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4-03-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追寻光,成为光

    摘要:徐春祥做学术报告徐春祥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徐春祥等老师和毕业生在一起徐春祥指导的博士生论文修改稿穿上白大衣,戴上橡胶手套,他

放大 缩小 默认

追寻光,成为光

———记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徐春祥

   期次:第1519期   作者:杨晴晴 李梓铷 徐铭瑶

徐春祥做学术报告

徐春祥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徐春祥等老师和毕业生在一起

徐春祥指导的博士生论文修改稿

穿上白大衣,戴上橡胶手套,他在实验室中研究光电,构筑纳米传感;换上运动服,拿起羽毛球拍,他在球场上闪展腾挪,尽情挥洒汗水……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徐春祥都闪闪发光,展现出充沛且耀眼的能量。如今,在逸夫科技馆南四楼他的办公室里,徐春祥坐在伏案工作廿载的书案后,带我们走进他不断追寻光、探索光、最终成为照亮他人的温暖光芒的人生旅途。

 

“一个字一个标点手改”:追寻恩师的光芒

 

1965年,徐春祥出生于江苏泰州兴化一个幸福的家庭。母亲虽一生务农,目不识丁,但她生命不息、劳作不止、不畏艰苦的精神在徐春祥心中种下了勤劳自立的种子,父母对他的关爱也养成了他极富亲和力的特征。这种家庭教育在他的工作中延续,使他成了关心学生的“大家长”。

 

1981年,徐春祥怀揣梦想踏入高中。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班主任张建民老师。张老师在课堂上总是神采飞扬,激发着学子的思维和梦想。一代知青,激情满怀,用青春照亮了一大批农村孩子的前程。虽然数十载光阴已过,每每回忆起老师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与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爱,徐春祥仍然念念不忘:“老师把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这一代人,这种精神一直深刻影响着我。”

 

1986年,徐春祥从淮阴师专毕业后回到农村,开启了六年的乡村物理教师生涯。面对夫妻两地分居、孩子教育问题等现实困境,徐春祥心中渴望走出困境,挑战自己,继续学习深造。1992年,他获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同年考取中科院长春物理所研究生,师从我国发光学的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徐叙瑢院士。谈及与先生结缘,徐春祥至今印象清晰。在通过长春物理所研究生复试后,徐春祥于心驰神往中绕道天津,去拜访在天津理工学院的徐叙瑢先生。徐先生高大伟岸,平易近人,对待来自乡村中学的徐春祥更是和善亲切,竟没有一丝一毫的架子。此后的五年中,徐春祥一直跟着先生从事薄膜电致发光的研究。期间,徐春祥面临诸多生活压力,徐先生总是给以无微不至的关心,经济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学术上的指导。得益于先生的教诲,他养成了面向目标的执着态度、面对困难的坚韧品格。徐春祥始终以创新精神探索未知,以求实态度追求真理。

 

当年条件有限,徐叙瑢院士与学生们共用一间办公室,狭小的空间中挤满了师生共同求索的乐趣。“当年徐先生的办公桌就正对着我的办公桌,我们是同甘共苦的关系。”回忆起这段艰辛而又纯粹的求学时光,徐春祥如是说道。徐叙瑢院士患有颈椎病,但依旧一个字一个标点地亲手修改学生们的每一篇论文,颤抖的笔迹写下的不只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更是科学思维的光辉。他追寻着恩师的光芒,开启了自己的科研生涯。在自己担任研究生导师后,他始终坚持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高铁上、在飞机上、在办公室里……随处可见徐春祥提笔修改学生论文的模样。采访中,他特别强调,不只是修改,是批改,即在学生的文稿上批注大量文字,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的逻辑,掌握科研的方法。他很自豪地说到,从他这儿毕业去高校工作的博士生,几乎都可顺利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资助。这或许得益于这一过程的历练。

 

“努力工作,开心生活”:探索微观与宏观的光

 

徐春祥在来到我校后先在电子工程系(今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作,后来进入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他课题组目前研究的主要方向是纳米光电功能材料、器件及微纳生物传感器,简单地说就是研究光的产生、放大及光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徐春祥在对基本原理做出解释的同时,提到他的学生正在利用这一技术做血流样本中阿兹海默症的检测。与目前通常检测脑脊液的方法相比,这一方法不仅能给早期诊断提供参考,还对病人伤害极小。他还指出,他们发展的微纳激光及超快光谱等技术,能对生物、半导体等多种材料表面极其微小的变化进行检测,这对电子器件集成和生物医学领域都有着重要意义。

 

在谈及目前的研究成果及其应用价值时,徐春祥认为科学研究分为三个层面: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理论如何向应用转化的研究。而他自己的研究则更偏向理论如何向应用转化这一中间层面,以基础理论和方法来推动有应用前景的技术走向完善。微纳器件的光子集成是徐春祥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即利用纳米激光在芯片上进行集成、运算、通信等,这样远比用电要来得快。“我不知道这项研究会走得多远,但我相信这一定是有意义的。”谈及这项研究,徐春祥这样说。

 

说到科研创新中遇到的困难,徐春祥坦言:“毫无疑问,在科研过程中经常 ‘卡壳’,一帆风顺的就不叫科研了。”他坦然接受各种挑战,也坚信只要不断学习探索,一步一步慢慢向前,一个困难一个困难逐个攻破,问题最终会得到解决。在2022年我校教育思想大讨论中,他提出“所谓原创其实是无数微小变化的时空卷积,以跬步千里的平和心态面对自己和学生的创新”,即达成创新的质变需要的是无数微小量变的积累,获得创新成果的前提是学好现有的理论,在扎实的基础上培养创新思维。

 

