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6-03-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

明荣知耻与学者的气节

本报评论员

   期次:第991期   


  近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应树立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祖国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深邃,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是非、善恶、美丑之间的界限,对我们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取向。恩格斯曾指出:“每个社会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对社会发展起引领作用的“大学人”,有其特殊的荣辱观。“大学人”的荣誉与耻辱与学术气节息息相关。
  明荣知耻坚守学术气节是学者立身之本,学者的荣辱寄于学术气节。我校前哲、学衡派领袖人物刘伯明先生曾云“吾国古来学风最重节操,大师宿儒,其立身行已靡不措意于斯。所谓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最能形容其精神。”就是说,学者以忠于理想、忠于真理为荣。为人为学贵在挺立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人格。据传,北宋书学“苏黄米蔡”四大家的蔡襄本应为蔡京,然因蔡京为文人失节,故其书学不传。
  明荣知耻、坚守学术气节是一种崇高的学术境界。北宋时代的哲学家张载曾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王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概括学者的学术使命、人生价值取向、社会关怀,千百年来备受儒家学者推崇。“横渠四句教”体现的“格物致知、经世致用”的学术境界和“八荣八耻”崇尚的爱国、亲民、科学、勤奋、团结、诚信、守法、自强,存在着精神的一致。一个明荣知耻的学者,必定会以道德驾驭学术,把学术终极关怀指向真理和人类的共同命运。
  明荣知耻与坚守学术气节是最高贵的生命状态和精神品质。其内在精神是“独立之思想和自由的精神”。著名历史学(下转第四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