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4-10-15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匠心铸精品锻造新时代城市空间的“中国名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在2024“东大人的国家记忆”主题思政课上的访谈(摘要)

   期次:第1529期   

段进院士出差中接受线上访谈

主持人:您是学建筑设计的,为何会拓展到城市空间规划, 您又是怎样把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打造城市名片的呢?

 

段进:我的老师,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齐康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不研究城市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师。 ”强调建筑师的眼光不应仅局限在建筑单体本身, 而应站在城市的宏观、 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建筑问题。 这就引导我关注了城市,与单个的建筑设计不同,城市要复杂得多,内容多维、数据庞大、思想多元、政策多变,而最终要导向优质与健康的发展, 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系统设计。 城市空间规划相较于建筑设计, 更涉及城市的整体, 更具有挑战性。

 

在长期研究与实践中,深刻体会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设计不是形式符号的简单复制,而是城市空间基因的传承,也就是说空间要与地域特点及生活习俗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激发富有活力的城市生活。城市空间并不是扩大的建筑, 也不是建筑的集群, 不可能完全按照设计蓝图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知识、遥感、大数据、低碳、智慧设计、制图,同时,还有社会人文,将公众参与深入到具体地域、社区的规划设计中, 将公众的生活纳入城市规划的核心位置, 这样建设出来的城市才会是让人民群众记得住乡愁、 托得住归属感的城市。 打造城市名片,就是要破解千城一面,塑造城市特色。 以往,造成“千城一面”的原因,就是不尊重这个“空间基因”,你把自己的特色,自己的传统丢了,最后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了。

 

我在主持苏州的古城地区、 环古城水系、 虎丘地区等苏州关键性工程设计的时候,就把“水路双棋盘”“城中园、园中城”“廊空间”“粉墙黛瓦”等空间基因在城市发展中做了延续和传承, 提供了可持续的社会和自然环境。 后来被评为首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 城市设计成果被选为首批全国范例, 得到了国内外一致的好评。 远的不说,再说我们南京,我把空间发展理念运用在河西新区设计中。 当时我和团队克服了种种困难, 采取了城市设计引导下的空间使用与交通一体化设计, 对南京青奥轴线交通枢纽系统疏散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大胆创新, 形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地下立交, 率先提出了将青奥广场沿江山大街拓展为青奥轴线的概念, 形成综合一体的解决方案。 这一地区现已成为“当代城市文化新地标”, 是新南京的一张亮丽名片。

 

主持人:从雄安新区“一方城”的设计主持,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水乡客厅规划,您参与的都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请您简要给我们说一说, 这一路走来的感受和体会。

 

段进:总的感受和体会是光荣,这种光荣不仅是对我研究领域的肯定, 也是对我们东南大学团队能力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造福一方百姓而感受光荣。 有光荣就有使命,参与这些重大项目,我的心里有一种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那就是 “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要干到最好”。

 

说到雄安新区起步区 “一方城” 设计, 那是2017 年的一天中午,我突然接到电话,让我组个 5 人团队去参与雄安规划。 时间很紧,第二天晚上,我就带着团队直奔北京, 与全国其他 4 个顶尖城市规划团队一起,封闭起来投身“千年大计”的规划设计工作。 我当时心里就一个念头,要把中国传统的东方气韵融入雄安, 给雄安赋予一张“中国脸”。 中国传统城市规划讲究“山川定位”“方正形制”“中轴对称”“街巷里坊”,这些具有浓厚中华气息的空间基因, 都在雄安新区起步区的规划设计中被传承下来,为起步区大框架的最终确定提供了文化底蕴的支撑。 最终,雄安的规划纲要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成为雄安新区起步区的规划风貌。 接着,团队的设计方案, 从全球 279 家顶尖规划设计公司当中脱颖而出, 成为最终的三个优胜方案之一, 这也是所有方案中唯一没有和外方团队合作的作品。

 

还有长三角一体化示范水乡客厅规划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要求。 响应这些发展新要求, 城市规划设计如何从空间基因传承的视角发挥更大的技术作用,我们也在持续地创新探索。 从古至今,江南水乡地区都是中国经济繁荣、 文化昌盛之地,代表了一种典型的产居、人文、生态协调共生的滨水人居文明, 是东方威尼斯。 我们的设计提出集聚长三角智慧,成就世界级水乡客厅, 除了示范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引领跨界融合创新实践之外,还需集中展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 因此,如何挖掘江南水乡空间背后隐藏的规律, 并运用这些规律来传承地域文脉、 展示风貌特色就成为我们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 这些年您带领团队取得了很多辉煌耀眼的成绩, 您也从青年学生成长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翘楚, 请您给我们青年学子们说几句。

 

段进:前面在谈感受和体会的时候,我说过,“要么不干, 要干就一定要干到最好”。 这是决心,但要想把一件事做好,光有决心是不够的,还要有坚实的基础、坚韧的毅力和雄厚的实力。 要沉下心来,像打地基一样打牢专业基础; 要吃苦耐劳、 百折不挠,绝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 加油吧,同学们!段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博导、城市空间研究院院长。 1978 年进入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学习,1992 年获东南大学博士学位并先后在建筑研究所和建筑学院任教。 段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30 余年, 创建了城市空间发展理论体系,提出 “空间基因” 并建构了解析与传承技术, 较好地解决了当代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破坏和历史文化断裂的技术难题, 并成功应用在“十三五”国家战略—雄安新区、“十四五” 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南水北调、苏州古城、南京 2014 青奥村等重大项目以及广泛的古城保护与新区建设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