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帅教授和同学们在一起
清瘦而干练的身形,和煦又阳光的笑容,董帅给人的第一印象谦逊而温和,与他交流的过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积极向上的能量———这就是董帅给大家留下的最初印象。
霍英东奖青年科学奖获得者、江苏省物理杰出青年奖获得者等,众多的头衔足见董帅在科研方面的成就。不仅如此,董帅还是东南大学首届杰出教学奖(新秀奖)获得者、东南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并四次荣获“吾爱吾师”物理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足见其深受学生喜爱。
自2009年入职东南大学物理学院以来,董帅始终奋斗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不但讲授的课程广受学生欢迎,多次带领本、硕、博不同层次的学生斩获诸多奖项,还在《自然·材料》《物理评论快报》等业内顶级刊物发表了多篇论文,多次受邀在美国物理学会三月会议等知名国际大会作邀请报告,期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个项目。正是有一批像董帅这样奋发向上的青年教师,以及他们的不懈努力,近年来物理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
因缘际会:以兴趣之初心结缘物理
如何与物理结缘?董帅用了“因缘际会”这四个字来形容。是命运的偶然选择,更是实力悄然积累,使他的人生充满了机遇和收获。所谓“桃李有缘沾雨化”,从童蒙时期开始,自然科学的普遍规律和独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董帅。虽然高考填报志愿时,物理学科并不是董帅的首选,但高考的偶然涨落替他选择了物理专业。在短暂调整心情后,董帅带着随遇而安的平常心、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初心,全身心地投入了物理学的学习中。
在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本科就读期间,董帅始终潜心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保研资格。他本来计划换个环境去读研,却有幸在网络上偶遇后来的恩师,受其感召,遂改变想法,定心留下读研并攻博。随后又恰逢国家留学基金委首次启动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项目,他抓住机会,远赴美国田纳西大学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联合培养。
在国外学习交流的两年时间里,他进一步接触到了物理学国际学术前沿,拓宽了自己的学术视野,锻炼了自己的研究能力,为回国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遇上东南:以赤诚之决心投身科研
求学期间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扎实深厚的积累,遇上东南大学物理学院这片等候深耕的土壤时,董帅与东南大学便碰撞出了耀眼的火花。
博士毕业后,董帅选择了东南大学这个翻涌着生生不息活力的舞台,以自己的不懈努力为物理学院学科发展添砖加瓦:首个国家重点项目、首次主办国际会议;多次在国际重要大会展现东大青年教师风采、多次在国际顶尖期刊上报道前沿进展、担任多本国际知名期刊副主编与编委,董帅通过自身的业绩,与其他优秀老师共同带领东南大学物理学科发展步入崭新的阶段,显著提升了东南大学物理学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谈及学科发展,董帅结合自己海外游学的经历,讲述了他早年留学时国内和海外的学科实力差距之大,以及近年来国内物理学科的飞速发展。董帅对国内物理学的研究前景充满信心。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从财政投入、人力资源、政策导向等多方面给予了科研工作者强大的支持:实验设备越来越先进、研究者的待遇也越来越有国际竞争力、海外优秀学子回国建功立业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
他举了一个例子:十五年前,在许多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寥寥可数,而如今,来自中国的青年学生已经能崭露头角,他们在国际学术活动中胸有成竹、谈吐自信,并开始斩获各类奖项。作为时代转变的亲历者,他能感受到,目前国内物理学研究的发展形势很好,我们正处在从一个“仰视者”的身份转向“平视者”的阶段。当然,历史积累的差距仍在。董帅信心满满地断言:下一代青年学生,一定能争做时代浪潮中一朵奋力翻涌的浪花,成为我国物理学科赶超世界的新希望。
春风化雨:以炙热之真心潜心教学
谈起自己由“学生”向“老师”身份的转变时,董帅显得十分谦虚谨慎。他认为从博士生到教授这样看起来有些“突兀”的转变,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挑战。
董帅认为,作为教授,首先是要拓宽自己的研究视野,与学生时期只需负责好单一方向的课题不同,身为教授与导师,更需要有总览整个学科领域的视角,从浩如烟海的学术问题中筛选出有价值并且适合开展的课题;其次不能因自己已经是教授就脱离研究第一线,当甩手掌柜,不再亲自动手获得第一手数据了。至今,他仍保留着从学生时代就养成的好习惯,独自或者与学生一起完成研究。无数个清晨和夜晚,都能看到他在办公室里专心工作的身影。
