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9-12-2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连海教授鉴赏中国剪纸与传统玩具

   期次:第1110期   


  本报讯12月6日和7日晚,应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的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连海教授做客人文大讲堂,为东大学子作了题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鉴赏》和《中国传统玩具鉴赏》的精彩系列演讲。
  第一讲中,王连海教授先向大家介绍了剪纸的历史沿革,从汉代剪纸雏形的出现,到唐代工艺精湛的剪纸作品,进而到宋代剪纸专业化、商业化的转变,清代剪纸地域性风格的凸显,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的中国民间剪纸在沿革发展中形成了成熟稳定的艺术风格。王教授又将中国剪纸与外国剪纸作了横向的比较,他指出外国剪纸多为文学作品的插画,风格不突出,而中国剪纸有无相生,虚实相成,将物象压挤在一个平面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随后,王教授结合大量的图片,为大家讲解了剪纸主要分为窗花、剪纸绣花样和特种剪纸三种。河北、陕西、广东、浙江等地风格迥异的剪纸作品让大家一饱眼福:以皮影戏、戏剧人物、京剧脸谱为题材的剪纸别具一格;以《耗子娶亲》为主题的剪纸作品寄托着多子多福的美好寓意;剪纸上寥寥一枝柳条,两只燕子,就溢满了荡漾的春意。王教授还带大家走近了几位民间剪纸大师,他们的传奇色彩让人惊叹。谈到剪纸的工艺及市场时,王教授反复强调剪纸就要像剪纸,要具备其他艺术语汇所不能表现的东西。王教授主张民间剪纸应当是简洁大方、健康向上的原生态作品,其主要功用就是装点环境和渲染气氛。
  在第二讲,王教授按功能将民间玩具分成七大类。观赏玩具以泥人为代表,蕴含了阿福、如意、蚕猫等形象,朴实而又喜庆。王教授按图讲解,分析民间作品具有人物比例失当和装饰简练生动的特点。以元宵节的花灯、中秋节的兔儿爷、清明节的风筝和冬至节的九九消寒图为例,王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极富民俗性的节令玩具。哨子、拨浪鼓等音响玩具,空竹、投壶等健身玩具,糖人、虎头鞋等实用玩具,七巧板、九连环等益智玩具,王教授点面结合,将其发展演变及功用特点一一评述。
  王连海教授是我国著名民间工艺研究专家,对我国传统民艺有着独到而深刻的研究。演讲中,王教授语言诙谐风趣,融入了自身收集民间工艺的经历和对民间艺术的体悟,为大家展示了民间剪纸和玩具的全貌。王教授的系列讲座将大家带入了至真、至美、至纯的传统民艺殿堂,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风味扑面而来,有助于民间艺术的弘扬和美的熏陶。艺术学院的张燕教授对此系列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成吟斐)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