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从公元四世纪罗马君士坦丁大帝宣 布《米兰敕令》以来,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 渐传欧洲乃至世界。多姿多彩的基督教教 堂散布于欧洲大地之上,成为欧洲建筑艺 术的奇葩,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 堂、梵蒂冈圣彼得教堂、罗马万神殿与佛罗 伦萨圣玛尼亚教堂、意大利比萨教堂、米兰 大教堂与威尼斯圣马可教堂等,已经被批 准为世界文化遗产。
意大利比萨宗教建筑群是罗马风建筑 的代表作,由洗礼堂、主教堂、钟楼组成,初建 于1063 年,1265 年竣工。它继承了早期基督 教教堂的长短轴十字形布局,史称 “拉丁十 字”,长轴由高大的中厅和两边的侧廊组成, 中厅在罗马穹隆顶结构的基础上加以简化, 外设钟楼。主教堂外观封闭,规模较小,白云 石砌造外壁,嵌以红石线脚,铜铸浮雕门扇显 得厚重,门楣饰有石雕人像。钟楼高50 余米, 顶部偏离中心已达4 米余,人称“比萨斜塔”。 同样洁白,比萨教堂比较米兰教堂雕刻大少; 同样磨砌拼嵌,比萨教堂又远逊于佛罗伦萨 圣玛尼亚教堂。从比萨宗教建筑群,正见罗马 风建筑设计和施工较为粗糙的特点。
意大利建于830 年的威尼斯圣马可教 堂,则是罗马风与哥特风教堂过渡阶段的 产物。缤纷的色彩、不高的体量、众多的穹 隆顶和重叠的透视门,使圣马可教堂显得 秀丽轻盈。教堂内,金粉绘制的壁画布满穹 隆顶,圣马可教堂因此成为欧洲耗用黄金 最多的教堂。教堂一侧,钟塔高99 米,塔顶 耸立着圣马可黄金像,成为圣马可广场的 标志。教堂左右,上下议院平行延展。它接 续着教堂和塔楼强烈起伏的轮廓节奏,恰 似亚得利亚海面海浪翻滚,浪峰荡漾。上下 议院与教堂围成元气内聚的圣马可广场。 广场外,海风汤汤,海鸥翱翔,又与广场内 形成开敞与内聚的对比。无怪拿破仑把圣 马可广场誉之为“欧洲最美的客厅,只有蓝 天配作它的屋顶”。
12 世纪初,哥特式建筑率先在法国兴 起,15 世纪流行到整个欧洲。高耸的尖塔、 垂直的束柱所形成的飞升感,传达出人类 仰求上天并向上天展现才能的双重心态, 给人以向天国飞升的幻觉。尖券斜肋拱顶 大大减轻了墙壁和屋顶的重量,窗户饰玻 璃镶嵌画,阳光通过彩色玻璃窗户照射到 教堂内部,使教堂内部影影绰绰,增加了宗 教神秘的氛围。因为建筑高峻,哥特教堂外 壁往往增设扶壁,以防建筑倒塌。此行西 欧,我看了三个享誉世界的哥特式教堂。
法国巴黎圣母院是法兰西早期的哥特 式建筑,也是巴黎最古老的建筑和最出色的 教堂,建于1163 年,1250 年大体完成。其正 立面上下用两条券带、左右用两根柱子均分 为三段,不像哥特式建筑尖塔高耸,倒像缺 少哥特式的尖顶。底层三个入口以层层凹进 的同心圆线脚组成券洞门,增加了主立面的 变化。这样层层凹进的券洞门,美术史称为 “透视门”。透视门从罗马风建筑开始,在哥 特式建筑中流行开来。正门破风雕刻埃及法 老像,左右破风雕亚当、夏娃像,券带雕28 个犹太国王立像。正立面中心有一个硕大的 圆窗,美术史称为“玫瑰窗”,是早期哥特式 建筑的特有装饰。主殿长130 米,阔48 米, 内部空间比科隆大教堂开敞。窗户玻璃拼嵌 几何图案。教堂中央竖向立有长龛,四面镶 铜雕鎏金宗教故事。祭坛内饰彩塑,石雕较 少而且石质粗疏。绕教堂一圈,见壁柱顶上 都有一个小小的塔尖,后立面尖塔高达90 米,侧看屋顶变化比较正立面丰富得多。
