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和的笑容、睿智的目光、亲切而又风趣的课堂讲授,是很多学生对冯伟最深刻的印象。讲台下,他是严谨求实、孜孜不倦的学者;讲台上,他又是幽默开朗、细致亲和的教师。“理性人”固然是他求知的底色,但对生活也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之爱,对学生更有润物细无声的倾心关怀。“江苏社科优青”、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论文评审专家……科研、教学、生活,他用三重“温度”赢得了学生和学术界的喜爱和肯定
静水流深,探索道之奥
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现如今担任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的老师,冯伟整个青年时期都在与经济学打交道。“理性人”的核心假设早已浸润他的头脑,成为他待人接物的一部分。“可能大众会对经济学家有一些误解,其实‘理性人’的假设并不是鼓励人们自私自利,而是一种每个人在一定条件下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趋向。将这种趋向应用到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就可以研究数学、历史学、政治学、哲学……”这一核心思想帮助他更为透彻地理解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也让他时常用理性、冷静的目光看待自己的生活。在十余年的教学与科研探索道路上,他的众多论文和专著能一再获奖,尤其需要这种理智和克制,从而对抗各种纷扰,潜心钻研学术之“道”。
时光荏苒,沉淀的是学者的理性,不变的是求学的真心。随着对经济学领域的深耕,冯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探索更前沿、更开阔的研究领域。“科研如果仅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打转,只会使自己的眼界越来越窄,所以既要深耕,也要关注不同的学科视角和社会焦点。经济学是给人智慧的学科,社会在变化,研究的关注点自然也要变化。”
博士期间,冯伟关注的是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Paul R.Krugman)的本土市场效应理论,随着研究领域的拓展,其开始逐渐将自己擅长的领域与社会政治经济热点相结合。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冯伟敏锐地注意到新形势与自身专业领域的密切关系,不久就开始了对中国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究的新课题。近年来,各大高校越来越注重交叉学科的发展,这为其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灵感。不过,“打铁还需自身硬”,冯伟十分强调对自身基础的锤炼,唯有自己专业的 “主心骨”稳住了,才能谈“交叉”与“融合”。
求学之路上,老师的引导和鞭挞、同事的帮助和鼓励、学生的活力和激情,更加坚定了冯伟不断攀登事业高峰、践行 “止于至善”的信念。除了与导师、同门和同事的日常交流,冯伟也积极争取更多的学术研讨机会。2019年,冯伟前往澳大利亚西澳大学访学。在大洋彼岸,冯伟见识到了对其来说全然不同的科研世界,慢节奏的生活方式、重互动的学术研讨和讲细节的写作观念,为他的思想洪流拉开了闸门。这一年时间,他仿佛回到学生时代,熬过了前三个月的适应期后,他如同发现金矿的寻宝者一样在 “两点一线”的生活中潜心提升自我,聚焦学术本心。这段短暂而充实的访学经历彷佛为其学术生命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动力,从此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努力将科研成果发布到国际期刊上,让更多人看到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成果。
冯伟在指导自己的学生参与竞赛或科创项目时,经常教导他们首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主动、勇敢地联系老师学习科研方法,锻炼理智的科研思维。另外,对于选题,不仅要关注自身的兴趣,还要着眼于社会,结合国家的战略方向和热点难点。正所谓“经世济民”,这本是经济学应有之义。
温度育人,濡染心之美
2012年冯伟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这十年来,从籍籍无名的青年“小白”,到如今受学生敬爱的教师,背后是他数年如一日地尝试和打磨自己的教学技巧,关爱学生的身心成长。如何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枯燥”“难懂”的经济学知识讲得生动和深入,十年来,冯伟“潜心修为”,付出了很多心血。在讲台上,他既是教师,也是“相声演员”,将“说学逗唱”的技法融入课堂教学中,以“抖包袱”的方式活化知识点,让学生于乐趣中掌握知识要领。他用“三个和尚没有水喝”的例子来阐明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孰大孰小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决策的重要影响;用吃包子、陈佩斯吃面的例子来生动展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使过去很多年,这些“段子”依然能被他的学生津津乐道。
冯伟“鼓励式”的教学方式,可以追溯到初中班主任王卫刚老师对他的深刻影响。他充满感激地回忆道,“王老师总是能从细微之处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优点,并对此进行鼓励,很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和 ‘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理念。如果没有他,我的成绩也不可能在初中三年实现质的飞跃。”推己及人,现在的冯伟也非常注重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充分发掘他们的优势和潜能,鼓励他们协同并进。
