新国际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持续改善留学生教育办学条件,提升国际学生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优质人才;深化与港澳台高校合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先行示范区建设。
(六)坚持放管结合,提升大学治理效能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与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东大之治”。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政工作协调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以《东南大学章程》为统领的,系统完备、权责清晰、内容规范、具有东大办学特色的大学治理制度体系。完善制度执行落实、督查督办、考核评估、激励惩戒等机制,形成全链条、闭环式治理模式。优化高校治理的组织形态,厘清各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和权责划分,调动其参与办学治校的主观能动性,形成系统合力。优化学术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统领的各类学术权力机构,深化学部制改革,搭建大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学术创新。坚持“重心下移”,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二级院(系)为主体的校、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激发内生动力。保障民主监督,促进校、院(系)两级教代会、学生会等利益相关群体多元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创新高校治理工具方法,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数据支撑的评估决策分析体系,打破数据壁垒,消除信息孤岛,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联动,实现科学化、协同化治理。
(七)坚持师生为本,全面建设和谐美好东大
把师生健康、安全、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持续改善师生校园体验。加强校、院 (系)两级机关作风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强化线上线下综合服务大厅功能建设,优化后勤服务资源,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支持,努力解决好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加快推进文化提升,秉承“止于至善”校训,凝练阐释新发展阶段东大精神,大力弘扬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文化品格,致力培育勇争第一、开创引领的文化气质,着力营造守正创新、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态,构建一流大学文化。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学校环境治理和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强化校园能源科学管理,打造绿色生态校园。优化育人环境,统筹规划和分批建设书院,深入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优化校区功能布局,加快推进各类教学、科研、行政、后勤楼宇,游泳馆、宿舍楼、食堂等设施的建造修缮工作。统筹安全发展,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防范化解各类校园风险,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继续严格贯彻执行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全力织密扎牢疫情防控网。进一步推进校友会工作,搭建学校与校友双向沟通联络平台。积极推进财务开源增收,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盘活用好各类资金。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推动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审计制度,提高审计质量,强化结果运用。推进教学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建立教学实验室开放标准与考核体系,推进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资产长期有效运转和闲置
资产调剂共享机制。持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校属企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和学报工作质量。大力支持附属中大医院等单位发展。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恢弘的蓝图已经绘就,光荣的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国家为鲜明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止于至善”校训精神,自觉践行“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办学理念,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上取得更大成就,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上展现更大作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铸就新的辉煌!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