德国科隆大教堂是哥特式典型建筑, 初建于1284 年,1880 年尚在增建。双尖高 152 米,居世界第二(德国乌尔姆教堂尖塔 高161 米,为世界第一塔高)。二战中,科隆 被炸为一片瓦砾,而科隆教堂无毫发损。因 此,科隆教堂处于现代建筑 的包围之中。我们到科隆时, 正逢下雨,雨中的教堂影影 绰绰,外壁不多的石雕也见 不分明。教堂内,窗户嵌着玻 璃拼嵌画;左右神龛内各嵌 一组彩塑。主祭坛前,红衣主 教正在做弥撒,信徒们口中 念念有词,全不以熙熙攘攘 的游客为意。论磨砌雕饰,科 隆大教堂无论内外都是无法 与米兰教堂相比的了。
意大利米兰教堂初建于 1385 年,花费100 年建成基 本骨架,1750 年在教堂歌坛 顶上加建了一个最高的尖 塔,达107 米。因为尖塔太 高,边建边倒,局部到19 世 纪才完工。尖塔使米兰教堂 处于不停的修缮过程之中, 以至人们很难见到米兰教堂脱卸脚手架后 的身影。教堂通体) 白,135 个尖塔直刺苍 穹,每个塔尖上都饰有一个石雕人像,外壁 共嵌有2500 处石雕像,内部共嵌有3500 处石雕像。米兰教堂成为世全界雕像最多 的教堂、哥特式教堂的顶峰。其窗户全用彩 色玻璃碎块拼嵌为宗教画面,成为不识字 人的圣经。
在佛罗伦萨,一行人安步当车。走过弯 弯曲曲的石板路,经过无数名人故居,我们 来到小巷尽头的圣玛尼亚教堂。眼前的教 堂,竟如皇后般地雍容端庄!教堂外壁,用 白、绿、红三色大理石拼贴镶嵌,黄大理石拼 嵌的穹隆顶熠熠生辉,加上穹隆顶上的八角 形亭子,总高达115 米。壁上每一个圆雕、每 一幅高浮雕、浅浮雕与镶嵌画都是绝世珍 品,一大群艺术的疯子为她倾泻出了毕生疯 狂的热情、全部的智慧、惊人的耐力和无比 的细心!从1296 年开始,70 年建成教堂哥 特式的主体框架,却因屋顶样式为市民热议 而被半途搁浅,直到1420 年,伯鲁乃列斯基 用拜占庭教堂的叠涩法建造了穹隆顶,才完 成了这样一件旷世杰作。中世纪的西欧,原 本是不允许使用东罗马拜占庭教堂的样式 的。伯鲁乃列斯基大胆冲破禁忌,将哥特式 建筑与拜占庭式建筑融合在一起,使圣玛利 亚大教堂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报春 花。遗憾的是,教堂外后人新砌了建筑,使圣 玛尼亚教堂外部空间十分逼仄。
15 世纪至17 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 兴运动,建筑领域表现为古典风格的复活。古 典主义建筑崇尚古典柱式,强调外形的端庄 与雄伟,内部装饰则极尽豪华。占据梵蒂冈国 三分之一国土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广场,便是 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作品。教堂建于1506 年 至1626 年,平面作希腊十字形(正十字形), 中央大穹隆顶与四角四个小穹隆顶组成正方 形主构,雄踞于正十字形中心,大穹隆顶离地 137.8 米,主立面构图严格对称。