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是这个时代的氛围,然而却有这样一位老师,从学习、科研到教学,始终秉持着“慢下来”的理念,脚步从容,静水流深。 他,就是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司伟。从普通的东大学子一步步成长为 “教学新秀”,司伟的故事,要从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开始讲起。
缘起机械 耕耘微纳
2007 年 9 月, 一名来自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的青年, 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走进了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在这里, 司伟科研兴趣的确立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在前辈老师的引领下“慢慢”生根、萌芽和勃发的过程。
刚入学的司伟与周围人并无二致, 按时上课、认真完成作业,彼时的他由于对学院的了解不深还在犹豫是否转专业,以当时的成绩,确实有些感觉“更有意思”的专业供他选择。 然而在大二的一天, 司伟的班主任沙菁带领同学们参观了江苏省微纳生物医疗器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这次参观让司伟发现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在这里,有“离子束加工、石墨烯、碳纳米管”各种听起来高大上的专业术语、有各种精密的先进仪器、无数神奇的科学原理……司伟的心中从此种下了一颗有关微纳的种子, 他毅然放弃转专业,决心钻研微纳领域。
时节如流、 春秋易逝。 本科四年过去了, 司伟以学院专业第一名的成绩面临保研抉择,究竟是向外探索,还是继续扎根?和陈云飞教授的结识坚定了他的选择:对学术共同的热爱、 相似的科研习惯……没有任何犹豫,司伟选择留在东南大学,跟随陈云飞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回忆起那段流金岁月,“温暖是我第一个想到的词语,东大老师身上的‘教之以事而喻诸德’深深影响着自己,我仍然记得刘国华老师在给我上微积分课时, 上课讲到两种计算方法适合某一类题型, 但是我动手计算后发现, 第一种方法解出来答案是A,第二种方法答案解出来是 B,结果竟然不一样? 我就去请教刘老师,刘老师反复推导验证, 还专门去找了当时数学系的老前辈一起讨论, 最终发现问题出在是否考虑极限取值的误差上面, 从这件事情我深刻感受到了老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关心。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小的问题, 但是刘老师前前后后花费了大量时间, 只有真正把学生放在心上, 才可能做到如此不厌其烦地和学生一起探索。 ”司伟道。 当被问起获奖感想,司伟斩钉截铁:“在东大的十载求学之路遇见的众多名师、贤师、仁师,他们对我潜移默化的培养是我走到今天的底气所在。 ”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司伟的课堂秘诀在于“慢教学”,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问题为引导, 司伟在课堂上循序渐进地启迪学生通过独立思考, 自我探索解决方法和问题答案。
司伟的课堂具有超高的“抬头率”,大家的目光总是全神贯注地跟随着他的讲解。 究竟是什么秘密武器让大家目不转睛? 答案是:“提出问题, 启发思考”。 司伟对每门课的每一页 PPT 都精心打磨,在讲到关键知识点时, 总是先提问一些相关问题, 一步步激发学生探索热情,去思考更多的“为什么”。 能够设计出科学有效的 “启发式教学”,离不开司伟背后默默的付出,在每一门课前,司伟都会在脑海中预想一下要讲的重点内容,力争做到言之有物,干货满满,他说:“这些事情虽小,但都是我日常坚持做的事情。 ”
修改与完善基础研究领域的教学体系是司伟一直在做的事。他尝试打破一门课只能由一位老师讲授的教学传统,携手吕之阳、魏志勇、阚亚鲸三位青年教师一同组成“微纳机电系统” 基层教学团队,基于各自擅长的微纳流体、摩擦、传热、3D 打印等四个领域,为本科生联袂打造了一门兼具趣味性与专业性的“微纳机电系统”选修课,创新性地突破 “一课一师”的常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从微纳领域基础科普到关键的技术细节,再到微纳机电系统的应用领域和未来前景。青年教师们在各自最擅长的领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微纳领域的平台。 在课堂上, 司伟带领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头脑风暴”并由单向灌输转变为教学相长。正是从与学生有关 “宏观流体和微观流体”的讨论中,司伟得到启发,将“微纳流体”总结成了体系化的教学素材。 自课程开设以来,由司伟领衔的“微纳机电系统”基层教学团队也因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改革建设项目、东南大学授课竞赛、东南大学教师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中屡创佳绩。
