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勇, 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 2017 级硕士研究生,2019 年参军入伍,因在部队中的优异表现,于 2021 年获“四有”优秀士兵及嘉奖。
按照当时的入伍政策,24 岁是征兵的截止年龄。2019 年,年满24 周岁的孙宝勇, 抓住人生最后一个参军入伍的机会, 圆了高中时期萌生的军旅梦。 然而,赶上这趟“末班车”,实为不易———本科期间,他参军的想法一再受阻,而研究生阶段的他又错失报名的机会。 直到研二,他方才如愿入伍。
部队是现实的。 “24 岁,在部队,大都已成为班长骨干。 ”而同是 24 岁的他还是一个尚未取得义务兵军衔的新兵。不仅如此,相比众多的二十出头的士兵, 作为“大哥哥”的他,身体素质稍有落后。年龄,成为他心中久久没能跨越去的一道坎。“我们属于机动分队,平日武装训练比较多。像一些武装长跑之类的项目, 最初甚至未能及格。 ”
“如果祖国遭受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训练场上,战友们一起唱响的军歌,热血而铿锵,给予他源源不断的动力。 训练再加练,他奋起直追,永不放弃,从不及格到及格、良好甚至优秀,他逐渐放下“年龄差”的顾虑,赶上了大部队。
部队的生活,并非只有热血与刀枪。能武能文的他,在参军第二年,承担了部分文书方面的工作。文书,这项听起来似乎比武装训练轻松的工作,却并不简单———万事开头难。岗位变动之初,未曾接触过相关工作的他,最开始和大多数人一样,使用 excel 处理数据时,“仅会使用简单的公式, 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 制作展板时,“基础不扎实,设计风格不自然、大气”;而公文材料等的撰写, 格式内容每一项都有严格的要求,这项任务对新手而言一点也不友善。 此外,生活中其他的各类事务接踵而至, 需要他细致协调处理。
但是 “任务下来了, 你不能因为不会就不做”,所以他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主动加班,很快便熟悉了繁琐而忙碌的文书岗, 成了部队里一颗坚固的“螺丝钉”。
退伍归来,他最忘不掉的,是老班长教授的“一挺三大”:挺直腰杆,大声说话,大胆锻炼,大方做人。 结合当下的校园生活,他如是理解: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生活,做事主动担当,做人坦荡透彻。 经过两年的磨炼,如今的他,面容精神,谈吐自信。回想起两年的军旅生活,他说,“在任何岗位上其实都是一颗螺丝钉,一定要在某个岗位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去做出自己的成绩来。 ”参与过战备训练、野外驻训、实弹演练、专项任务、知识竞赛、文书工作等,他感觉在部队“经受了不只是两年而已”,他瘦了,晒黑了,也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