教堂门口,左 边站立着圣彼得石雕像,右边站立着圣保罗 石雕像;教堂正前方,矗立着埃及法老纪功 碑--方尖碑。圣彼得教堂内部空间之大、之 豪华、之丰富,为世界教堂之最。内壁布满神 龛,神龛间布满马赛克拼嵌的壁画。除两尊木 乃伊被安置于神龛前面外,历任教皇的遗骸 都被埋葬在神龛之下,每一个神龛上都置有 石雕像,以米开朗基罗《耶苏受难》为首唱,以 教皇保罗二世陵墓及陵前石雕为终曲。保罗 二世以后,教皇陵墓才不再置于圣彼得教堂。
17 世纪初,教皇保罗五世下令在圣彼 得大教堂正方形主构前外接一段大厅,使 教堂平面变为拉丁十字形 (长十字形),遮 挡了教堂主立面的完整构图,成为狗尾续 貂的败笔。17 世纪中期,建筑家伯尼尼又 建造了教堂入口广场,平面由椭圆形和梯 形组合而成,椭圆形宽195 米,284 根柱子 组成柱廊,圆形廊柱为前导序列,前排圆柱 顶上各置一个圆雕人像。椭圆形柱廊与教 堂间,梯形柱廊的实墙显然有欠空灵,成为 圣彼得广场的又一败笔;柱廊的柱子全部 用石粉与水泥搅拌灌注而成,难比罗马万 神殿全部柱子都是用整块花岗岩雕出。广 场与教堂被包围在两重廊柱之间,观众视 野受限,无法拍摄教堂正立面的完整构图, 只能从侧面感受教堂的恢弘壮观。圣彼得 教堂17 世纪之后的加建工程,就像高鹗续 红楼,留给后人作永远的评述。
中世纪以来任何一座教堂,都比不上 万神殿这位老者使人回味绵长。它是罗马 帝国遗留下来的唯一完整建筑,复建于 120~124 年。圆形的神殿前,16 根圆柱构成 宽大的门廊,柱高14.5 米,柱身用整块黄色 花岗岩雕成,柱头、柱础用白色大理石雕出。巨石垒叠的神殿墙壁厚达6.2 米。入内,穹隆顶中央的圆洞射入天光,不仅减轻了屋顶给墙壁带来的沉重负荷,天光投射于内屋顶凹陷的方格上,形成黑白分明、随阳光移动的方格图案,同时使殿内弥漫着安详静谧的氛围,使人产生宗教神秘、天国光明的心理感受。神殿外还残留着前79 年原建神殿的围墙与拱门。站在罗马帝国的宏大遗构面前,我充满着朝圣般的敬意:两千年前的罗马人,是怎样将如此高大的柱料裁切出来并竖起安装的?跨度43.2 米的穹隆顶全无支撑,其结构又是怎样施工的?
万神殿留给我对人类文明史的无限思索。
此行西欧观摩了这许多欧 洲教堂的极品,1500 年来西方建 筑的流变线索在我头脑中趋于清晰。罗丹 把大教堂形象地比喻为“一位直跪地上、伸 手向天的女子”(罗丹 《大教堂》)。在我眼 里,德国科隆大教堂像手执丈八长矛的伟 男,意大利米兰教堂像身披洁白婚纱的新 娘,佛罗伦萨圣玛尼亚教堂像雍容华贵、仪 态端方的皇后,梵蒂冈圣彼得教堂像胸有 万千气象的皇帝,威尼斯圣玛利亚·塞卢特 教堂则像活泼可人的小姐:它们风情万种, 各有人性,又各有个性。如果没有雨果的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缺少塔尖的主 立面会常遭诟病;如果没有圣马可广场造 势,圣马可教堂的体量将难以在威尼斯市 中心压阵;如果没有比萨斜塔,比萨教堂不 可能名闻遐迩。可见,建筑与环境互相依 存,与文化互动互生。后人对于前人留下来 的建筑精品,无论建筑环境增之一笔,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