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

2007-09-10
报刊:东南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腹有诗书气自华

    摘要:  今年8月23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表彰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的决定》,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戴先中榜上有名

  • 在平凡工作中追求卓越

    摘要:  30岁,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交通学科博士第一人;34岁,成为我国交通工程界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第一人;40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平凡工作中追求卓越

———记国家级教学名师、交通学院院长王炜教授

   期次:第1037期   



  30岁,成为我国自己培养的交通学科博士第一人;34岁,成为我国交通工程界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第一人;40岁,成为我国交通工程界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第一人。他就是我国交通学领域的著名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今年刚刚当选为国家级教学名师的东南大学交通学院院长王炜。
  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好课
  王炜教授经常说,在教学、科研的天平上,他更加注重教学:首先是做一位好教师,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这是他的抱负,更是他义不容辞的天职。“不为学生上课,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
  王炜教授多年来一直践行着这句话。自1985年留校任教以来,王炜教授就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技术基础课的主讲任务,先后开设了10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其中本科生课程就有5门。为了保证教学时间,王炜教授经常利用星期六、星期天提前进行教学准备或教学辅导工作,还多次推掉了找上门来的横向合作项目,谢绝了一个又一个的“发财”机会。近几年来,王炜教授的教学工作量一直是学校额定工作量的好几倍。
  1998年担任交通学院院长后,针对学院内一些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王炜教授制订了行之有效的教学科研管理政策,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学工作,并明确提出了“教授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必须为本科生上好课”的要求。他说,本科生还没有入门,需要经验丰富的教授给予正确的引导,这关系到能否引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并把它作为终身的事业追求。而且本科生的教育对于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关键。本科生就如一张白纸,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需要最好的老师对他们进行精心的培育。只有把本科生的专业基础打扎实了,才能谈得上更高一级人才的培养,才能更好地促进科研和学科水平的提升。
  教学改革彰显精品意识
  王炜认为,教学工作的研究、创新与科研工作同等重要,教授不仅要为本科生上课,还要上好课,出“精品”。
  不断探索,努力借助新形式、新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全面拓展学生视野,这些都是王炜教授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所做的努力。为帮助大一新生及早了解交通工程专业、激发专业兴趣、拓展专业视野,王炜教授采取“看图识知”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他将自己收集、拍摄的体现国内外最新交通信息、发展动态、现场实录等的照片近1.6万张和自己研究成果的图片,经过精心筛选,连缀起课程的教学体系及各部分教学要点,通过形象、直观、生动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交通工程领域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业内最经典的交通工程案例以及交通工程规划人才的规格要求等,这种大信息量、大广角的“看图识知”的授课模式,不仅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激发了学生们听课的兴趣和热爱专业的感情,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
  交通工程专业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专业,可供参考的专业教材很少,也没有专门的实验室。王炜担任该专业的负责人后,身体力行,先后主编了多部教材,其中,《城市交通规划理论及其应用》被交通领域同行广泛引用,被中国期刊网引文收录达285次,其中EI刊物引文收录达100多次,并荣获江苏省第七届图书奖一等奖及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由他领衔建设的《交通规划》课程被评为我国交通工程领域的第一门国家精品课程,成为全国交通工程专业课程的样板;他主持的“交通规划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被评为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交通工程本科生专业也被评为江苏省品牌专业。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最好。”这是王炜对学生的要求,也是王炜自己科研工作的真实写照。
  20年来,王炜教授瞄准学科最前沿,潜心钻研,不断进取。带着一瓶牛奶、一袋面包,清晨进机房,深夜才出来,就这样渡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他的学生说,经常看见王老师在周末下午的五、六点钟打开实验室的房门出来,而他什么时候进实验室的却从未觉察。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期间,有一次,王炜去给家人寄信,路上他一边吃香蕉一边思考问题,由于思考得太投入了,结果把信扔进了垃圾箱,差点把香蕉皮塞进了邮筒。
  春天的辛勤耕耘换来的是秋天金黄的收获。近年来,王炜教授先后负责了4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教委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省级基金项目及40多项交通规划工程应用项目,科研经费累计达6000多万元。通过这些研究项目,王炜获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分别为第一、第一、第二完成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7项,出版学术专著9部、教材2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SCl、EI、ISTP收录达100多篇次。由他研制的交通规划与管理系统软件“交运之星--TranStar”现已应用在南京、郑州、合肥等30多个城市的交通规划和苏州、南京、常德等30多个城市的“畅通工程”及山东、辽宁、河北等8个省份及40多个地县市的公路网规划与交通信息管理中,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国外同行也对王炜教授的研究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英国、德国、日本、荷兰、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国同行多次来访并提出转让王炜教授的研究成果或者合作进行科学研究。
  提携青年教师不遗余力
  王炜常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应当鼓励我们的学生超越自己,并为他们的成长架桥铺路,这样我们的学科才能发展,我们的科学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
  王炜非常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及学术梯队的建设。作为交通工程系系主任及交通规划与管理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王炜一直遵守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对于已有教授职称的教师,给他们独立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研究,自己开拓;而对于副教授职称以下的青年教师,则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全面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进步和提高。在一门新的课程的创建过程中,王炜会同时安排若干青年教师担任辅导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小组,手把手地向青年教师传授教学方法与教学改革经验,待课程建设成熟及青年教师授课水平提高能独自胜任教学后,便将课程移交给青年教师主讲,自己又去开始另一门重要课程的建设及另一批青年教师的培养。王炜还在自己所在的学科制定了具体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如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和从事双语教学工作,支持和帮助青年教师参与授课竞赛等,积极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站到教学科研的第一线。
  目前,东南大学交通工程学科已经形成了一支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科建设队伍,教师绝大部分有博士学位,近几年连续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优秀学科梯队。在王炜培养的青年教师中,现已有5位成为博士生导师,2名获得交通部科技英才称号,2名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名获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14人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国家科技进步奖。2007年,王炜所在的团队刚刚通过了“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的答辩与公示。
  “教师要以身示范,勇于跻身一流学术行列,承接最前沿的课题,编写最好的教材,开出最好的精品课程。要让学生参加最前沿的课题,把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传授给学生。”短短的几句话,真实地折射出王炜教授最执着的追求,还有他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最真挚的爱。(李冬梅)
放大 缩小 默认

版权所有 东南大学 Copyright @2011-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