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学科现状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专业创立于1960年,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经过47年的建设,现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微系统与测控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
其中,“仪器科学与技术”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精密仪器及机械二级学科为江苏省首批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
本学科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1人),副教授22人。教师队伍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3人、江苏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1人,占专任教师的70.5%。
近3年来,本学科共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防重点型号项目、国防预研项目、省部委项目等重要课题80多项,3年中科研经费到款4400多万元,其中纵向科研经费占80%以上。3年来,共发表论文380多篇,被SCI收录论文23篇,被EI收录论文120篇;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本学科重视人才培养,3年来共出版教材9本。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参与建设的东南大学机电综合工程训练中心成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学科的学术水平、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处于前列。在2006年的全国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排名中,我院的学科排名为第7位。各个单项排名如下:师资队伍排名第4,科学研究排名第9,人才培养排名第5,学术声誉排名第9。
二、优势与不足
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重庆大学等5所高校的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排名分列前5名,与这些高校的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相比,我们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不足,同时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差距与不足:师资规模小,专任教师队伍有待增加;作为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光、机、电三大支撑方向的学科布局尚不完备,缺少从事光学仪器研究的学术队伍;缺少拔尖人才,无院士、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基础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高水平的SCI论文少;重大科研成果少,没有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国家三大奖和省部级一等奖;优秀研究生的培养有待加强,尚无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尚无省部级和国家级的科研基地。
主要优势和特色:长期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一定优势,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高;科研以面向国防为主,具有军工科研特色;科研经费充足,纵向科研经费比例高;科研产出较高,科研获奖较多;科研方向稳定,新的增长点较多;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学,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有一定优势,教学成果较多。
三、学科建设目标、规划与措施
通过今后五年的建设,使我院的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总体水平位于国内同类学科的前6名;力争精密仪器及机械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力争申报成功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力争申报成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建设规划主要是“四大一新”。(一)组建大团队:适当扩大师资规模,重点引进从事光学仪器研究的高水平师资。在现有科研团队的基础上,组建大的科研团队。(二)构建大平台:建设好科学研究基地,力争申报成功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承接大项目: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承担一批国家973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防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四)力争取得重大成果:力争未来五年中获得国家三大奖1项。(五)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力争未来五年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精品课程1门和省级以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
建设措施主要是:结合教育部985振兴行动计划、211工程、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的契机,落实学科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和自我培养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重点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讲座教授以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稳步发展原有的优势学科方向,支持新兴学科方向,完善学科布局,重点引进从事光学仪器研究的学术团队。加强基础研究,鼓励个体的探索性研究活动,创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术氛围。面向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组织队伍,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在经过长期建设并具有显著优势和特色的三个研究方向上孕育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将学科建设投入与成果产出相挂钩,支持能够诞生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学术团队。加强科研基地建设,从学科经费上保证重点投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教学名师。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优秀生培养制度。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指导水平,培育优秀博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