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18-11-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汤显祖与《牡丹亭》田芳朱灵慧

   期次:第1381期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牡丹亭》传奇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书早在17世纪已远传海外,据日本《御文库目录》记载,正保三年(清顺治三年)御文库已收藏明刊本《牡丹亭记》,1916年日本文教社出版了翻译本。最早译成西方文字的,是1929年徐道灵用德文撰写的《牡丹亭》摘译和介绍,到1937年德文全译本由苏黎世与莱比锡拉施尔出版社出版。1939年则有英译版出版。在DanielS.Burst编著的《100部剧本:世界最著名剧本排行榜》中,《牡丹亭》名列第32位,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剧本。该剧标志着明代传奇发展的最高峰。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他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剧作方面,他著有《紫箫记》(后改编为《紫钗记》)、《还魂记》(又名《牡丹亭还魂记》或《牡丹亭》)、《南柯记》和《邯郸记》四种剧本,合称《玉茗堂四种传奇》(馆藏索书号:I237.2/37,馆藏地:特藏室),因这四部戏都与“梦”有关,又被合称为“临川四梦”。其中的《牡丹亭》全剧文辞华美,描摹人物心理细致传神,这种创作风格,被近一个世纪的剧作家所模仿,称为“临川派”。
  《牡丹亭》基本情节采编自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官家千金杜丽娘在满园春色中领悟对大自然的倾慕,挣脱封建礼法对身心的束缚,在游园春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梦醒之后感伤而亡。书生柳梦梅拾到丽娘生前自画像,朝夕呼唤画中人,终与鬼魂结合,并使之还生为人,结为夫妻。汤显祖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大胆的想象和艺术的夸张,塑造了杜丽娘坚毅果敢又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是继《西厢记》崔莺莺之后,又一个鲜明的中国古典戏曲形象。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一切,无不归于一个“情”字,它是那个时代的感召,亦是至今依然摇荡性灵、感染人心的“秘方”。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