当然,学习知识不可能永远是轻松快乐的。对于重难点知识,除了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加以辅助理解之外,冯伟也会刨根究底地给学生展示数理推导过程,力求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冯老师上课风格非常亲切,公式推导过程也很细致。在讲到关键的地方时,他一定会停下来,问我们理解了没有,哪里不理解。通过一整节课这样不厌其烦地确认我们的状态,就能争取大家都跟上进度。”2020级本科生谢佳园这样回忆道。可以说,遇到王卫刚老师是年少冯伟的幸运,现在他也让自己成了更多年轻人的幸运。久而久之,他的学生都十分乐于与其互动,课堂氛围融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
课堂之外,冯伟同样关注学生们的点点滴滴。大学和高中的学习方式有着巨大差异,很多同学会感到迷茫,也会因为身边同学的优秀而焦虑。冯伟抽空就会主动参与学院组织的午餐会等师生交流活动,与学生们谈发展规划、谈为人处世,将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倾囊相授。他支持学生们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鼓励他们在实践中锻炼写作、与人沟通等的核心能力。“人生是场马拉松”,他经常这样对学生们强调,“你们每个人都十分优秀,要坚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冯伟也非常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他在担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副主任期间,看到一些本该如太阳花一般绽放的学生因为某次考试成绩不如人意,或是其他一些挫折,就一蹶不振、闷闷不乐,仿佛失去了所有的朝气,总是感到心疼和可惜。“每个人的禀赋是不同的,很多同学没有挖掘自己擅长的东西,就会因为一时的小小挫败而放弃自己。遇到打击或挫折时,一定要及时调整,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与家人、朋友、老师聊聊天,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作为师长,他关注学生的状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同时,他也鼓励学生坚持课外锻炼,释放压力、增强体质。
学生们总会为他事无巨细的关怀所感动。2020级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胡天奇回忆道:“当初新冠疫情形势严峻时,冯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坚持戴口罩,对我们健康非常负责。最后一节课上,他还给我们买了小礼品,祝福我们期末顺利、学业有成。”这些点点滴滴的温暖,让冯伟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力量愈加彰显,也正是他的引导、爱护和教育,激发了学生对经济学的热情,将教学艺术引领至更高的台阶。
热情如炬,传承师之风
“你们要做生活中的 ‘有心人’”,这是冯伟经常对学生们说的话。翻开《经济学家茶座》,一篇篇署名为“冯伟”的随笔都承载着他对日常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其主题契机往往只是一次谈话,一篇新闻,或一次出游。“如果只看到复杂的公式和模型,看到‘理性人’自私自利的一面,那经济学无疑是枯燥乏味的。但只要结合身边具体的情境和案例,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经济学原理的应用。”
谈到这些感悟,就不得不提他的博士生导师徐康宁教授。当初,已经在某军事研究所任职的冯伟之所以重拾学术攀登之路,就是因为发现了自己内心对于经济学研究的热爱。虽然当时工作稳定,但是朝九晚五的生活使得他仿佛一眼望到了生活的尽头,冯伟便萌生了进一步深造的想法———攻读博士学位。“我其实是一个比较内敛和喜欢安静的人,这种性格也比较适合继续做科研。”就这样,兜兜转转,他最终和经济学“再续前缘”。
由于对经济集聚和产业集群方向颇感兴趣,在选择导师时,他一眼就相中了时任我校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徐康宁教授。徐康宁当时在经济学界已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冯伟感慨自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他凭借优秀的初试和复试成绩,成功打动了徐康宁并成为他的学生。“徐老师对待每一位学生、每一件事情都非常认真负责,尽己所能地为学生创造适合其自身的发展道路,他给予我很多宝贵的人生建议和学术指导。”徐康宁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着冯伟,对他的教学与科研之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徐康宁教授有写随笔的习惯,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经济随笔,冯伟写随笔的习惯就是由此而来。“相较于严谨规范的论文,随笔更加活泼和自由”,直到现在,他还经常向自己的学生推荐这种记录思考的方式。
学术研究需要理性和冷静,但这离不开对所钻研领域的热爱。近年来,他曾主持并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项目十多项、荣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等荣誉。从前人继承下来的心之火炬照亮了学术高塔,也同样吸引了尚 显 懵 懂 的 后 来人———受到冯伟的言传身教,他的很多学生逐渐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2020级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汪莹在修完微观经济学课程之后,对这门复杂难懂的课程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时对冯伟的学术追求萌生仰慕。2021年,她对南京市“双减”政策的福利效应产生了兴趣,围绕此主题组队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科研训练项目。在冯伟的指导下,该项目最终获评优秀。
在教学科研之外,冯伟对生活中的一切同样怀揣热情。他经常在空闲时间爬山、跑步,并“坚持不懈”地邀请自己的学生一起锻炼。用“3w+”的步数在微信运动朋友圈霸榜对他来说已是常态。虽然性格内敛,他却十分乐于和遇到的陌生人搭话,汲取他人有趣的观点,比如《学历、情商与颜值》就是基于一次绍兴游途中与车夫的交谈而形成的散文。他由衷地热爱身边的一切人、事、物,他们在他眼中以独特的逻辑和故事纷繁上映。世间处处皆有乐趣———因为这,就是经济学的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