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导航
- 抓住机遇遵从规律做大做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摘要: 一、学科现状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30年代原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路工组、50~80年代南京工学
- 科学布局强化特色走精而强的发展之路
摘要: 一、学科现状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科专业创立于1960年,196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经过47年的建设,现有“



抓住机遇遵从规律做大做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交通学院院长王炜
期次:第1031期
一、学科现状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30年代原中央大学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路工组、50~80年代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的道路教研组,1989年成立交通运输工程系,1995年组建成立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建设单元设置机构,原则上一个二级学科设一个系、一个研究所,并实行系所合一的体制,实行学科负责人负责制,在学科内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体化。
目前交通学院设有八个系及八个研究所,即:道路工程系(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所)、交通工程系(交通工程研究所、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研究所)、桥梁工程系(桥梁与隧道工程研究所)、地下工程系(岩土工程研究所)、运输与物流工程系(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研究所)、港航工程系(港口航道与水利工程研究所)、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研究所)。交通学院还建有江苏省交通规划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交通学院已拥有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与土木工程学院共建),覆盖八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其中,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为国家重点学科、道路与铁道工程为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江苏省重点学科)、岩土工程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为学校重点学科,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二个学科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交通学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处于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在2001年的全国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排名中,交通学院排名第5,其中,师资队伍排名第6,科学研究排名第4,人才培养排名第6,学术声誉排名第2。
交通学院在编教职工225人,专任教师162人,其中,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7人),副教授78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9人。
交通学院已形成了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核心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已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4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7人(其中,中青年首席科学家1人、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5人)。
近五年来,交通学院共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重点课题100多项,五年科研经费3.5亿元,科研经费到款连续8年为各院系之首。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多项;共发表论文8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200多篇次;获发明专利授权8项。
交通学院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近五年来共出版教材20多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品牌专业1个。多个学科形成了以青年博导为核心的教学创新团队。
二、学科优势与存在的差距
近十年来,我国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有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30多所大学设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博士点,而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也在积极筹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东南大学与这些学校相比,既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优势与特色: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核心、具有国际水准、创新思想活跃的学术骨干队伍。目前全国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共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名,而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就拥有4名,交通学院该学科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数名列全国第一。
通过近五年的科技攻关与教学改革,交通学院在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近五年获国家级奖项数量在同类高校中名列第一。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经过“九五”、“十五”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以“道路交通规划”为特色研究方向的创新团队,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系统成果,在上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名列同类学科全国第一。
差距与不足:
交通学院缺乏大师级领军人才,尚无院士及国家级教学名师。
由于四校合并原因,交通学院专任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不高,尽管交通学院在近五年通过在职进修等方式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把博士学位比例从合并初期的19.5%提升到目前的48.8%,但专任教师学历偏低仍然影响着部分学科的创新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
交通学院内学科发展不平衡,尽管有些强势学科已经成为国内同类学科的领头羊,但还有部分学科教师队伍很弱,很难开展高水平的创新研究与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使学院的整体实力有所下降,影响一级学科评估中的争先进位。
三、学科建设目标与发展思路
秉承“开拓创新、争先进位”的发展思想,响应学校发展战略,交通学院提出了“三步走”的学科发展战略目标:2012年建校110周年之际,核心学科接近世界先进水平;2032年建校130周年之际,把核心学科建成世界高水平学科;至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把核心学科建成世界一流学科。
我们认为,要促使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发展循环、争创一流水平从而实现学科发展目标,必须严格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紧紧围绕学科建设的六要素(研究方向、创新基地、科研项目、学术队伍、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开展学科建设。
1、凝练研究方向:学科建设的灵魂
摒弃随波逐流式游击战术,凝练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并且在这些方向上进行持之以恒的深入研究是取得大突破、大成果的前提。但若不根据自身发展及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做出研究方向的相应调整及开拓、创新,学科发展也会因缺乏活力而止步甚至衰落。因此,要把握好研究方向的凝练、稳定与开拓、创新之间的关系。作为工程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因此在跟踪国际前沿的同时必须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
交通学院将继续保持道路交通规划与管理、道路新结构新材料、特殊地基处理、桥梁工程与监测、桥面铺装技术等优势与特色研究方向,并以国家设立“现代交通技术”863高技术领域为契机,积极开拓智能交通系统、轨道交通技术、交通安全技术、载运工具运用技术等新的研究方向。在跟踪国际前沿并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方针指引下,一个个研究方向将得到凝练和开拓,而交通学院的学科建设也在不断的凝练和开拓中得到长足发展。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建成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道路与铁道工程两个国家重点学科。
2、建立创新基地:学科建设的基础
一个学科所能依托的创新基地主要是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它们起的作用是稳定一批高水平学术骨干。交通学院目前有教育部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两个创新基地。
交通学院通过“211工程”、“985工程”的实施,积极开展创新基地的建设,在设备购置、办公空间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同时,交通学院已制定了详实的创新基地发展计划,争取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软(下转九、十二版中缝)件环境,向国家重点实验室或更符合交通学院行业特征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发起冲刺。
3、承接科研项目:学科发展的保障
科研项目是学术创新及获得创新成果的载体,高水平成果是一流学科的必备条件,而高水平成果来自于高层次研究,而因此创建一流学科必须承接高层次的研究项目。
交通学院抓住国家设立“现代交通技术”863高技术领域这一契机,对交通学院的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层次与科研经费分布进行结构性调整,通过内外兼修(内部实力提升、政策激励;外部合纵连横、争取支持),努力引导学术骨干承接高层次科研项目,争取“十一五”期间在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高层次项目的承接上有突破性进展。通过开展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研究,产生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争取在“十一五”期间获得2-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4、凝聚学术队伍:学科建设的主体
学术队伍(学术梯队)要层次分明,由学科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一般研究人员自顶向下形成金字塔型的合理结构。
交通学院在“引进与培养并重、竞争与激励兼顾”的队伍建设方针指导下,组建一支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核心、具有高度凝聚力和很强战斗力的学术梯队,并形成“各有所长、各司其职、友好协作、有序竞争”的学术氛围和激励机制。“十一五”期间,争取院士(或国家级教学名师)零的突破,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增加到6-8人;交通学院专任教师队伍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从目前的48.8%提高到60%。
5、抓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储备
高水准的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水平学科的(下转二三版中缝)有力支撑与高水平科研的强有力支持,反过来高水平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水准专业人才的储备与补充。
交通学院采用了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的模式,教师队伍既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又是各专业(学科)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主体。通过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研究成果的不断创新,为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开辟了新天地、提供了新思路、搭建了新平台;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人才储备和发展后劲,最终实现了在学科建设平台上的教学和科研相长并进、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十一五”期间,争取入选国家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博士生培养质量有明显提高;争取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精品课程各1项。
6、健全管理机制:学科发展的动力
交通学院继续实行以二级学科为基本建设单元的体制,在学科内实现教学、科研及科技产业服务的一体化,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更好地实现高校及高校教师的职能。
学院始终坚持“一流学科建设=一流人才培养+一流科学研究”的办学理念,坚持推行“在学科建设平台上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互动模式”及“纵向基础研究指导横向技术开发、横向技术开发支持纵向基础研究”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即纵向基础研究在学术水平、研究方向上指导横向技术开发,横向技术开发在科研经费、工程实践上支持纵向基础研究,从而保证了纵向基础研究队伍稳定、成果丰硕,横向技术开发起点高、竞争力强。
交通学院实行的这种管理运行机制有助于理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关系,有助于凝聚队伍、发挥团队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