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的故乡
□李秀琴
期次:第976期
是否还记得电影《大转折》里刘邓大军脚下的那片土地,那片土地的荒芜和沉重?是否还能听得到那一个个并不古老的故事,讲述着许世友将军一世的传奇?是否还会轻轻翻开一份杂志,在惊叹“红城绿水”的秀丽之时触目一个陌生而平凡的名字———大别山新县?然后深深铭记?
山还是那样的高度,水还是曾经的颜色,巨大的石块披了一层又一层的苔藓,插入山体,静静地沧桑着。当岁月随着那些故事愈走越远,愈走愈模糊,那些人的背影,和微笑,却愈走愈清晰,愈走愈动人。漫步于他们曾经来往穿梭过的土地,似乎仍能听得到他们那样热切的盼望。
我的前辈,在这山间水边辛勤地耕耘,然后小心翼翼地收获过,然后为了一个红色的信仰和旗帜,他们放下了剪烛西窗的温馨,扛起了枪,开始另一种更为长久的耕耘。战火,硝烟,伤残,死亡,战争带给他们的也莫过于此了,很多人没能坚守到最后,就永远地离开了,一如他们曾经多么平静地来到这片美丽的土地。翻开史料,关于这片土地的记载长长的排开来,逝者的姓名一个接着一个,每一个都是深刻的痛和幸福,让人久久地感动着。这里曾经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这里走出了曾经叱咤中原的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八支主力队伍;这里起飞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架飞机“列宁号”;这里诞生了豫鄂皖苏区的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革命期间,在这个至今都不足6万人的小县城里,竟有5.8万人在硝烟中永远地离开了……许世友,李德生,他们的名字来自这片土地;刘伯承,李先念,邓小平,他们也都为这山山水水所熟知。而那些无名的英雄儿女,他们朴素的信仰,纯洁的性灵,都已浸透这里的每一寸黄土地,赋予这里的欣欣草木以无比的灵性,成为这小城最透彻的风景。
一切都过去了。历史汹涌澎湃着走过那个年代,走过我们安安静静的小城,荒芜和泥泞,随恶梦一起,都结束了。鲜红的屋顶灿烂起来了,奔驰的火车驶过来了,新鲜的街道宽敞了,山里的人们带一脸清新的微笑带着纯洁的性情走出去了,而很多八方来客也好奇地走进山走近水,流连忘返其中了。
面对任何一座堪称伟大的城市,我们都会默默想念我们的故乡,那精致的小城,优雅的乡村,那种含蓄和平和的感觉。我们不会在任何一份夸夸其谈的伟大面前自惭形秽,因为历史的深度,现世的繁华,我们的故乡,功不可没。
每每走在那蜿蜒山脚下的宽阔公路上,旁边是河滩、树林。哗哗的小河,远处掩映于林中的小屋微微露出一角,鸡鸣犬吠,愈发显得宁静和温馨。我的心在这时在这片土地上是最自由的,最沉静的,她的儿女们,带着如水的清澈文字,如山的豁然性情,如前辈的气概和坚持,一路走着,每一份阳光,每一声鸟啼,每一朵白茶花的飘落,每一阵隆隆的松声,都是心底的依恋。
而我们的小城,就那样平静的繁华着,艳丽着,思索着,前行着,一如既往……(基础医学院“60年前的追忆”主题活动获奖征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