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4-05-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我校举行医学与生命科学创新发展大会

    摘要:(上接一版)加快交叉学科发展,营造学科交叉的良好氛围和生态。 左惟为滕皋军颁发医学与生命科学部主任聘书。&nb

  • 人文学科书评写作的相关问题

    摘要:书评最常见的形式是“述+评”的模式,“述”与“评”兼而有之,不可或缺。“述”必须依靠“评”才能获得价值的升华,而“评”必

  • 文明再造:评李硕《翦商》

    摘要:《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是历史学者李硕撰写的一本关于中国上古历史的著作,2022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结合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文学科书评写作的相关问题

   期次:第1523期   作者:人文学院 毕云

书评最常见的形式是“述+评”的模式,“述”与“评”兼而有之,不可或缺。“述”必须依靠“评”才能获得价值的升华,而“评”必须建立在“述”的基础上才是有的放矢。如果述而不评,那么只是一篇摘要;如果评而不述,则像是一段片面的网帖留言。

 

书评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更是对作者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的思考和探讨。 笔者在去年参与江苏省首届大学生书评大赛东南大学校内遴选和省赛辅导的工作中, 注意到一些共性的问题,特此与大家分享。

 

首先是选题问题。一般来说,首选独立作者的专著, 因为这样的书通常是一个学术个体长期研究的成果,自主铺排,逻辑自洽,适合作为述评的对象。而论文集在这方面处于劣势, 因为论文集的文章之间关联往往较为松散, 缺乏紧密的逻辑关系,不仅难述,也很难评。 小主题的会议论文集可能会好一些, 但具体如何,还要看主编的干预程度,但这又会导致分不清所评价的是编者还是作者。

 

其次是 “述” 的部分该如何写的问题。 我们看到的书评,大部分在“评”的部分问题不大,反而在“述”的部分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述”的主旨在于对书籍内容进行全面、客观的介绍。要实现这一点, 首先要把自己确实读过这本书的证据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很多书评一眼望去, 觉得没有读过这本书也能写出来,看一眼封面、封底、腰封上的介绍和推广语, 再结合网络平台上的读友评价, 基本就可以凑齐了——这无疑是便捷的, 但也往往是无所遁形的。 好的书评, 追求的就是写出一些不认真读书的人写不出来的话语, 包括对作者原话进行恰如其分地部分引用 (而不宜过多引用)。 严谨的书评会在最开始给出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次甚至精装还是简装等信息, 因为不同版次在内容上会有一定的差别。 有些马虎的书评连这些基本内容都会搞错。 至于全书的章节内容架构, 应当根据书评字数的限制作出详略的调整。 对于本科生和研究生而言,“述” 是非常有必要的基础训练, 于平时有助于提高阅读知识积累的质量, 于毕业时则决定了给自己毕业论文撰写文献综述甚至摘要的高下优劣。

 

至于“评”的部分,则首先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和立场。“述”是相对客观的,一本书是怎么写的,做了哪些研究,表达了什么观点,这些都是客观存在于纸上的;而“评”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必须明确立场, 才能逻辑自洽。 另一方面,“述”是相对全面的,而“评”则可以侧重于某些方面。比如,当我们应出版社的邀请写书评, 那么当尽量着眼于值得肯定的方面;说缺点时要注意分寸, 如果言辞之中令人感到缺点大于优点,那就不太合适了。这一原理也同样适用于参加书评竞赛的书目。当然,如果一本书实在乏善可陈,那么干脆就不选。

 

书评要对书籍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客观评价。 评价书籍的优点时, 可以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观点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语言的流畅和精准等方面进行评价。评价书籍的缺点时,应尽可能客观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如逻辑不严谨、文笔平庸、论证不充分等。但在实际写作时, 还须注意书评作者和原书作者之间的关系:后辈评前辈、同辈相评、前辈评后辈,写法都不太一样。 我们看到有些书评本身应当是后辈评前辈, 以学习或谨慎商榷的口吻为主, 但可能是参考了前辈的前辈写的书评, 因此写出一些类似指点、 嘉许之类不合自己身份的话语来。

 

当评价一本书的价值和意义时, 评价的准确程度完全取决于书评作者对于相关议题的把握, 这类似于我们正式学术论文写作时必须处理的文献回顾问题。 有一些书,单独读起来觉得很好,但其实几乎没有创见, 都是把前人的成果糅合再现, 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比较有限了。 对于专业书评而言, 只有当书评作者知道前人推进到了哪一步, 才能精确说出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这也是学术刊物首选同行同领域研究者撰写书评的原因。

 

对于非专业同行的书评写作者而言,应当首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对于该书的主题,自己读之前了解到什么程度,读之后又推进到什么程度。 如果前后没有差别,那么这本书或许价值不大;如果读之前一无所知, 那么自己可能不是合适的书评作者;如果前后有一些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差别, 那么这就是可以着重介绍的书中亮点。

 

书评写到这里并不能戛然而止,而是需要一些照应现实、展望未来的拔高。但就我们的评审经验看来, 这反而是人人都掌握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