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3-04-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美好的相遇最执着的坚守

———记“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青年骨干”曹海燕

   期次:第1500期   作者:谢 连




她,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十年,与学生亦师亦友;她,先后获得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奖、校教学成果奖和5项省级以上荣誉;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省“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完成厅局级课题10余项;她,主编思政教育工作专著,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她,入选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2023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名单。

 

她就是我校学生处副处长曹海燕。

 

融情润心:用心陪伴学生成长

 

曹海燕经常说:“与每一位同学的相遇,都是最美好的相遇。”在数学学院工作十八年,从一名数学专业课教师转变成学生工作者,后来又担任学生处副处长。从专业课的育智到一线学生工作的育心,她从多个方面做了大量尝试。

 

在担任数学学院党委副书记期间,曹海燕每年都坚持带年级,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与学生共同成长,学院学生工作考核成绩一直位于学校前列,学院辅导员年终考核成绩也名列前茅。针对学生学业压力较大、专业自信心不足、职业规划不清晰等问题,她及团队先后打造了七彩桥志愿服务站、数学文化节、“研职有道”职业规划沙龙等把学风建设、生涯规划和志愿服务有效融合的实践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和综合能力,近年来相关活动覆盖校内外近万余人次,学院升学率和重点岗位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成效显著。

 

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和陪伴者,曹海燕融情于教,以情育人。多年的一线学生工作,她始终以诚相伴、用心引领,受到了学生的真心认可和肯定,毕业生在多个专业相关行业和国家基层岗位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如今在南京工业大学工作的谷乐说:“曹老师热情细心,是个有耐心、有爱心的老师。”当年,谷乐在一场火灾后身体受到重创,曹海燕给予她莫大的温暖与鼓励。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爱鼓舞着谷乐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她在读研攻博期间,获得了优秀的学业成绩,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仅十名)等多项荣誉。

 

就职于外交部的硕士毕业生吴格将曹海燕形容为前行路上 “温暖坚定的行路灯火”,让她感怀多年的不只是她生日时的温馨祝福,委屈时的温暖安慰,更是帮助她在择业关键时期筛选信息的耐心指导。

 

曹海燕教授“就业导论”课程多年,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主动投身基层、服务群众。2016级学生陈军在课上交了一份职业规划报告,表达了去基层工作的想法。曹海燕看到后,立即找到陈军,为他的想法点赞并鼓励他努力学习、好好准备。在曹海燕的指导下,陈军坚定了赴基层就业的目标,毕业后赴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万元村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曹海燕引领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在她的影响下,近年来数学学院共有4位毕业生放弃直接免研而选择担任学校流动助教,2位毕业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形成了一个有传承的,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学生工作团队。

 

数学学院毕业生孟佳雯回忆,她曾经遭遇了一次车祸,曹海燕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不断地安慰她。孟佳雯说:“曹老师整夜待在我身边,把自己家的被子都拿过来了。她让我和家人体会到关怀和温暖,领略到她作为学生守护者、领路人的担当和能力,由衷地感谢她为我付出的心血和努力,希望我能成为像她一样优秀的人。”

 

靶向施策:打造思政工作品牌

 

长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让曹海燕对思政教育的要点、难点、痛点有了更深的感触、理解和思考。在不断思考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过程中,她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融入制度建设,融合资源供给,融通形式载体,努力构建“一体两翼三融”思政育人模式,坚持有效度的思想引领和有温度的成长服务。

 

为解决育人资源分散、合力不强、成效不显等共性问题,围绕领军人才培育目标,践行一线规则,曹海燕依托学校书院建设,和同事们在学生社区挖掘丰富的育人空间,搭建思政教育新载体,有效推进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内涵式发展。为了让思政教育“看得见、融得进、入得心”,曹海燕带领团队协同学院探索榜样育人新路径,创建“至善学子宣讲团”,让榜样力量走进社区一线、走近学生身边、走入学生心里。在社区内广泛开展劳动主题教育,开展“洒扫庭除”“焕然一新”等专项宿舍卫生行动,营造社区劳动实践文化氛围。创新师生“相伴”形式,实施系列微沙龙、下午茶、小型户外活动等形式的师生互动,重点打造精品“相伴”活动,印发百场相伴活动集刊,倾听学生心声,促进师生交流,用心呵护每一位学子成长之路。

