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25-03-15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东南风

    摘要:花开东南

  • 诗二首

    摘要:游梅园 作者万景文 梅园深处书香浓     &nb

  • 蓝韵流芳:当青春“染”上千年靛青

    摘要:参观蓝印花布博物馆左图:采访;右图:宣讲编者按近年来,东南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放大 缩小 默认

蓝韵流芳:当青春“染”上千年靛青

—东南大学“蓝色的海”社会实践团探寻南通蓝印花布传承之路

   期次:第1537期   作者:周奕彤

参观蓝印花布博物馆







左图:采访;右图:宣讲

编者按 近年来,东南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殷殷嘱托,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推动实践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利用寒暑假及学生课余时间,全面开展社会实践工作,与校外多单位,校内多部门、多学院协同联动,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筑牢实践育人全链条,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构建实践育人新范式。 我校实践成果形式多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本期开始,校报和校团委合作,开设“社会实践我参与”栏目,介绍我校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东大学子自主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关知识,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解和思考,推动东南大学社会实践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专业化发展。“小时候见过奶奶用蓝印花布编织的丝巾,蓝色的纹样还一直在心里记着。 ”团队成员的一句话, 点燃了六个南通籍东大学子的热情。2024 年寒假,“蓝色的海”实践团———周奕彤、周成晨、郑林、郑景秋、王旭升、余谦一,带着对乡土文化的眷恋,踏上了探寻蓝印花布千年脉络的旅程。

 

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老师听闻团队的来意,打趣道:“现在的年轻人,手机壳都比蓝印花布花样多, 你们真愿意来了解这个 ‘老古董’?”大家晃了晃背包里的相机、问卷和笔记本:“不仅要了解,还要让它‘潮’给您看! ”

 

在博物馆听布帛“吟诗”

 

推开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的木门,仿佛跌入一片靛青色海洋。秦汉的简朴麻布、唐宋的典雅绸缎、明清的繁复纹样……令人目不暇接。“这匹‘鲤鱼跃龙门’是光绪年间的嫁衣布料,新娘穿着它,寓意一生顺遂。 ”传承人指尖抚过展柜玻璃,纹样上的鲤鱼鳞片竟在阳光下泛起微光。

 

周奕彤举起相机时,手都在抖:“镜头都装不下这些美丽。 蓝印花布一点也不土,而是穿越千年的情书。 ”周成晨趴在地上拍摄纹样细节,保安大叔摇头笑叹:“这群孩子,比考古队还较真儿! ”

 

机械臂与老染缸的“跨时空握手”

 

走进曹裕兴蓝印花布印染厂, 蒸汽裹挟着靛蓝染料的气息扑面而来。 流水线上,机械臂正精准雕刻传统纹样;车间的角落,老师傅仍守着老染缸, 用木棍搅动深蓝的漩涡。 “机械一天能刻 200 块版,但牡丹花蕊的弧度,还是得我亲手修。 ”王师傅举起一块刻版,阳光从镂空处漏下,在地面投出蝴蝶的影子。

 

最让人惊叹的是“氧化”工序,如魔术戏法一般———素白的坯布浸入染缸, 提出时竟是黄绿色,悬挂空中与氧气接触后,才又渐渐显现出深邃的蓝。 余谦一盯着腕表计时:“21 分 37 秒! 古人说的‘青出于蓝’,真是一场与时间的浪漫博弈。 ”

 

刻刀下“复活”的队徽图腾

 

“手腕要稳,呼吸要轻,下刀如落雪。 ”传承人老师示范刻版时, 窗外的麻雀好像都变得安静。 轮到实践团实操,刻刀却像失去了掌控———周成晨的波浪纹样刻成了锋利的宝剑,郑林的“蓝色的海”字样切断了三次。 直到第三次尝试, 他们放弃了刻出字, 终于刻出了郑景秋给团队设计的队徽图样。

 

当亲手染制的布匹在风中舒展, 周奕彤突然有些感慨:这抹蓝里,有草木的呼吸,有匠人的心跳,还有我们划破的三张创可贴。

 

给非遗开的“创意药方”

 

收集调查问卷后,王旭升整理了调查数据,但数据给了当头一棒:超 70%的年轻人认为蓝印花布“老气横秋”。 传承人叹道:“我们试过 ‘直播带货’, 但观众只点赞不下单。 ” 连夜讨论后,实践团提出了“非遗+”的创新方案:

 

设计创新: 图案与色彩的革新———让南通蓝印花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案和色彩搭配。 与传承人进行交流后,郑林发现他们已经开始在此方面进行创新。 他们在访谈中提到, 他们已经开始尝试用年轻人更爱的渐变浅蓝来代替原来的深蓝。应用拓展: 二维到三维的变换———现代创新将其应用范围拓展到三维空间,蓝印花布可以被设计成浅浮雕形式, 用于装饰和家具设计。

 

文旅融合:非遗与旅游的碰撞———整合南通当地的文旅资源,开发以蓝印花布为主题的旅游线路, 如参观蓝印花布博物馆、体验印染工艺等,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

 

更令团队成员骄傲的是, 当带着这些方案和亲手制作的蓝印花布方巾走进中小学课堂时, 学生们摸着靛蓝染料惊呼:“这比化学实验‘酷’多了! ”

 

采访结束时, 传承人望着工作室的孤灯,忽然问道:“等我们这代人走了,这些灯还会亮吗? ” 周成晨指着手机里刚设计的“蓝印花布虚拟博物馆” 界面答:“您看,00后已经在用代码搭建新的展台了。 ”十天的实践,“蓝色的海” 实践团染蓝了六双手,写满了三本笔记,更读懂了一个真理:非遗传承不是把古董锁进玻璃柜,而是让传统与青春“双向奔赴”。 那些刻刀划过的纹路、染缸翻涌的蓝浪、少年炙热的眼睛,都在诉说———千年靛青永不褪色, 因为每一代中国人,都会为它添一抹新的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