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6-03-3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丁肇中教授

    摘要:>>>>人物背景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

  • AMS-C(AMS-CHINA)系统简介

    摘要:  AMS(AlphaMagneticSpectrometer全称阿尔法磁谱仪)是由丁肇中教授领衔,美国、意大利、瑞士、

  • 答问之间显现智者风范

    摘要:  问:近年来,我国特别强调创新,请问丁教授如何理解创新?创新的意义何在?  答:科学的创新是少数人推翻一些旧的结论,让

放大 缩小 默认

丁肇中教授

   期次:第991期   


>>>>人物背景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在物理系与数学系学习。
  1960年获硕士学位。
  1962年获博士学位,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
  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人物简介
  他是第一位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用中文发表演讲的获奖者。作为实验物理学家,他发现了J粒子。这个发现,被国际高能物理学界誉为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74年11月10日,是一个不平常的星期天。这一天,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所领导的小组,在美国纽约州阿普顷国立布鲁海文实验室里,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
  虽然人们近些年来不断发现新的基本粒子,然而,丁肇中此次发现的新粒子十分独特,它是不带电的,而且寿命比近些年来相继发现的新粒子长1000倍———尽管在常人看来它也极其“短命”,只能活0.00000000000000000001秒。
  这是一种新的重光子,丁肇中把它命名为“J”粒子。
  也就在这个星期天的上午9时20分,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斯坦福直线加速器那里,也传出了“发现新粒子”的消息。那是美国科学家里奇特领导的小组发现的,有趣的是,这个新粒子也是重光子,寿命同样很长。里奇特小组把它命名为ψ粒子。
  这两个新发现震惊了美国科学界。经过仔细比较,科学家们发现J粒子和ψ粒子是同一种粒子。为了纪念丁肇中小组和里奇特小组的功绩,这种新粒子被重新命名为J/ψ粒子。
  1976年,丁肇中和里奇特由于发现了J/ψ粒子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6年9月,20岁的丁肇中远涉重洋到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在这里,“身无半文”的他靠着奖学金读完了大学,并于1962年获得博士学位。1963年,他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1967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副教授,1969年升任教授。从念大学到取得博士学位到开始做科学研究,一般人要10年的时间,由于他异常勤奋,只用了6年时间。
  丁肇中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在著名物理学家乌伦伯克教授的启发下,他选择实验物理学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与高能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凭着这种事业心,他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不知疲倦地进行着自己的实验。也就是凭着这种事业心,他和他的助手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终于捕捉住了J粒子。
  J粒子的发现,在物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使实验物理学家和理论物理学家都大为惊异。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艾克斯教授说:这是基本粒子研究方面最伟大的发现,它已经改变了世界各地所有实验室的工作状态。由于这项发现,各实验室现在将寻找这一领域带来的物质新形式。当年出版的《新闻周刊》说:“J粒子的发现,是基本粒子科学的重大突破,对于近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努力寻找解释的自然4种力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和贡献。”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杰米韦森说:“丁肇中教授的研究,为人类开拓了宇宙未知的领域,使基本粒子物理迈进了一个新的境界。”1975年2月14日,美国总统福特还写信给丁肇中,对他的光辉成就表示祝贺。
  丁肇中虽然多年来在美国工作、生活,但他仍深深眷恋着哺育他成人的中国。他忘不了他在中国度过的青少年时代,他一直很看重自己是炎黄子孙。所以在去斯德哥尔摩参加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前,他向瑞典皇家科学院写信,要求打破惯例,用中文在会上发表自己的演讲,(下转五八版中缝)然后再用英语阐述。而根据规定,获奖人应以本国语言在颁奖典礼上演讲,就是说他只能以英语演讲。但大会组织者们经过考虑,还是同意了丁肇中的要求。
  于是,自从1901年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金以来的四分之三个世纪中,在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奖颁奖大厅里,第一次响起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人的主要语言——汉语。这一天,丁肇中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伦琴、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和许多科学巨匠站立过的讲台,用中文发表了他的演讲。他通过这篇演讲寄语故国的青年们,希望他们重视科学实验工作,在未来的年代里为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丁肇中说:“认识物质世界,发现大自然的奥妙,这种基本的知识是无涯的,超越年龄、时代和国界的限制。”为了科学的进步,他探索的脚步不愿停歇。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