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东南大学第九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隆重开幕。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参会代表及一年来为学校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全体教职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根据大会议程,我向大会作学校行政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
一、2023年学校行政工作
2023年,学校在党中央、教育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视察紫金山实验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提升年”工作主题,践行“学术至上、生为首位、师为根基”办学理念,扎实开展各项工作,推动学校事业实现新跨越、取得新成就、展现新气象。
(一)全面贯彻“课比天大,生为首位”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全面开展以“立德树人的东大使命和生为首位的东大行动”为主题的新一轮教育思想大讨论,人才培养“一号工作”、“课比天大、生为首位”育人理念深入人心,形成新时代领军人才培养的“东大方案”。着力推进优质生源提升计划,本科理工类招录位次升至14.7,较2021年的16.3、2022年的15.4提升明显;江苏理工类招录居全国高校第九位,创历史新高。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9项。获批5个本科新专业,增设5个省级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项目总数位列江苏第一。持续提升课程质量,获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0门,位列全省第一。3个项目入选全国高校思政精品建设项目,位列江苏第一。学生创新实践成效显著,全年共有7443人次获学科竞赛奖,其中1720人次获国际级、国家级奖项。研究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连续四年在全省研究生教育综合评价中获得最高等次A等;获江苏省优博学位论文29篇、优硕学位论文36篇,同比增加近50%,排名全省第一。2023届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94%。
(二)深入推进“一号工程”,师资质量明显提升
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引育“一号工程”,做好学科规划牵引下的人才引育工作。推动院系人才库建设。高质量完成专任教师引进,完善“云上微论坛”、国际青年学者论坛、人才引进会议相结合的引才通道。全年新增国家级人才78人,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新增“海外引才讲席项目/火炬计划”8人,位列全国第二;新增“国家海外优青项目”38人,位列全国第五;海外引才整体排名位列全国第四,连续三年海外引才位列全省第一;新增“国家杰青项目”4人、“国家优青项目”4人;新增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青年拔尖人才8人;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青年学者5人,总数创历史新高。王建国院士团队入选第三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大力落实人才服务20条,着力提升人事工作水平。完成院系管理岗位定岗定编工作,构建“宽带多级”薪酬体系,充分激发行政管理队伍活力。
(三)不断强化有组织科研,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成果转化等主要任务,打造具有东大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加强重大平台建设,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重组,新增依托共建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新增量子材料与信息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部级平台。发起成立“卓越大学智库联盟”。积极承担国家战略科技前沿重大项目,获批千万级以上项目27项,较去年增长近30%。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6项,同比增长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2项,立项总数创历年最好成绩。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15项、国际/港澳台项目6项。GF项目立项354项,到账经费5.3亿元,较去年增长65%。精准培育重大成果,牵头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3项;获国家一级学会/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4项、人才奖9项;获腾讯科学探索奖2项。持续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加强成果转化,签订知识产权许可转让合同80项,合同经费5143.65万元,较去年增长超60%;获批2023年度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项目18项,蝉联全省第一。
(四)不断优化学科布局,学科建设成果突出
进一步优化“强势工科、优势理科、精品文科、特色医科、提升新兴、强化交叉”学科布局,实现学校所有一级学科博士点全覆盖,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高质量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工程学稳居ESI世界前万分之一,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化学均稳居ESI世界前千分之一,新增地球科学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行列,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学科数达14个。第五轮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评估取得历史最好成绩。大力推进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建设,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碳中和科学技术、数字经济与管理3个交叉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推动建立交叉学科学位点与本科交叉专业一体化建设等机制。重点推进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转化平台、生命健康高等研究院、优势理科学科交叉平台、毫米波暗室天线综合测试平台等大型学科平台论证建设。
(五)着力推进开放办学,国际合作深入拓展
