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2-10-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校举行第39次南极科考队员出征仪式

   期次:第1487期   

(上接一版) 全力为中国的南极科考事业贡献东大力量。

 

张侃健代表科考队员发言。他介绍,从2009年以来,东南大学团队一直致力于研发极地科考支撑平台无人值守能源系统,项目组成员携手攻克了很多难题。张侃健说:“我出生于1972年,有朋友问我为啥50岁还要去南极?其实如果身处一个优秀的集体,就很好理解这一点。”张侃健介绍,团队中上演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魏海坤、张辉、方仕雄、刘西陲、朱蔚萍等老师一直在背后默默承担着具体工作。已经退休的张辉老师,在高邮待了一个月,一次都没有回家;年轻的葛健老师即将启程奔赴南极,他的妻子正身怀六甲。早在2018年,年仅30岁的葛健就参加了第35次南极科考,此次是他第二次奔赴南极进行科考……张侃健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项目组每个人都希望为极地科考贡献东大力量,为国家“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战略提供科技与智力支撑。

 

据悉,由东南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远程遥控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东大极能”将为各类仪器设备在南极极端环境下提供能源和远程监控支持。本次东南大学赴南极科考的主要任务包括四项,一是投运昆仑站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东大极能2.0版本),二是调试安装中山站无人智慧舱,三是维护泰山远程遥控无人值守能源供应模块,四是投运罗斯海新站无人值守能源供应系统。此前,东南大学已先后派出魏海坤、葛健、方仕雄、刘西陲、吴昌德等5人分别赴南极昆仑站、泰山站、中山站完成相关科考任务。其中,昆仑站地处南极内陆深处,为南极冰盖的最高点,海拔超过4000米,属于“南极中的南极”。昆仑站条件相当艰苦,不仅对各类设备的运行可靠性等有极高的要求,对科考队员的体力和耐力也提出了极大的考验。  (唐 瑭)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