在教育教学方面,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他需要付出比资深教师更多的努力才能胜任“教授”这个位置。为此,从课程内容的取舍、教案的字斟句酌、课件的逐页打磨、思政内容的有机融入,再到课后的科学考核、逐年的更新优化,董帅无不力臻至善。学生的评价是对他辛勤付出最真切的肯定:青年授课竞赛二等奖(当年一等奖空缺)、多次获得‘吾爱吾师’物理学院最受欢迎老师称号,这与他生动有趣、深入浅出、却又干货满满的授课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物理教学中,董帅非常强调物理图像和逻辑思维。他认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先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物理学图像,然后再对物理问题模型化和抽象化,随后才进行数学运算,这样的思维方式会让物理更加清晰易懂。同时,如果能跳出应试的窠臼,站在更高的维度俯瞰物理学科,从日常现象洞察万事运行的基本规律,就会使得物理的学习变得有趣和简单。因此,董帅在授课过程中时常会旁征博引、拓展相关的课外知识,以此来加深同学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帮助同学在脑海中构建跨学科相连的知识网络、拓宽视野,提升联想思维能力。过硬的专业素质、有趣的教学模式,加上一点个人魅力,这就是董帅深受学生喜爱的理由。
除了课堂教学,董帅还有研究生导师的职责。他谈到了在国外留学期间的师生关系:导师与学生更像是办公室里的同事,也是科研道路上的战友。即使师生关系很融洽友好,国外师生之间一般不会在学术工作之外产生很多交集。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和现实环境下,导师更像一个家长,需要承担更多的事务,关注的不仅仅是研究生的学业和科研进展,还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个人发展等方方面面。在国外学习的经历,结合中国传统的师生观念,形成了董帅既关心引导学生,又注重学生个体独立性的师生相处模式。
自强不息:以“当打”之匠心担当使命
董帅曾经以“离经叛道话物理”与“物理学照亮世界”为主题给中学生做科普报告,在演讲中他提到“用文学的语言阐述物理学的奥秘”这一观点。在现实生活中他也正是这样尝试达到科学与人文的和谐。在疫情之前,董帅经常利用寒暑假去国外访学与旅行,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用自己的思考见证思维的深度。
他举了这样生动的例子,当你的脚踏足于德国的土地,耳之所闻是莱茵河水缓缓流过的淙淙水声,目之所及是楚格峰终年积雪的山巅,便会于瞬间接触到智慧的触角,隐约明白为何黑格尔在此能建立古典哲学学派,普朗克又如何在此萌芽出量子的思想,欧洲文明是怎么突然超越东方而又如何一步步衰退……
凡此种种,似乎都有自然规律在暗中支配,而物理学正是这种隐式自然规律在人世间最显式的代表,故而要背起一生的热爱作为行囊趋之往之,才能在旅途中解答心中数不尽的疑问。
当物理学与人生的奥义结合,董帅看到了自己肩负的使命,也期望着中国物理学科欣欣向荣的未来。他曾给自己的人生定下过这样一个命题:“当打之年,责任在肩”。诚哉斯言,在中国飞速发展的今天,确实该有一大批像董帅这样有知识、有担当的人构成当前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各行各业的升级换代贡献出自己的赤诚和智慧。董帅认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所期待的,“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是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所需要担当的责任。
采访期间,恰逢一年一度的诺奖周。我们不禁要问,时至今日,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得主为什么仍然这么稀少?董帅认为,抛开评奖机制等因素不提,国家整体科技实力的显性增长是需要时间的积淀,也就需要我们的教育体制在时间长河中大浪淘沙。正所谓“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还请诸君摒弃急功近利的浮躁想法。恨不得今年国家投入几个亿,明年就得为中国捧回一个诺奖来,这是不现实的。亦不可选择“躺平”来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社会竞争,而应当在时间寂寞流淌的过程中耐下心来增长本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能在诺奖的舞台上开花结果。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董帅对工作的热情令人感佩。“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他努力从课堂中、教室里的一方天地望见更大的世界,以赤子之心拥抱科研与生命的意义。正像一枚河蚌要经历多年泥沙的磨砺才能打磨出一颗莹润的珍珠来,董帅希望东大的同学们能接受更多磨砺,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成为一颗真正闪耀的珍珠惊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