加快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高水平实质性合作,全年共派出15个校级代表团赴12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研究机构交流访问,与剑桥大学等签署合作协议25份。聚焦高层次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中英大学工程教育与研究联盟深入发展;零碳能源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获批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立中澳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强化国际化师生交流,参加国际交流学生共计2361人,基本恢复至2019年水平;因公出国(境)教师1010人次,国(境)外参会人数达780人;全年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255人,其中学历生1750人,占比近80%。切实加强对港澳台国情教育工作,获教育部“港澳与内地高等学校师生交流计划”立项资助4项,“国情教育项目”立项资助6项。成功举办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合作办学十周年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年举办国际会议21个和两岸会议1个。
(六)积极深化放管服改革,治理结构不断完善
坚持学术线、行政线、纪检监察线三线并进、系统谋划,治理体系结构进一步完善。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年共召开校长办公会39次,行政月度会6次。强化学术治理体系建设,制定并发布《东南大学学部设置方案》,论证成立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交叉学部。探索异地校区建设模式,积极推动无锡校区、苏州校区和南通校区建设。扎实推进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制订《以学院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建立资源配置与考核评估的高效联动,完善 “事等钱”工作机制。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行政机构体系,推动全校31个部门完成建章立制清单36条,论证成立会议综合服务中心、公共教室管理与服务中心等机构。持续推进后勤体制机制改革,以后勤社会化、信息化为抓手提升服务质量。
(七)大力推进品质校园建设,师生获得感持续提升
不断完善校园基本建设,完成信息电子教学综合楼、能环科研综合楼、生医科研综合楼交付,完成学生宿舍条件提升一期工程和橘园、梅园等食堂升级改造。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加快无锡微纳国际创新中心、大数据计算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研究生校外住宿点高效有序落实,与无锡共建“梅园”,在九龙湖校区新增190个充电插座。加强学校文物与校园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四牌楼校区低效用地优化调整,完成南大门、大礼堂文物建筑修缮方案编制,推进东南大学工科博物馆建设。着力推进校园网提速降费。开发内地高校首个大语言服务ChatSEU。新增14项电子签章业务,减少师生多校区、跨部门线下审批环节。优化校园商业布局与规划,加强校园交通综合治理,完善校园安全防护体系。
(八)有力加强统筹协调,其他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积极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相关实践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中央级媒体报道20余次。
持续加强合作共建。携手北京大学与南京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深化合作协议;深化无锡校区与无锡市融合发展;与南通市、吉安市、铜陵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交集团、江苏省国信集团等头部重点企业深化战略合作。成立东南大学-国家实验室合作办公室,与苏州国家实验室、中关村国家实验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高质量完成定点帮扶、对口支援、县中托管等社会服务工作。获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年度考核评价最高等次“好”。获批首批江苏省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积极推进高水平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大力推进专项改革。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成立东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改革工作专班;落实教育部薪酬制度改革任务要求,编制东南大学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
成功举办东南大学121周年校庆系列活动。校庆期间,未来技术学院、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未来网络未来产业科技园相继揭牌。
举办校友终身学习讲堂启动仪式暨首场校友讲座、全球校友组织负责人会议;建设东南大学校友服务大厅2.0,推动校友返校系统建设;组织各地校友会参与学校招生宣传工作,聘任40位校友为招生宣传大使。
强化重点领域监督,坚持“1+N”审计模式,深化经济责任审计,推行管理审计。全面实施预算一体化,推进智慧财务建设。国资统筹平台正式上线。完成两轮校内巡视,着力解决师德师风建设、涉医保等专项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各校区、各院系及图书档案、校办产业、继续教育、医疗、体育等事业均稳步推进,健康发展,取得较好成绩。
各位代表,老师们、同志们,一年来的丰硕成果和重要成绩,无不凝聚着全体东大人的倾力付出与合力拼搏。借此机会,我再次向一年来为学校发展辛勤付出的老师们、同学们,向长期关心支持学校建设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2024年学校重点行政工作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深入推进新一轮 “双一流”建设的关键之年。2024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学术至上、生为首位、师为根基”办学理念,全面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一)全面提升领军人才培养质量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招生、培养、就业、校友工作全链条贯通。全力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高质量推进迎评促建工作。优化调整大类设置,实行本科专业计划动态配置,持续提升生源质量。着力提升课堂质量,建设支撑领军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群,加强对学生AI等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关注学生成长,强化学生“四力”培养,研究制定“三健计划”实质性举措。深入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持续实施思政课创新创优行动计划和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加强学科交叉贯通培养,推进新专业设置和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申报,探索打造10-15个微专业,形成“招生-培养-学位评定”全覆盖的交叉研究生培养方案。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打造相关领域卓越工程师培养高地。重点建设一批以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专业特色学院为引领的示范性特色学院, (下转八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