司伟一直践行着在教学中融入人文与思政理念, 将工科启发式教学与 “课程思政”结合,认为“应当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作为一项事业来做”。 他没有直接将“课程思政”模式照搬到自己的教学中,而是在工科知识里有机融合思政教学。 “设计原理与方法”课中,在讲授“平面连杆机构惯性矩平衡设计”这个知识点时,司伟首先启发学生设计参数让平面连杆机构达到惯性矩平衡,接着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明晰从理论上设计参数只是第一步, 机械设计更需要确保现实生活中的可执行性, 同时引入相关社会案例进行辅助, 进一步阐发现实意义, 以此培育学生作为科研工作者精益求精、实践出真知的精神。 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 新一代青年逐渐发现使命与担当不再是遥远的宏旨, 而是一个个可以落到实处、脚踏实地践行的小目标。
静水流深 光而不耀
在科研道路上, 司伟始终怀揣着一颗平常心, 勤恳踏实地行稳致远。 而这样的“慢与稳”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渗透着他的生活。
从学生时代起, 司伟便养成了 “肯吃苦、勤动手”的好习惯,纳米孔测序实验中,他常常准备比别人多出双倍的纳米孔进行操作练习。 而反复地尝试与实验不仅是为了追求结果, 更是一段段探索未知世界的旅程。 即使面对实验失败,司伟仍然不急不躁, 乐于从失败中发现问题症结和新的规律。 这种对过程的享受,使得司伟在科研中始终保持着热忱与激情。 而踏踏实实、享受探索的科研心态也为他的学生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常常鼓励学生们要 “敢于试错”, 一步一个脚印地独立思考, 不要怕失败,拒绝“一步登天”地向他人获取答案和结果。
在学生心中,司伟不仅是引领他们穿越科研迷雾的灯塔,更是生活中暖心的朋友。司伟常常为学生们准备各种各样的 “小惊喜”,他曾经自己下厨为研究生同学制作了整整20 斤小龙虾并送货上门,用美食抚慰学生一天的辛劳;他还会定期组织团建,和同学们一起露营、轰趴。生活中用心勾勒的“小确幸”消融了师生间的代沟, 愉悦从容的团队氛围成为司伟每届班级和科研组传统。 兼具严肃与活泼的团队形象现如今已经成为司伟的重要标识,他也成了同学心目中的理想导师。
正是怀抱着这份平常心和暖意, 让司伟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与日常生活间找到了一条平衡之路。 他往往会提高工作效率,在下班后留出充足的时间陪伴家人, 见证女儿一点一滴的成长。 “热爱万物”是他的本色, 他的办公室和家中都摆放着精心呵护的花草盆栽,每天晚饭后,他会与家人一道漫步秦淮河畔,感受人间烟火。
身处步履匆匆的“快”社会,司伟坚定地选择“慢下来”,无论是几经转折扎根微纳领域,十多年如一日地潜心探索,还是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抑或以身作则启迪学生敢于试错,不为立竿见影的“成功学”而活,“慢节奏”的司伟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科研和教学的漫漫长路上。他接过前辈老师们手中的炬火,以“不忘初心”的姿态,朝着更广阔的星海稳步前行。结果。 面对同学们渴求“即时反馈”的焦虑,司伟不断言传身教地阐发着“你若盛开,蝴蝶自来”的道理,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做好当下,而非一味追求结果,从而使学生真正静下心来,沉浸于科研的海洋。
个人简介
司伟 博士,副教授,博导/硕导,机械工程学院医学装备系主任,江苏省优青、江苏省青托,东南大学“至善青年学者”(A/B 层次), 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入选东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优才培育计划”。 获东南大学第 28 届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等奖、 首届东南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Nanotechnology 期刊杰出审稿人奖、3MNano 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指导教师、“Electrophoresis” 期刊 Reviewer Certificate、IOPTrusted Reviewer、闵瑜校友奖励基金等。 主要研究方向是微纳尺度下的机械操控及机器人技术、流体动力学及传感器、结构工艺设计及加工制造,以及程序语言算法和三维建模与仿真。
(指导老师:丛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