 

学生资助工作是高校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曹海燕努力探索发展型资助工作新内涵,构建“三视域-双螺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力求资助工作往“智”化走,往“深”里走,以时代新人培育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2021年优秀资助专员、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吕奕阳说:“第一次交谈,我就深切地感受到曹老师发自内心地为学生着想,这对我后来参与资助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吕奕阳看来,曹海燕处理问题条理分明,对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亲切和蔼,让同学们切身体会到了来自学校和老师的温暖。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助管、机械工程学院研究生杨子亮说:“曹老师在每一项工作中都秉持着‘生为首位’的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真正为学生着想。我与身边的同学都觉得曹老师待人谦和,关心学生,对我们开展的很多活动都给出了实实在在的意见。”

 

曹海燕及其团队努力培育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积极落实“四位一体”进阶式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创新体系。我校共有近1700名少数民族本科学生,教育区域、语言习惯、文化氛围等差异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落差感。一次次学生宿舍的走访、一场场学生代表的座谈、一年年新春佳节的陪伴……曹海燕与学生们面对面亲切交流,深入了解学生群体特点,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积极回应少数民族学生关切。2020-2021年少数民族兼职辅导员、第五届校长学生事务特别助理、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沙木西亚·艾克拜说:“我眼中的曹老师,是一位温暖而有力量的老师,对我们的未来规划十分上心。在红石榴成长园师生共话成长交流会上,曹老师仔细倾听每一位同学关于未来的畅想,对大家逐一提出具体要求与努力方向,鼓励我们好好学习,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步履不停:用实际行动诠释责任担当

 

制定方案、调研需求、文件起草、学生座谈、大型典礼、评奖评优、助困帮扶、疫情防控、危机应对……这就是曹海燕每天需要面对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这些工作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

 

立德树人的初心是曹海燕二十年来最执着的坚守,她很少午休,加班、熬夜更是家常便饭,手机一刻不敢离手。尤其是疫情三年,她始终冲锋在校园疫情防控最前线,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扛起“筑牢校园疫情防控网”的使命担当。

 

2021年7月20日,南京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大部分学生线老师因黄码及红码无法入校。她第一时间主动请战,尽显师者担当,参与组织学校学生的核酸检测工作,一直忙到凌晨两点,累得直不起身。在三年疫情防控工作中,她与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同舟共济,带领科室开展风险排查、情况处置等工作,组织核酸检测200余场,累计共完成近900个地区的旅居史排查,坚守岗位跟进学生校内外健康监测6000余人次,她不惧风险,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担当。

 

2021年夏,河南等地持续遭遇强降雨,郑州等城市发生严重内涝,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远在河南的东大学子成了学校最深的牵挂。为此,曹海燕在短短2小时内,带领团队完成了704名在校河南籍学生家庭受灾情况的摸排。根据学生家庭实际受灾情况,迅速开展针对性精准帮扶,并对受灾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关心关怀,及时将有温度的爱传递给每位学生。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无论白天黑夜,曹海燕沉着冷静,按照应急预案及时应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处理危机,与各部门一体联动、协调配合、互联互通,及时妥善处理,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要做好危机应对,关键在预防。为此,她牵头建立“重点关爱学生”关注与帮扶机制,按照分级动态建档,指导学院制定跟踪帮扶方案,做到“一人一策”,提升危机预防的有效性。

 

在长期的学生工作实践中,曹海燕感觉要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精准化、细致化、责任化,就得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因此她深感“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改革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构建片区、楼宇、楼层和宿舍全覆盖的网格化工作体系,打造“学校—学院—班级”纵向管理与 “社区—围合—宿舍”横向服务相互作用的运转机制,持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东南大学思政育人这片沃土上,曹海燕和团队同志们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东大使命,积极践行“生为首位”的东大行动。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