“科研就是我的日常安排、是我的生活态度,让我歇下来不工作反而感到不适应。”徐春祥认为迫使他工作的因素不是外界,而是他在多年的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培养的步履不停、不断向前的习惯。除去出差,他几乎每一天都会早早地来到办公室,然后长时间泡在实验室里,直到晚上七点左右才离开办公室,结束他充实而丰富的一天。在徐春祥超越常人的自律与勤奋之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诸多荣誉接踵而来。

 

但是,徐春祥从来不提倡一味埋头硬干、钻死胡同。“民间有个说法,‘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想要攻读学位,特别是博士生,哪有不掉一层皮就能拿到学位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学会调整心态很重要。不论是学习还是放松,重在心无旁骛。”正如他一直倡导的“努力工作,开心生活”,多年的科研经验也潜移默化地教会徐春祥如何平衡科研与生活。他广泛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不仅在微观世界中研究光,也在宏观世界里探索发现世界的光彩。篮球、羽毛球、掼蛋、钓鱼、读书……他涉猎广博,尤其爱好读书。办公室的书柜摆满了各类小说、散文,陪伴着他度过了数载春秋。在午休时间,他喜欢躺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读十几二十分钟的小说。即使是在身体抱恙的休假期间,躺在病床上的他也不放下手中的书,兴致高昂时甚至还会发条朋友圈来记录自己病榻阅读的学习感悟。正是这种广泛学习的精神,支撑着他在科研世界中不懈探索光芒。

 

“以待子女之心待学生”:教学相长 持续发光

 

徐春祥五十岁生日那天,突然接到了一位学生的电话,邀请老师下班后一起聚餐。当他走进包厢,映入眼帘的是曾经指导过的二十多位学生们的笑脸。就像当初他为高中班主任策划七十岁聚会一样,如今毕业多年的学生们从天南海北回到南京,自发为老师策划了这场五十岁生日宴。时光流转,对学生的关爱与呵护在几代教师中一脉相承,对恩师的感恩与回报在数批学生里传播落实,这份春风化雨、亦师亦友的师生情从不曾改变。

 

深受求学期间的老师们影响,在东大任教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徐春祥一直秉持着“以待子女之心待学生”的理念,言传身教地引导学生、陪伴学生,用自己的光芒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也赢得了学生们的一致爱戴。“我很少责骂学生。孩子们犯错时,要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他们的问题,用满满的爱心帮助他们成长。”徐春祥习惯性地称“孩子们”,关爱之情溢于言表,关爱之心流于日常。他多年如一日地陪伴学生们度过中秋节,并在国庆假期从家乡带来特产大闸蟹分享给学生们。他的奉献与付出也收获了学生们的认可与感恩:办公室中的绿植四季常青,忙碌的科研生活中总有学生来浇水照顾它们,只为给老师的办公处增添一抹生机;出差回来后办公室的桌面总是变得干净整洁,学生们默契地轮流替老师收拾着桌面,用自己的方式迎接着老师的归来……

 

曾经有一位学生遭遇生活上的打击难以纾解,情绪过激遂而离家出走。正在所有人都联系不上他时,这位学生主动打电话向徐春祥倾诉自己的处境。徐春祥一面开导他,给予他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来调整自身,另一方面也密切关注着他的动向,直到这位学生平安归来。

 

“徐老师因为淋巴结节需要动手术,躺在病床上的他还在孜孜不倦地修改我的论文,令我非常感动和钦佩”“徐老师和师母每年都会精心给我们准备红烧肉和螃蟹,让我们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能品尝美味”“徐老师出去开会还会记挂着我们,会带给我们一些巧克力等,让我们虽然远离家乡,仍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喊我‘丫头’的徐老师,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位真正心系学生的‘家长’”……在一篇篇学位论文致谢中,学生们纷纷感激徐老师对他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用真诚的笔触记录着这位教育行业从事者在自身岗位上散发出的点点光芒。

 

学生们都说:“我们的热情是徐老师给的。”但徐春祥却说:“我要向学生们学习。”徐老师曾把自己微纳结构的结果发给做光纤研究的学生们看,学生的建议则点燃了他思维的火花,从此开启了对微纳米激光器的深入研究。“和这些孩子们在一起,我的心态也年轻许多。真可谓教学相长。”徐春祥认为他不仅可以在学生们身上获取科研的灵感,更可以在学生们身上学到诸如“ChatGPT”等新兴的网络用语与前沿事物。

 

徐春祥难忘自己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这位博士生是他的大学同学,已经工作的学生努力而自律,对未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和目标,为整个课题组奠定了良好的学风氛围;徐春祥对学生与老师的区别也有独特的认识,他认为老师的眼界比较宽广,但学生在细节的处理上更胜一筹,“在跟着学生学习的道路上,学生是盯着门去的,我们能在过程中看到旁边的插座,插座可以发挥另外的作用,延伸出其他的科研成果,但这个具体成果还是需要学生去落实。”

 

受徐老师提出的 “把课题组当作自己的家”倡议影响,2020年2017级博士生刘威带领实验室的一众同学自主动手修理好了实验室里价值近二十万的激光器SDG电源,否决了仪器工作师建议重购的提议,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刘威感慨道:“徐老师对我们进行仪器的修理是大力支持的,让我们放手去做,大胆尝试,修不好就换新的,正是老师的鼓励给我们卸下了心理负担。”从此,团队的集体意识、主人翁精神空前高涨。

 

谈及未来的规划,徐春祥笑着说:“二十年后学生还能想起我的好,这就是我想成为的好老师。”不求堂前更种花,桃李人间茂万丛。徐春祥老师始终以拳拳之心对待学生,从不断求索的追光者,踏实前行的探光者到成为引领他人前行的光芒,他将自己的心血无私地奉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展现出其独特的人格魅力,真正坚持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

 

(指导老师:宋业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